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虽历经屈辱,但从没停止抗争与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40年开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1840年逼迫中国走入近代的标志事件,并解释“驱使中国脱出常轨、改道变形”的含义。材料二 严格来说,拳匪运动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以证明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等到自强、变法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到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请依次指出材料中提到的近代史上的四个救国救民方案。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便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领导中国人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在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于1949年3月从这里(西柏坡)出发到北京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中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摘编自魏四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3)据材料三,请指出中国共产党28年奋战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一个崭新的中国”的含义。 -
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发展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是我国古代两个朝代的疆域示意图(部分),请判断它们所反映的朝代,并写出你的判断依据。
材料二 (汉武帝)事实上是以儒家的“德治”作为统一思想的工具,以儒补法,巩固“大一统”。秦汉以来“大一统”观念形成以后,历朝历代,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皆以天下一统为正流,以天下分异为歧路。
——贾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举出汉武帝统一思想采取的措施,并指出秦汉形成的“大一统”观念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三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有几种不同的途径。一是战争与交往。如春秋战国时期。二是民族迁徙。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四是友好往来。在国家统一时期,民族间往来频繁。如唐朝时期。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3)据材料三,归纳历史上民族交融的几种途径。并据此概括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特征。
材料四
(4)据材料四,写出你能获得的历史信息或历史认识。
-
3、创作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国际政治格局演变思维导图中,?号处应填写( )A、多样化趋势 B、全球化趋势 C、多极化趋势 D、信息化趋势
-
4、2024年9月,习近平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强调,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始终是中国外交坚守的原则,不会改变。中国支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是基于联合国的宗旨是( )A、解决国际贸易争端 B、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 C、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 D、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
5、《全球通史》指出:“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一个又一个危机接踵而来。行动和反行动最终以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而达到顶峰。”“行动和反行动”不包括(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北约组织的建立 C、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D、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
6、1898年,维新派人士康有为向光绪帝建议:“近采(学习)日本治体……十年而图霸定矣。”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是因为日本( )A、通过废除农奴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B、通过大化改新成为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C、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通过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
-
7、在工业革命过程中,解决动力问题是关键。使工厂摆脱水力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并为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发明提供了动力基础的是( )A、瓦特改良蒸汽机 B、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 C、戴姆勒研制汽油内燃机 D、福特发明流水线
-
8、法兰克王国对欧洲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经济上,它开启了欧洲封建制的大门;政治上,它奠定了欧洲特色的( )A、政教合一制度 B、民主共和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 D、封君封臣制度
-
9、某同学利用“豆包AI”进行学习,他提问道:“豆包豆包,反映古巴比伦王国的家庭奴隶制、商品经济等内容的法律文献是什么?”豆包给他的回答应该是( )A、《罗马民法大全》 B、《查士丁尼法典》 C、《十二铜表法》 D、《汉谟拉比法典》
-
10、下边是摄于1971年参加联合国大会的珍贵照片《乔的笑》。照片中的乔冠华时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照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 D、亚非会议
-
11、1936年12月13日,李先生在《西北文化日报》上看到一则新闻:“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如下图)经了解,这次“兵谏”发生的地点是在( )A、沈阳 B、西安 C、重庆 D、南京
-
12、某班准备出一期历史板报,主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下列所设计的几个栏目中,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A、“辛亥风云” B、“开天辟地” C、“抗日烽火” D、“钟山风雨”
-
13、据报载,我国排水量最大的航母“福建”号是在江南造船厂建造的。江南造船厂的前身可追溯到1865年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办得益于(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14、某同学在进行专题复习的过程中,整理了相关笔记(见下图)。据此判断,他在学习中国古代的( )
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
明代郑和下西洋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A、民族政策 B、科技成就 C、政治制度 D、对外交往 -
15、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是我们揭秘历史的珍贵一手史料。下列出土文物能够反映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海外贸易繁荣 B、民族政权并立 C、商品经济发达 D、造船技术先进
-
16、“胡床为游牧民族的折叠座榻,晋以后不仅流行于北方,而且推广到江南。胡床的使用促进高足家具的出现,改变过去席地而坐的习惯。”材料表明( )A、少数民族生活方式逐渐汉化 B、民族交融促进社会发展 C、少数民族统治者认同汉族文化 D、少数民族文化取代了汉族文化
-
17、如下图,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用哺乳动物肩胛骨制作而成的骨耜。该文物可以佐证当时( )A、渔猎是人们生活的唯一来源 B、人们掌握了成熟的制陶技术 C、开始进入原始农耕时代 D、社会出现了阶级分化
-
18、有一种情怀叫人民,有一种力量叫群众。请在以下材料中任选两个关键词,拟定一个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选择的关键词,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语言通顺)
-
19、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华民族的爱国行为不仅表现在英勇的斗争中,还表现在对中国出路的艰辛探索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面对强敌,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积极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探索和抗争都以失败而告终。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史上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探索民族复兴的具体事件。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图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三幅图片所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材料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一开始想走苏联那样的中心城市暴动的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走不通,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毛泽东认为有必要实行不同于俄国革命的模式,要在农村进行工农武装割据……中国共产党人找到正确道路,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摘编自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革命道路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这条“正确道路”和建设道路的共同点。
-
20、
中华文明是指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由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与文明体系,其内容丰富、涵盖多个领域,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某班开展“探寻中华文明辉煌历史”的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展板一 探文明起源】
材料一 良渚古城遗址距今约5300—4300年。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有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内外贵族们的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精美的玉器,包括玉琮、玉壁和玉钺。这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形成鲜明对比。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让我们终于能理直气壮地宣告“中华文明五千年”。
——摘编自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
(1)良渚遗址实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能佐证该观点的证据。(不能照抄材料)
【展板二 促文明发展】
材料二 “文明物语·见证历史”
【文物】
【邮票】
(2)请将材料二中的文物按照出现的时间顺序排列(只写序号)。材料二展示了一组人物纪念邮票,请你任选一位人物,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被纪念的理由。
【展板三 鉴民族交融】
材料三
时间
事件
公元前60年
设西域都护
公元640年
设安西都护府
1653年
顺治帝赐予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封号
17世纪后期
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叛乱势力
1727年
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793年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历代王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及起到的共同作用。
材料四 中华文明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每个民族都为中华文明的宝库贡献了独特的文化财富。
——摘编自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4)“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