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08年5月,拿破仑强迫西班牙国王逊位,6月宣布为西班牙和西印度群岛国王,由此触发了西属拉美殖民地脱离西班牙运动。这反映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    )
    A、拉丁美洲经济发展 B、西班牙国王的逊位 C、拿破仑侵占西班牙 D、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 2、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弗拉扎尔夫人曾经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共产党宣言》不是一般的书,它不是冰,而是炭,放在锅里能使水沸腾起来。”以下能体现“水沸腾起来”的是(   )
    A、英国宪章运动 B、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C、第一国际建立 D、国际联盟宣告成立
  • 3、历史课上,同学们就下面这则材料产生了争论。依据实证原则,观点最合理的一组是(     )

    城市时期

    伦敦

    巴黎

    柏林

    19世纪初

    近 100万人

    近55万人

    约17万人

    19世纪 50年代

    约236万人

    约 100万人

    约42万人

    A、第一组:这不可信。城市人口不可能增长这么快 B、第二组:这应该是可信的。因为这些数据来源于一位历史学家的著作 C、第三组:这是确实的。19世纪前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发展迅速 D、第四组:这不太可能。19世纪上半叶,欧洲人口集中于农村,城市规模并不大
  • 4、陈乐民先生在介绍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时有过这样一段概述:这条脉络是这样来的,“大宪章”——洛克的思想“权利法案”———“宗教宽容”——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这条线代表了也反映了人类前进的方向。这条线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     )
    A、对专制王权的制约 B、对外来殖民侵略的抗争 C、对天赋权利的实践 D、对人类共同理想的思考
  • 5、我们一般将史料划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下表是研究史料的一些资料类型,该表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     )

    资料类型

    名称

    漫画

    《拿破仑》

    法律

    《拿破仑法典》(原稿)

    论文

    《试论拿破仑的功与过》

    电影

    《拿破仑帝国》

    A、漫画 B、法律 C、论文 D、电影
  • 6、同学们在学习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针对某历史文献的进步意义展开辩论。下面是双方辩手的部分观点。据此判断,该历史文献是 (     )

    正方:按分权制衡的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反方:它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1787年宪法 D、《人权宣言》
  • 7、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缺乏通常与重大革命相联系的暴力和英雄的事迹,实用主义、含糊暧昧、甚至犬儒主义都是其本质特征。革命的解决是在受财产资格限制的选举权基础上选出的特别议会上完成的,当特别议会把王位奉献给威廉和玛丽时,其破坏了严格的世袭继承顺序,建立了一种独特的双王君主政体。”该学者意在说明光荣革命 (    )
    A、解决了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关系 B、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双重性 D、使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 8、某校社团学生开展“探访首都,看祖国发展”的实践活动。
    (1)、【活动—】社团学生考察天安门广场的变迁。

    天安门广场曾是明清帝王统治时代的宫廷广场,东、西、南三面高墙围成百姓的禁地,墙外集中着当时的中央衙门……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重修并扩建为供民众集会的巨型广场。广场西侧修建象征人民权力至高无上的人民大会堂,东侧是意味着“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的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连同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形成全国政治活动的中心。

    ———摘编自郑瑞《天安门广场见证最美北京》等

    根据材料,指出建国后天安门广场的变化,指出其体现的时代新内涵。

    (2)、【活动二】2023年8月,民族文化宫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社团同学参观并搜集材料进行研讨。

    西汉滇王之印。公元前109年,滇王降汉,汉武帝在云南地区设置益州郡,赐滇王王印,使其继续统领滇民

    清代金奔巴瓶。西藏地方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驻藏大臣通过金瓶掣签确定,最后报请朝廷批准

    蒙古文《西游记》。明代吴承恩撰,清代蒙古族文人罗卜桑尊瑞译,书籍采用了当时中原先进的印刷技术,在蒙古族聚居地区广泛传播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84年颁布实施,是我国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

    《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对我国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部署

    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唢呐等胡乐从西域传到中原,如今成为中华民乐的代表性乐器

    阅读材料,自拟一个主题,并运用两则以上材料,对主题进行说明。(示例组合除外)

    主题:民族大团结

    序号:④⑤

    说明:《民族区域自治法》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少数民族人民享有的权利,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重点支持“三区三州”的脱贫攻坚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

  • 9、家与国同构,国与家一体。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过程就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悠久的历史文化厚植了我们深沉的家国情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项目一 多元一体格局

    根据项目一,完成以下问题:

    ①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为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等措施的是哪个朝代?进入新时代后,我国为凝聚共识、共生并进,在民族地区坚持和完善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哪一伟大构想的实践及推进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并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

    ②将下列史实与表格中相应的朝代相匹配。(填字母)

    A.文成公主入藏  B.榷场                C.投笔从戎           D.驻藏大臣

    E.绍兴和议       F.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G.理藩院             H.河西四郡

    朝代

    史实

    ①汉朝

     

    ②唐朝

     

    ③两宋

     

    ④明清

     
    (2)、项目二 民族交融模式

    根据项目二,任选一种模式,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为主题,自拟论题,进行论证。(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观点符合民族观、国家观)

  • 10、李广是汉朝时期的著名将领,唐朝时咏李广的诗歌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唐朝社会的变迁。一起来合作探究下面的任务吧!

    材料 据统计,《全唐诗》中与李广直接相关的唐诗至少有55首,唐人咏李广诗是唐朝时代生活的一种记录。

    历史时期

    代表作品

    诗人的社会心态

    初唐诗歌

    (6首)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杨炯

    霸陵无醉尉,谁滞李将军。

    ——长孙无忌《灞桥待李将军》

    表达对战将神勇的由衷敬佩,借李广的坎坷命运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气。

    盛唐诗歌

    (23首)

    边服胡尘起,长安汉将飞。

    ——李隆基

    天子金坛拜飞将,单于玉塞振佳兵。

    ——贺朝《从军行》

    对社会充满信心和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和使命意识,是盛唐诗人生命凯歌的主旋律。

    晚唐诗歌

    (10首)

    汉家自失李将军,单于公然来牧马。

    ——无名氏《胡茄曲》

    侯印不闻封李广,他人丘垄似天山。

    ——温庭筠《伤温德彝》

    难以再有前代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意气风发的昂扬斗志,心情悲凉压抑,无可奈何的悲哀与绝望挥之不去。

    ——摘编自朱枝娥《从唐人诗歌李广情结演变看唐朝盛衰变化》

    (1)、【任务一】结合表中所反映的唐朝社会风貌,用示意图表示唐朝社会发展形势,并标注出关键历史事件。
    (2)、【任务二】班级同学要以“唐朝的咏李广诗”为主题策划一个专题诗歌展,请你为专题展设计主题并为每一展区命名。
    (3)、【任务三】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自选角度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阐述。论题,切唐、盛唐、晓唐的社会形态各年不同,诗人笔下的李广在唐代也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 11、唐诗涵盖唐朝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了解唐朝社会的重要手段。下面就让我们跟着唐诗,穿越回唐朝。
    (1)、材料一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石壕吏》

    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白居易《红线毯》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反映了什么现实?“少夺人衣作地衣”揭露了什么社会状况?

    (2)、材料二  以《全唐诗》和《全宋词》为据,对唐、宋诗(词)人籍贯分布情况统计制图如下(见图3、图4),颜色深浅反映了诗(词)人数量的多寡。

    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两代诗(词)人分布特点及变化的主要原因。

    ②综合所学知识,分析图3中诗歌繁荣的原因。

    (3)、材料三 陈寅恪极力发掘诗词的史料价值,并在史学研究中大量运用,成为其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即“以诗证史”“援诗入史”或“以诗释史”的方法……他之所以对唐诗史料价值的阐述和运用相当多,不仅是因为隋唐史是其史学研究的重点,还因为唐代是中国诗歌最盛的时代,唐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摘编自徐国利《陈寅恪对“以诗文证史”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等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应如何看待唐诗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 12、以下是19世纪70年代的一份铁路时刻表(部分内容),可用于研究(    )

    本线自1876年7月3日星期一开始,

    在上海与江湾间准时行驶火车

    开车时刻如下

    上海开:7:009:00# 11:00#13:0015:0017:00

    江湾开:7:309:30# 11:30#13:3015:3018:00

    每逢星期日,凡带#记号的车次均停开

    A、通讯事业的发展 B、出行方式的变化 C、新式教育的普及 D、政治制度的变革
  • 13、郑振铎曾谈道:“自从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开始会谈以后,我们哪一天不在探问着会谈进行的情形,不在关心着会谈进行得顺利与否。”这种关切代表了广大民众(     )
    A、和平建设国家的强烈渴望 B、对国民党腐败统治的不满 C、踊跃参军参战的热切期盼 D、获得彻底翻身解放的喜悦
  • 14、下图是 1941年发表的漫画。画面是一日本侵略者,左脚已经深陷中国大陆的泥沼中难以自拔,右脚也将陷入太平洋的泥沼中。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 (    )

    A、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B、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互相配合,构成抗战整体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扭转了战争形势
  • 15、下列分别是我国抗日军民在华北破袭铁路统计图和破袭铁路线场景。场景反映的破袭行动高潮出现在 (     )

    A、五四运动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 16、在音乐社团为抗日歌词配曲活动中,老师呈现了词作家田汉 1938年写的一首歌词:“将士的喊声,震动了南部山东,榴弹掷处血光红,敌人如鼠我如龙。保卫华中,中华民族不愿做奴隶,要做主人翁!”歌词描写的是 (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大捷 D、百团大战
  • 17、1938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比1933年更加多样(如下图所示),出现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图1


    图2

    A、红军长征的胜利 B、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C、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 D、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
  • 18、下面是某同学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组图片编写的简短解说词,其中准确的是 (     )

    (1931年)日军占领沈阳

    (1945年)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的日本投降仪式

    A、日军占领沈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 B、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担起了反抗民族敌人的历史重任 C、从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结束 D、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的日本投降仪式,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结束
  • 19、下图是 1934年创作的漫画《枕戈待旦——蓄志复国仇,岂分男女性》。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

    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B、护国战争,反对复辟帝制 C、团结抗日,抵御外来侵略 D、避免内战,争取国内和平
  • 20、某戏剧社团编写一部历史剧,搜集到如下文献资料:

    一位葡萄牙编年史家记载过西非海岸捕捉非洲人的行动:父子分离,夫妻诀别,兄弟永隔……再怎么铁石心肠的人,都无法忍受这样撕心裂肺的场景

    哥伦布在日记中曾这样描述过美洲人:他们愿意服从命令,去干活,去种地,去干任何事情,也愿意建设城镇,并学习我们的习俗

    下列对以上资料解读正确的是(   )

    A、依据资料①设计“印第安人遭受到的灾难” B、依据资料②设计“西班牙人通过殖民造福美洲” C、依据资料①设计“三角贸易中黑奴的悲惨遭遇” D、依据资料②设计“英国早期移民开发美洲的贡献”
上一页 365 366 367 368 36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