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14世纪时期,薄伽丘在他的著作《十日谈》中把古希腊爱神厄洛斯描写成个性张扬、尽情享受世俗生活的神明。材料反映了A、理想主义的社会蓝图 B、文艺复兴的价值取向 C、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D、希腊神话的广泛传播
-
2、社会主义的发展A、列宁主义 B、科学社会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马克思主义
-
3、阅读表格,与表格中反映内容相关的是( )
学校
成立时间
学校
成立时间
博洛尼亚大学
1088年
维也纳大学
1365年
牛津大学
1096年
科因布拉大学
1290年
剑桥大学
1209年
巴黎大学
1150年
①国王与教皇的支持 ②城市的自由和自治 ③选拔官吏的需要 ④教师和学生行会的出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4、亚历山大的征服使得富于理性和逻辑的西方哲学与古埃及、西亚丰富的数学、天文学知识相结合,使希腊化的自然科学发展突飞猛进。这说明亚历山大东征使希腊文化( )A、在传承和交流中创新 B、覆盖了东方文化 C、开始以东方元素为主 D、丧失了民族特性
-
5、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蓝色的海洋文明”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其搜集的主要研究素材应包括( )A、图特摩斯三世 B、民主政治 C、《汉谟拉比法典》 D、种姓制度
-
6、化繁为简,表格浓缩历史。仔细阅读如表回答问题。
中西文明碰撞下的近代中国
步入近代
从1840﹣1901年短短的几十年间,西方列强一次次发动侵华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列举期间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的名称,写出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
变革
经济工业化
(2)开辟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列举该事件的主要内容,写出两点即可。
政治民主化
(3)19世纪末开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是哪个政治派别领导的?
思想科学化
(4)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的名称是什么?
社会生活
近代化
(5)社会习俗的变化深刻反映出时代的变迁,请举一例说明近代社会习俗的巨大变化。
(6)根据表格展示的内容归纳:中国近代化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近代化的内涵包括哪些?
-
7、纵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实事求是的探索。结合下列时间轴,回答相关问题。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间轴:
(1)、A点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A点是什么事件?在A点事件中,中国的哪个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伟大力量?(2)、1927年是中国革命关键的一年。写出这一年毛泽东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从此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道路,这是一条怎样的道路?(3)、1934年,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一次重大挫折,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这次战略转移行动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次战略转移的成功有何历史意义?(4)、B事件的和平解决,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初步形成。写出B事件的名称,及策划这一事件的两位国民党将领的名字。(5)、有人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一条船开始,到一片船结束。“从一条船开始”、“到一片船结束”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曲折、艰辛的历程后,你有什么感悟? -
8、1945年8月,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国内斗争”指的是( )A、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B、争取和平民主 C、召开政协会议 D、继续维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9、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展到约132万人,建立了19块根据地,解放了近1亿人口,收复了近100万平方千米的失地。这表明在抗日战争中( )A、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B、日本战败具有必然性 C、国民党始终采取消极抵抗政策 D、国民党政权不得人心
-
10、“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口口。”诗中的“口口”是中国人民接受侵华日军投降的旧址所在地。它是( )A、淑浦 B、新化 C、隆回 D、芷江
-
11、关于抗日战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的历史事件是“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正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始终积极抗日
-
12、歌曲《长城谣》唱到:“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自从大难平地起……骨肉离散父母丧……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据此判断,“大难平地起”指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屠杀
-
13、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有( )
①领导辛亥革命②创建中华民国
③领导五四运动④组建国民党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
14、1854年,美国要求太平天国承认美国从清政府所取得的特权,遭到杨秀清的严正拒绝;义和团号召抵制洋货、破坏传教士的活动,指出“最恨和约,一误至今,割地赔款,害国殃民”。这反映了农民阶级( )A、推动了中国革命进程 B、具有朴素的爱国热情 C、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D、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
15、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一次反思”开始于( )A、经济技术方面探索 B、政治制度方面探索 C、思想文化方面探索 D、军事强国方面探索
-
16、著名历史学家章开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D、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
-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
材料二: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孔子的政治和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这一史实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4)、请举例说明孔子“智慧”的现实意义。 -
18、古代政治制度是古代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既有延承也有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材料二 “禹传子,家天下。”
材料三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原始社会末期哪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制度?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什么?(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出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有了什么变化?(3)、材料三描述的是哪个朝代实行的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后来这一制度被秦朝以哪种制度所取代?(4)、阅读材料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谁创立的?该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什么作用? -
19、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中史论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确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D
遵义会议的召开
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A、A B、B C、C D、D -
20、下图是考古出土的魏晋时期的墓砖画,这些图片反映的历史特征是A、民族的矛盾不断加强 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D、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