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国共产党在关注民生问题上利用土地创造了“中国奇迹”。下列对不同时期土地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打土豪、分田地,巩固了新生的政权,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B、地主减租减息,激发了地主生产积极性,团结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力量。 C、《中国土地法大纲》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为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D、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了农业方面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
  • 2、唐朝作为一个积极的文化传播者将自身的先进文化辐射到周边国家,同时也吸收了其他文明的优秀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能够证明此特点的史实是(     )
    A、张骞通西域、甘英出使大秦 B、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C、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 D、佛教传入中国、云冈石窟
  • 3、以下是某位同学整理的部分历史学习笔记。这些措施(     )

    任务

    措施

    秦始皇

    推行皇帝制、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汉武帝

    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盐铁专卖;北击匈奴

    A、推动了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和巩固 B、推动了大一统格局的巩固和发展 C、有利于道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D、彻底消除了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威胁
  • 4、春秋时期齐鲁“夹谷会盟”时,齐景公演奏“夷狄之乐”,足见齐国与东夷文化交融之深。楚武王认为自己是“蛮夷”,但到楚庄王时,俨然以华夏传统政治逻辑行事,自认德可配鼎,由以“蛮夷”自居到以“诸夏”自居。这表明(     )
    A、地域形态影响文化特点 B、中华文化多元,异彩纷呈 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D、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 5、把握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以下示意图中①对应的时代特征是(     )
    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①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过渡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日本对中华文化更加向往,于630年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后200多年中,共派出遣唐使近20次。在返日留唐学生的策划下,646年日本实行“大化改新”,以“中华化”为最高理想。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五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答疑

    材料三

    公元640年

    设安西都护府

    公元647年

    设瀚海都督府

    公元657年

    设羁縻蒙池、昆陵都护府

    公元702年

    设北庭都护府

    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

    (1)、依据材料一,写出唐朝时中日文化交流的史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东亚文化圈”的特点。
    (3)、归纳材料二反映的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任选其一说明其作用。
  •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他)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以便直接处理政务……这是秦汉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在我国行政区划和地方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中国政治制度史》

    (1)、写出图一二中A、B所代表的政权名称及建立该政权的人物。
    (2)、A政权与辽签订了什么盟约后双方保持了长久和平局面?B政权与金议和后双方以哪条线作为分界线?
    (3)、材料四中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创立了什么制度?在边疆地区,元朝统治者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在中央设置了专门机构。请写出这个机构的名称
  •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他还经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三   贞观铜牙弩,开元锦兽张。

    材料四   吾宋制治,有知州,有通判,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

    (1)、据所学知识,写出图一所示大运河开凿的朝代和A、B、C所代表的三个地名。
    (2)、唐朝时期,农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请写出图二所示的两种新农具。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什么样的治国思想?唐太宗曾把谁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4)、阅读材料三,按时序分别写出该诗提到的两个唐朝盛世的名称和当时在位的皇帝。
    (5)、根据材料三,宋代在地方设置的监督机构是什么?
  • 9、以下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元朝(     )

    A、政治制度完善 B、民族关系和谐 C、管辖边疆地区 D、从建立到统一
  • 10、观察宋元时期的政权更替图,可知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民族关系发展 B、社会变化 C、从并立到统一 D、繁荣与开放
  • 11、关键词检索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在历史学习中搜索了下列关键词。据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是(     )

    精忠报国靖康耻郾城大战“莫须有”

    A、蒙古灭金 B、金灭北宋 C、岳飞抗金 D、澶州之战
  • 12、宋辽、宋夏和议后在边界开设“榷场”,官府和商人在此进行商品交换。互通有无。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这说明榷场的设立(     )
    A、扩大了宋朝统治区域 B、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 C、改变了政权并立局面 D、加强了宋辽经济联系
  • 13、某同学制作有关辽和西夏知识点的表格,其中①②③依次填写的内容应是(     )

    政权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

    建立时间

    上京

    10世纪初

    西夏

    元昊

    兴庆

    11世纪前期

    A、党项、契丹、完颜阿骨打 B、契丹、党项、耶律阿保机 C、蒙古、契丹、耶律阿保机 D、契丹、党项、完颜阿骨打
  • 14、《文献通考》记载:“王安石变法后,熙宁(宋神宗)十年,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了4倍,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用二十年之久。”这一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A、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B、加剧土地兼并 C、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D、增强军事力量
  • 15、历史漫画诙谐幽默,耐人寻味,往往能形象地反映一定的政治内涵。下图漫画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

    A、外戚专权 B、藩镇割据 C、武将专权 D、重文轻武
  • 16、唐人陈陶在《陇西行》中说:“自从贵主(指文成公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说明文成公主入藏(     )
    A、使吐蕃统一了青藏高原 B、促进了民族交流与交融 C、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辖 D、使唐蕃订立了友好盟约
  • 17、“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所描绘的古代帝王是(     )
    A、隋文帝 B、唐玄宗 C、宋太宗 D、宋太祖
  • 18、下图形势出现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A、藩镇割据 B、重文轻武 C、黄巢起义 D、宦官专权
  • 19、公元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正式灭亡。公元907年是(       )
    A、公元9世纪初期 B、公元9世纪后期 C、公元10世纪初期 D、公元10世纪后期
  • 20、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诗句能够反映中外交往的是
    A、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C、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上一页 452 453 454 455 45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