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立了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该企业引进美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当时主要制造拖拉机等民用机械。这一企业的建设(  )
    A、推动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推动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有助于苏联农业的现代化 D、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 2、20世纪30年代,当有人质疑在五年计划的指导下,苏联却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这会造成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时,斯大林表示:“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国民经济的东西,这就是愚蠢之至。”据此可知,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重视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
  • 3、截至1920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引起了农民的愤懑。据估计,当时农民耕种的土地少于1914年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加上严重的旱灾和运输瘫痪,发生了一场大饥荒,有上百万人饿死。世界大战、革命、国内战争和恐怖饥荒等连续八年的破坏,使国家濒于崩溃……列宁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化进行得太快了。他公开提出同资本主义妥协,这是一个战略退却。这一论述意在(  )
    A、解释粉碎外国的武装干涉的原因 B、解释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C、强调推动工业化全面展开的必要性 D、阐明推行苏联模式的必然性
  • 4、列宁指出:“我们的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B、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 5、1929年12月,在苏联举国上下庆贺斯大林50岁寿辰期间,各地党政组织和个人纷纷向他发出致敬信,许多城市、工厂、农庄、街道,甚至山峰都用斯大林的名字来命名。这类现象说明(  )
    A、个人崇拜之风盛行 B、苏联实现了工业化 C、苏联模式深得人心 D、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 6、苏联的粮食产量,在全盘集体化运动前的1925—1927年平均每年为7 527万吨,“一五”期间降为年均7 360万吨,“二五”期间再降为7 290万吨。畜牧业的状况更差。“一五”期间,牛从

    6 010万头降为3 350万头;羊从10 700万头降为3 730万头……材料说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

    A、使工业总产值大幅度提高 B、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7、根据下图,指出与之对应的国家是(  )

    1928—1937年集体农庄数量变化图

    A、美国 B、中国 C、苏联 D、印度
  • 8、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为此苏联开始大规模地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由此可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B、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C、服务于工业化需要 D、调整农轻重产业比重
  • 9、在工业化时期,苏联重工业投资占国家总投资的30%以上。1926—1940年,重工业增长了18倍,较轻工业增长速度快2倍多,比农业快了14倍。可见,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发展过程艰难曲折 C、高积累、低消费筹集资金 D、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为代价
  • 10、下面是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产值比重示意图。图中信息表明苏联(  )

     

    A、成为工业国家 B、工业产值跃居世界前列 C、建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 11、1922年年底,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组成的共和国联盟成立。当时处于(  )
    A、十月革命时期 B、新经济政策时期 C、国内战争时期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 12、抓住关键词是把握历史事件的重要方法。与“1921年”“苏维埃俄国”“列宁”“实行自由贸易”“巩固工农联盟”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苏联模式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13、苏联散文集《莫斯科——时空变化的万花筒》在其第一章“贸易之复兴——1922年初的莫斯科”中指出,11月末《消息报》上第一次出现了广告。如今,所有的报纸和贸易指南上广告已经种类多样、内容丰富。这一描述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  )
    A、实施背景 B、实施效果 C、客观评价 D、主观目的
  • 14、1921年春,苏俄出现波及30多个省的严重饥荒,农民对苏维埃政权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引发叛乱。为解决危机,苏俄调整农业政策,具体措施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修建农田灌溉工程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征收粮食税
  • 15、1921年,苏维埃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苏维埃政府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加快发展市场经济 C、维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 D、实现国家工业化
  • 16、1921年4月,列宁指出:“现在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必须采取能够立刻提高农民经济生产力的办法。”“只有先解决农民问题,才能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从而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这段材料意在说明(  )
    A、苏俄工农联盟出现危机 B、苏俄经济建设出现重大困难 C、苏俄经济政策调整势在必行 D、苏俄正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 17、1920年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面对严重的危机,政府必须调整政策。由此可知,苏俄调整政策的目的是(  )
    A、学习西方科技,开启国家近代化 B、集中全国资源,迅速实现工业化 C、建设集体农庄,促进农业集体化 D、调动生产者积极性,促进经济恢复
  • 18、(历史解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年8月,甘地第一次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合作”的内容包括:受封者退回爵位封号,抵制立法机构选举……在运动后期提出拒绝纳税的要求。

    材料二 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次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所以又称“文明不服从运动”。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一系列要求,遭到拒绝。

    材料三 以他为首的组织就叫华夫脱党,他们要求埃及脱离英国完全独立。他组织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英民主统一战线,制定26条《民族要求宪章》,广大人民热烈支持他。

    (1)、材料一所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结果怎样?简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甘地发起了“文明不服从运动”,运动中他向殖民政府提出的要求有哪些?该运动最终结果如何?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他”指的是谁?
    (4)、就影响来看,两国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有何共同影响?
  • 19、 给与玻利瓦尔、扎格鲁尔、甘地等有关的史实确定一个主题,下面最恰当的是(  )
    A、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B、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C、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D、追求公平正义的斗争
  • 20、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的共同特点是(  )
    A、由民族资产阶级组织和领导 B、采取武装起义的斗争方式 C、遭到英国政府的血腥镇压而失败 D、取得了国家的完全独立
上一页 751 752 753 754 75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