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社会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 )A、郡县制 B、休养生息 C、推恩令 D、盐铁官营,统一铸币
-
2、《史记》记载:“立子胡亥为太子。……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又作阿房之宫,治直「道」、驰道,赋敛愈重,戍谣无已。”从材料可知秦末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是( )A、胡亥被立为太子 B、人民群众强烈要求 C、修建阿房宫驰道 D、暴政与赋税沉重等
-
3、建于公元前3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下面对这一工程评价正确的是( )A、它在岷江上发挥的作用是为了防洪。 B、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C、是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唯一原因。 D、它是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和他儿子修建的。
-
4、《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这里反应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皇帝制 D、分封制
-
5、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禹全身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为人们传颂,这体现的精神是( )A、爱国主义 B、艰苦奋斗 C、无私奉献 D、民族主义
-
6、《管子》一书中记载:“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据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和粟的起源地。其中“粟”的起源地在(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淮河流域 D、珠江流域
-
7、遗址能够为已经消逝的文明提供一种独特的见证。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北京人遗址为我们提供的历史见证是,北京人已经使用( )A、人工取火 B、打制石器 C、种植水稻 D、制作陶器
-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过去,人们多以甲午战争当中和甲午战争之后各地民众的反抗斗争来描述这种觉醒,其实并不准确。民众的反抗,主要体现了一种反侵略的自卫本能,其中愤激的感情色彩居多……但在社会历史现象中,“觉醒”一词并不归结于愤激,其准确涵义应在于主体对自身历史使命的自觉意识。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二 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两种相互矛盾的趋向:从遭受列强侵略的角度说是向下沉沦;从接受资本主义先进文化而开始走向现代化的角度说,是取得了进步。
——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材料一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列举一例甲午战争中中国军民反抗的史实。(2)、材料二认为“1840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具有两种发展趋势。请你选择其中一种发展趋势作为观点,并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会址是我们党梦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习近平中共一大会址依据材料一,写出图中一大会址所在城市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中共一大会址是梦想起航的地方”的理解。(2)、材料二:1927年9月,攻打长沙受挫后,毛泽东提出放弃攻打长沙,向南转移到反动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农村、山区。10月底,部队顺利到达目的地,开始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寻找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斗争中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依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创建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中国共产党寻找到的正确革命道路”是什么?(3)、材料三:泸定铁索桥 草地 红军长征途中吃的野菜
根据材料三指出在红军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红军长征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说说你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 -
10、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最直接和赤裸裸的方式是军事侵略。这种军事侵略是一步步逼近的,直到企图共同瓜分全中国。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儿女的血泪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后,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蛮横地宣称,对付清政府的唯一办法是“先揍它一顿,然后再作解释”。
——《中国简史》
材料二 在北京西北角有一组著名的皇家园林。它规模庞大,气势辉煌,为“万园之园”。然而遗憾的是,这个园林已不复存在。人们对它的记忆,主要来源于历史文献。它毁于两个强盗之手,这是历史事实;只是细节、缘由,可能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马勇《百科知识》
材料三 历史上的第一次,侵略者要求并获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权利。这意味着,这样的事实,即资本的出口(投资)作为帝国主义侵略的主要特点,正在取代货物(实物)出口……中国迎头面对的前景是日益逼近被瓜分……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著《从鸦片战争到解放》
材料四 “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1)、材料一中英国“揍”清政府是指什么事件?此次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材料二中所述的事件发生在哪次战争当中?材料中“两个强盗”分别指哪个国家?“两个强盗”所犯下的最大的罪行是什么?(3)、材料三中侵略者“获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权利”与哪一条约有关?这一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4)、材料四的内容出自哪个不平等条约?这一不平等条约的哪一条款体现了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11、胡适认为:“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张謇被誉为“开路先锋”是因为他( )A、提倡实业救国,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B、领导维新变法,积极探索救国道路 C、参加新文化运动,打开了思想闸门 D、致力白话文推广,引领了文学革命
-
12、国民党敢于发动全面内战,很重要的是依恃美国的支持。毛泽东指出:“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我们虽然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材料中的“经济亦有办法”具体指( )A、打土豪,分田地 B、地主减租减息 C、实行耕者有其田 D、实行垦荒运动
-
13、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证据,下列可用于研究“虎门销烟”的最可靠的史料是( )A、
B、
C、
D、
-
14、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故事一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摘自《华阳国志·蜀志》
故事二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方法。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请回答:
(1)、故事一反映了哪一水利工程?它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发展有什么影响?(2)、阅读故事二回答,二十四节气有何历史价值?(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数的辉煌,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请你结合所学,以“学习中华文明树立文化自信”为主题,完成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①题目自拟,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弘扬正能量,符合主流价值观;③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200字。
-
15、鉴往知来,汲取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地图上的历史】
材料二 【图片中的历史】
图1
图2
材料三 【文献里的历史】
等到文帝即位,亲自修行清静无为的政治,经济上以农为本,鼓励人们去耕织,减免田租和兵赋。而且他的将相都是从前的功臣,少华美而多朴实,以秦国灭亡的政治作为教训,定罪评议一定要宽厚,以议论他人的过失为耻。教化流行天下,揭人隐私的习俗改变了。官吏安于本职,百姓高兴地生产,积累逐年增加,人口逐渐增长。
——摘编自《二十四史全译·汉书·刑法志》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回答从春秋时期到秦朝的历史发展趋势。(2)、材料二中的2幅图片展现了秦朝建立后所采取的措施,请你从中任选一幅,写出与其相对应的措施及作用。(3)、依据材料三回答,文帝即位后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这些措施促进了哪一治世局面的出现?(4)、综合以上材料,你能从中汲取到哪些治国智慧? -
16、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青岛市某中学七年级2班同学们正在筹备“走近春秋战国”主题展览和闯关活动。请你一起参观展区并完成闯关吧!
展区一 【文物见证历史】
到了公元前5世纪,中国也开始普遍用铁了。铁制兵器代替了青铜兵器,而铁制农具和用牛拉犁则给中国带来一场农业革命。于是华北有更多的土地得到开垦……由于采用大规模的灌溉技术和其他水利设施,谷物产量得到大幅提高……大量长途运输税粮及其他商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随生产发展而来的是商业的快速发展及财富的惊人增长。
——摘编自《中国:传统与变革》
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牺尊
展区二 【文献书写历史】
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摘编自马非百《秦集史》
展区三 【思想照亮历史】
展会链接
湖南省博物馆举办的“东方既白——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从政治与军事、生产力与商业、工艺与艺术、思想与文化等四个方面,构建出春秋战国的时代面貌。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空前繁荣,其中先秦诸子对中国精神影响之大,无论怎么估价都并不过分,他们留下的精神遗产一直影响到现在,甚至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这是中国的第一次启蒙,可谓“东方既白”。
——摘编自李零《东方既白——写给湖南省博物馆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
请回答:
(1)、参观展区一,回答出现“农业革命”的原因。并概括“农业革命”的意义。(2)、参观展区二,回答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分析该变法的特点。(3)、展区三中的经典名句均选自先秦时期的典籍,请将①②③处的典籍名称补充完整。(4)、依据展会链接及所学,谈谈你对湖南省博物馆以“东方既白”命名这一展会的理解。 -
17、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方明所去。青岛市某中学七年级1班正在进行项目式主题学习,以下是同学们搜集到的部分资料。请你一起完成任务单吧!
任务一 【地图中探寻百万年的人类史】
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周口店的发现使《物种起源》作者达尔文创立的人类发祥地在非洲的理论发生了动摇。同时,周口店猿人洞中石器、骨器以及用火遗迹的发现,又使北京人遗址在人类起源科学研究上的地位达到了划时代的顶峰,这一系列空前并具有突破性历史意义的伟大发现,直接推动了建立人类早期理论的革命。
——摘编自岳南《寻找祖先:“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失踪记》
任务二 【文物中触摸一万年的文化史】
任务三 【文字中感受五千年的文明史】
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部分考古发现
考古发现1:良渚古城的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陶寺古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
考古发现2:良渚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数百件精美的玉器,城外普通墓地随葬品稀少
考古发现3:良渚古城有一个由10余条堤坝连接山体构成的庞大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内城中部人工堆筑的高台上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发现约20万千克碳化稻谷
考古发现4:陶寺遗址发现大型墓葬9座,随葬品有彩陶、玉钺等多达200件,89%的小型墓几乎无随葬品
请回答:
(1)、依据任务一及所学,回答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分析“周口店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2)、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我们可以推论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请仿照示例,尝试对任务二中图2、图3两件文物进行解读。示例:图1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可以印证河姆渡人会制作农业生产工具。
(3)、请选择任务三中的史实分别证明以下两个考古结论。(填写相应序号即可)考古结论1: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和组织能力:______
考古结论2:当时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相当明显:______
结合所学,回答陶寺古城与良渚古城考古发现的价值。
(4)、综合上述任务单内容,请你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 -
18、小刚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事件时制作了知识卡片(如下图)。横线处的内容应为( )
西汉的建立
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属于____________)
建立者:汉高祖刘邦
都城:长安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
19、以下是某校七年级同学们课堂情景剧表演的部分台词。据此判断,该情景剧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甲:大雨一直下个不停,我们不能按期到达渔阳了!
乙:是的,按照法律,我们会被处死!
甲:与其等死,不如起义,难道王侯将相天生就是高贵的吗?
A、国人暴动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大泽乡起义 -
20、以下为秦朝修建的两大工程。秦朝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完成修建,主要得益于( )A、商鞅鼓励耕织 B、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C、文字得到统一 D、度量衡制度实现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