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5 年春节档电影《唐探1900》火爆荧幕,主角们见证了美国旧金山的华侨、华人在“唐人街”谋生打拼,辛苦奋斗。海外华侨、华人自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
    A、唐朝在世界历史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B、他们喜欢唐朝的服装 C、唐朝时中国开始对外交往 D、唐朝的文化较先进
  • 2、 据査证,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秀水村,先后出了27名进士,其中包括宋开禧元年乙丑状元毛自知。因此,秀水村又被赋予“状元村”的美称。与“状元”这一称号相关的制度是 (    )        
    A、察举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世官制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根据材料一,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写出北魏统一北方的时间。

    (2)、材料二 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之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根据材料二,简述孝文帝改革的目的与重点(矛盾焦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改革的两项主要措施。

    (3)、材料三

    ①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饮食、服装、用具等。

    ②十六国北朝政权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③“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④汉语的使用;西北民族的乐器受汉族人民欢迎。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交融的意义。

  • 4、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交流和对话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后,武帝经营西域的兴趣日浓,逐渐演变成有计划的扩张运动,使汉族突破地理限制而与广大的西方世界产生交流。……自黄河沿岸伸张到河西地域,又推广到西域,数以百万计的移民,逐步开发了这块原属于匈奴与其他沙漠绿洲民族的广大土地。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丝绸和香料从原料产地向西,运输到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的信教者。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三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中原)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西域)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1)、根据材料一,归纳“张骞通西域”对西汉的重要意义。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并指出丝绸之路在交流方面具有哪一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从中感悟出哪些“丝路精神”?
  • 5、某学习小组开展以“国宝中的历史”为主题的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宝档案一】

    它是河姆渡人最为典型的农业工具,长18.6厘米、刃宽10.1厘米,现藏于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国宝档案二】

    司母戊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高133厘米,口长112 厘米,口宽79.2厘米,重832.84千克

    国宝档案三】

    甲骨文记载的商王世系继承与《史记》所载不尽相同,并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甲骨文反映出商代祭祀分为不同等级,祭祀对象有祖先和诸神,祭祀祖先的规模和频率超过了其他神;甲骨文还记载了商王与其他地区的朝聘贡诞之礼、军事联盟之礼、贵族之间的通婚之礼等。

    (1)、档案一中的“它”指的是什么?河姆渡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
    (2)、司母戊鼎具有怎样的地位?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途有哪些?
    (3)、根据档案三,指出甲骨文反映的商朝的社会状况。
  • 6、《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观察下图可知,顾恺之 (   )

    图中一位贵族妇女在对镜梳妆,左边站立的侍女正为其梳理发髻。画面右边的贵族妇女,左手持镜,右手整理发髻

    A、侧重描写平民生活 B、开创了宫廷画流派 C、作品众多流传广泛 D、描摹人物生动传神
  • 7、古代中国是农业大国,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因此人们迫切希望制定精确的历法,以把握季节轮替、气候变化的规律,指导农业生产,而精确历法的关键之一是精确圆周率。材料突出体现了 (   )
    A、中国古代科技进步与农业密切相关 B、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C、历法的制定离不开对天体的观察 D、圆周率能直接指导农业生产
  • 8、东晋时期有一名将,曾率军北伐至黄河流域,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领土,使得少数民族不敢南扰,维护了东晋的安定。“闻鸡起舞”“中流击楫”就是关于他的典故,他是 (   )
    A、祖逖 B、曹操 C、袁绍 D、苻坚
  • 9、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不断内迁,内迁的各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对此现象概括准确的一词是  (    )
    A、多元一体 B、满天星斗 C、错综复杂 D、异彩纷呈
  • 10、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匈奴左贤王刘宣与将领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材料中“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 (   )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牧野之战 D、国人暴动
  • 11、某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下列三幅图片,据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是 (   )

    A、书写载体演变 B、汉代文学艺术发展 C、书法艺术传承 D、汉代政治体制变革
  • 12、“辖境包括自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天山南北,直到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和帕米尔高原以内的范围,初期有三十六国,后增加到五十余国,治所设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东野云沟附近)。”这段文字描写的是哪一机构的辖区范围(   )
    A、御史大夫 B、市舶司 C、西域都护府 D、驻藏大臣
  • 13、下图所示为汉朝初年统治者推行的政策。这一举措 (   )

    A、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B、恢复经济并稳定政局 C、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财力 D、提升了农民的社会地位
  • 14、小明同学对文物有浓厚的兴趣。下面是他自主学习的笔记,其中与下图文物相对应的文物编号(字母)是(    )

    文物编号

    出土

    描述

    A

    1938 年, 湖南宁乡

    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

    B

    1939 年, 河南安阳

    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

    C

    1976 年, 陕西临潼

    器内底铸铭文,记载周武王伐纣重大事件

    D

    1986年,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出土青铜器中形体最大的两件面具之一

    A、A B、B C、C D、D
  • 15、“卜辞”(占卜及占卜的结果或简单的记事文字)都是当时贞人(占卜者)的手笔,年代从盘庚迁殷到纣之灭,共273年,都是由当时人直接刻写的历史资料。该材料表明甲骨文 (   )
    A、成熟时间较早 B、记录内容丰富 C、史料价值珍贵 D、出土数量较多
  • 16、作家余秋雨曾经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下列对这个“了不起的工程”描述正确的是(   )
    A、建于秦朝,规模宏大 B、彻底消除湘江水患 C、因势利导,防洪灌溉 D、遗址毁损,不复相见
  • 17、周分为西周和东周,王朝统治约800年。它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能够使周统治长久的原因是  (    )
    A、将王权至上发挥到极致 B、形成了“家天下”的政治局面 C、依据了“天下共主”的理念 D、直接对地方进行了有效管辖
  • 18、下表整理自史书对传说中的炎帝后裔的相关记载。据此推知,炎帝后裔部落当时(   )

    炎帝后裔

    功绩

    烈山氏

    以烧山种田而闻名

    烈山氏子“柱”

    被尊奉为谷物之神————稷

    共工氏

    以善于平治水土著称

    共工氏子“后土”

    被尊奉为土地之神

    A、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B、最先过上定居生活 C、渔业生产技术先进 D、最早人工种植谷物
  • 19、在元谋人文化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两颗人类牙齿化石以及石器、动物化石和伴存的炭屑和烧骨。这一发现印证了元谋人 (   )
    A、使用磨制石器 B、已经学会用火 C、过着定居生活 D、进入农耕时代
  • 20、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诗歌带有其产生时代的印记 。《全唐诗》收录诗歌 48900 余首 , 涉及作者 2200 余 人 ,他们来自各个阶层 。唐诗内容包罗万象 ,无物不可入诗 。《全宋诗》辑录诗作 30 多 万首 ,政治、经济、文化等都能在宋诗中找到相关记载 , 大到城防武备 , 小到鱼米价格均有涉及 。例如 , 陆游的很多诗作描写了乡村民众日常生活 ,这些是官方档案很少记载的。

    ——摘编 自张金花《宋诗与宋代商业》等

    材料二 : 以诗证史、诗史互证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 。

    组别

    诗       词

    史       料

     

    A. 海内凑朝贡 ,贤愚共欢荣。

    合沓车马喧 ,西闻长安城。

    —[唐]韦应物《酬郑户曹骊山感怀》

    ①唐朝阎立本《职贡图》(局部) ,描绘唐太 宗时南洋各国前来朝贡的景象。

     

     

    B. 嘉树种木绵 ,天何厚八闽。

    … …

    木绵收千株 ,八口不忧贫。

    —[宋]谢枋得《谢刘纯父惠木绵布》

    ②《元典章》记载 ,宋代江南百姓的夏季税有棉、布、绢等 。浙江的南宋墓葬中曾出土过棉毯。

     

     

    C. 柳梢挂月黄昏后 ,夜市张灯白昼然 。

    —[宋]— 白玉蟾《上元戬灯二首》

    ③北宋《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夜市直 至三更尽 ,才五更又复开张”。

    南宋《梦粱录》记载:临安市场的夜市延 至四更 ,“通宵买卖 ,交晓不绝”。

     

     

    D.货出军储推赈济 ,转行交子颂轻便 。  --[宋] —薛田《成都书事百韵》

    ④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材料三:

    诗       句

    出    处

    小筑暂高枕 ,忧时旧有盟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铃深处》

    开辟荆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复先基 。 

    田横尚有三千客 ,茹苦间关不忍离 。

     

    郑成功《复台》

    (1)、根据材料一 ,分析唐宋诗歌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
    (2)、从材料二的第二、三、四组中 ,任选一组相互印证的诗词和史料 ,分别概括历史信息并说明 这组材料反映的共同历史现象 。

    【示例】诗词 A:描写盛唐时期各国使节纷至沓来 , 到长安朝贡 。

    史料①: 画中人物衣着各异 ,手捧异域珍宝 ,表明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 。

    诗词和材料都反映出唐朝中外交往的繁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 ,分别指出两位作者的主要历史功绩 。分析两首诗共同体现的思想感情 。
上一页 54 55 56 57 5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