• 1、简述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
  • 2、简述文艺复兴产生的影响。
  • 3、简述文艺复兴为什么率先兴起于意大利。
  • 4、“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测的物质微粒,原子一直存在于宇街之中,它们不能被从无中创生,也不能被消灭。任何变化都是它们引起的结合和分离。”最早提出“原子论”的哲学家是(       )
    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阿基米德 D、德谟克利特
  • 5、下列帝国是古代历史上不同时期出现的地跨欧洲、亚洲、非洲的大帝国,与中国汉朝处于同一时期的帝国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拜占庭帝国
  • 6、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一反映的制度在西周初期起到了什么作用?图二反映的是哪一形势图?

    材料二   秦朝(秦始皇)搭好了大一统的框架,创立的大一统是个全面的大一统,包括政治大一统、经济大一统、社会大一统、交通大一统、文字大一统。

    ——摘编自《中华文化要义:大一统》

    (2)请从材料中“大一统的框架”中任选两个,指出其具体措施。这些措施有何共同作用?

    材料三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

    (3)根据材料谈谈汉武帝是如何从思想、政治方面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发展的?并说明这一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国家统一的认识。

  • 7、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通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三代”指的是哪三代?据材料“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有什么追求?为此,他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材料二   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西部的贸易和交流日益频繁,在汉武帝时期尤为明显;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而北方边境却战争不断。

    (2)据材料归纳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区域特征的表现。结合所学,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

    材料三   “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峭函帝宅,河洛王里(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该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3)据材料结合所学,坚决主张迁都洛阳的北魏皇帝是谁?北魏的改革措施除材料所述还有哪些?(任意两点)有什么意义?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 8、

    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帝、景帝在发展农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他们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

    材料二   汉代西域与中原的物产交流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代西域与中原的物产交流”主要是通过哪一通道实现的?它的开通有何意义?

    材料三   三国以后,北方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江南地区得到推广。东晋初年,区种法也传入南方,水稻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中原地区许多农作物也相继在江南大量种植,由于耕作技术的改进,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南朝时期兴修的水利工程几乎遍及江南各地,周围地区的农业生产多受其惠。

    ——《中国古代史》

    (3)根据材料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四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能促进农产品进口来源的多元化。“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有不少是农业资源禀赋比较好的,而且一些具有潜力和优势的产品恰恰是我们缺乏比较优势的产品。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会从战略上在沿线国家培育更多的农产品来源地,这对我们国家和沿线国家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中国农网

    (4)根据材料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中国农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

  • 9、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曹操的书房情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史实判断其中搞错的是(     )

    ①书桌上有一卷纸                  ②墙上挂有《魏国疆域图》

    ③桌上有《史记》一书            ④书柜中摆放着《大明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10、“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下列文物借鉴了外来文化特点的是(     )

    A、秦铜权 B、居延汉简 C、东汉彩绘陶俑 D、北魏《帝后礼佛图》
  • 11、《汉书·地理志》记载:“南海郡……县六。番禺,尉佗都,有盐官。”番禺盐官的设置可印证汉武帝(     )
    A、实行盐铁专卖 B、建立刺史制度 C、颁布“推恩令” D、统一铸造货币
  • 12、某书信朗读节目第一期朗读的是公元前223年农历二月的一封书信,这是中国有史可查的第一封家书。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推断出该家书写于(       )
    A、公元前2世纪前期 B、公元前2世纪后期 C、公元前3世纪前期 D、公元前3世纪后期
  • 13、在历史学习中,历史地图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如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

    A、秦长城西起阴山,东到辽东 B、秦朝的都城为咸阳 C、秦在地方上推行分封制 D、秦统一后的疆域未达东部沿海地区.
  • 1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据材料推测,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秦朝的暴政 B、阿房宫的修建 C、秦末农民的起义 D、楚汉之争的影响
  • 15、春秋战国是古中国剧烈变革的时代。那时私人讲学之风已盛,又兼各国延揽人才。因此,才智之士辈出,各以所见著书立说,以应当时的需求。材料揭示了百家争鸣的(     )
    A、背景 B、内容 C、观点 D、影响
  • 16、CCTV大型纪录片《天府的记忆》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史上最完美、最科学、最先进、独一无二的无坝引水式引水枢纽,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的奇观……”解说词中提到的“引水枢纽”和“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 B、白渠 C、都江堰 D、灵渠
  • 17、以下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 B、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作甲骨文。 C、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隶书。 D、秦始皇命人制定了笔画规整的楷书,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 18、菏泽素有“伙截桑样,尧舜放里”之称。每年来自海内外的尧舜宗亲共聚一堂,寻根问祖,共祭先贤。下图是位于牡丹区胡集镇的尧舜主题公园中的“帝尧”雕像。下列与尧有关的是(     )

    A、制作陶器发明纺织 B、制造船只发明弓箭 C、选贤任能实行禅让 D、开凿河渠疏洪入海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年代

    事件

    1785年

    英国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

    1825年

    斯蒂芬森设计的“旅行者号”蒸汽机车在铁路上试车成功

    19世纪中叶

    铁路已成为英国国内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1857年

    英国取得了修建亚历山大经开罗至苏伊士的铁路租让权

    1883年

    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1903年

    美国莱特兄弟试验飞机成功起飞

    1913年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

    至1937年

    帝国主义列强在非洲一共修了6.17万公里铁路

    1939年

    德国人建造的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飞上天空

    1961年

    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号”

    1964年

    日本建造的第一条高速铁东海道新干线正式投入运行

    1981年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次发射

    (1)、上述材料中,找出前两次工业革命中交通运输工具动力的重大变革。
    (2)、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 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20、世界大变局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不断发展的过程。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6月世界各国首脑聚集在凡尔赛宫,为上年11月份的停战制定一个持 久的解决方案。毫无疑问,真正的决策权在这些人身上: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 ·乔 治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最后的结果是一个带有缺欠的条约出笼了,就像一位美国评论家 说的那样,它成了“未来革命和战争的计划书”。

    ——摘编自《人类文明图鉴》

    材料二   (二战后)英、美等帝国主义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通过投资等手段在拉美 各国修筑铁路、开采矿藏,掠夺拉美的自然资源,控制其经济命脉;同时通过军事干涉、 签订不平等条约、扶植傀儡政权等途径,力图将拉美国家置于被统治地位。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材料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以及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的蓬勃发展,一大 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比重快速上升,正在逐步打破发达 国家在国际经济中所居的绝对主导地位,在重塑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多极化的全球治理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摘编自徐蓝《百年变局下的战争与和平问题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带有缺欠的条约”成为“未来革命和战争的计划书” 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后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并为此做了哪些努力?
    (3)、据材料三,概括影响“多极化的全球治理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的因素。
上一页 786 787 788 789 79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