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过去500年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第—次权力转移是欧洲的崛起,其对世界的支配不仅建立在欧洲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基础上,也建立在欧洲政治革命的基础上。第二次权力转移是美国的崛起,发生于19世纪末。我们目前正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第三次权力转移。

    ——摘编自法里德·扎卡里亚《后美国世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至19世纪欧洲能够崛起并成为世界权力中心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下图为《美苏国防开支数据图》

    (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苏联两国国防开支的共同趋势,并结合所学,说出这一趋势出现的背景。

    材料三   关于国际秩序演变的原因……当前国际政治研究领域存在几种较为普遍的观点,首先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导致新老强国之间的矛盾激化,进而演变为冲突与战争,最终使国际秩序发生转型。其次是两次世界大战。有学者指出,大规模战争是推动国际体系变迁的重要因素,两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力量对比,老牌强国衰落,新兴国家崛起。同时,新的国际制度也伴随着战争的结束而出现。除此之外,新兴大国的崛起与传统大国之间的关系,对国际秩序的重新构建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摘编自武岑《近代以来国际秩序演变综述》

    (3)根据材料三,概括导致国际秩序变化的主要因素。
    (4)近年来,美国通过经济制裁、提高关税、技术封锁等手段打压新兴国家的崛起,维持其世界霸权,新兴国家该如何应对?
  • 2、

    铁路交通折射历史变迁,中国铁路见证民族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清政府朝野上下,几乎一致反对修铁路。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对近代交通工具的重要作用有所认识,开始主张修铁路,在有识之士中,和者日众。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上期,清政府拒修铁路的态度,已不似过去那般坚决,多少有了一点松动。开平煤矿于1881年开采出煤,为避免出煤后煤炭积滞,清政府在“极度不愿意的情况下允许”修建唐胥铁路。……甲午战争失败的教训使国人把铁路看成了救国救民的利器,维新派对此积极宣传,大规模快修铁路成了清政府的基本国策。

    ——摘编自陈晓东《中国自建铁路的诞生》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清政府对修建铁路态度的变化,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1895年后十余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中国铁路建筑权益。俄、德、法三国分别直接投资建筑中东(包括南满)、胶济、滇越三线;英、法、比、德、美各国分别通过提供铁路借款建筑京奉、广九、道清、津浦京汉、正太、广三等线。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人民谋求保护路权,抵制帝国主义的肆意攫夺,先后集资修建了新宁、漳厦、潮汕、苏路、浙路、南浔等路。清政府在此形势下着手修建了京张铁路,这十余年是中国铁路建设呈现高潮的年份,共修筑8900余公里,但也是帝国主义列强通过铁路急剧扩张在华势力的年代,列强直接投资和通过贷款,控制的铁路占上述总里程的85%。

    ——摘编自龚云《铁路史话》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95年后十余年间中国铁路修建的主要方式。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发展需要规划铁路网布局,在中西部等地区兴建了多条铁路。1949—1957年间,用于新线建设的资金占到铁路投资总额的40%以上。铁路建设常由军队负责组织并承担施工主力,同时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当时全国各地多达数十万民众直接参加了铁路建设。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短短8年时间里,新建了6000多公里干支线铁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摘编自《“新线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铁路建设(1949—1957)》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建设的特点。

    材料四

    ——摘自光明网《高铁营业里程增长三倍多!数说铁路建设非凡十年》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铁路建设高速发展的原因。
  • 3、《凡尔赛条约》签订时,法国为了报普法战争之仇,力图使这个国家最大限度地遭到削弱。德国人也把凡尔赛体系中最严厉的条款变成了仇恨。华盛顿会议虽然暂时遏制了日本在亚太扩张的步伐,但是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列强的矛盾,也没能清除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这反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A、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促进了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 B、恶化了战后国际局势,对维护战后和平没有任何作用 C、未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潜伏着冲突的隐患 D、解决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了战后长久和平
  • 4、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描述:“英国殖民者先是摧毁了印度的手工纺织业,用机器生产的棉纱和棉布占领市场。蒸汽机和科技的应用彻底瓦解了印度传统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这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后(     )
    A、印度传统手工业已完全消失 B、英国通过商品输出掠夺印度 C、英国帮助印度大力发展工业 D、蒸汽机在印度得到广泛使用
  • 5、考古学家在今土耳其境内的赫梯帝国遗址中发现了最早的冶铁工坊(约公元前14世纪),而在希腊迈锡尼文明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遗址中,也陆续出土了形制相似的铁制武器与工具。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古代文明的独立发展 B、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交流 C、欧亚大陆的物种交换 D、不同文明间有技术交流
  • 6、周恩来强调:“我们应该采取积极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方针,并加强外交和国际活动”,“即使美国将用一切力量来破坏各种有利于和平事业的协议的达成,我们仍应尽一切努力务期达成某些协议,甚至是临时的或个别性的协议”。会议最终就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这说明中国(     )
    A、积极准备与美国全面对抗 B、积极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 C、积极推动国际和平与稳定 D、积极推进全方位、立体化的外交
  • 7、1958年,河南林县人民历时十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建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总长度达1500公里。这一壮举主要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A、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C、工程建设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国际援助对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
  • 8、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向全国郑重宣言:“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这一宣言反映(     )
    A、国共两党关系由合作到破裂 B、中共提出“反蒋抗日”策略 C、国共两党达成和平建国方针 D、中共根据形势变化调整政策
  • 9、下表是近代进步人士创办的部分报刊概况,这些报刊的创办(     )

    时间

    地点

    创办者

    报刊

    1895

    北京

    康有为

    《万国公报》

    1896

    上海

    黄遵宪、汪康年

    《时务报》

    1897

    长沙

    江标、唐才等

    《湘学新报》

    1897

    天津

    严复、夏曾佑等

    《国闻报》

    A、目的是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B、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传播 D、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 10、下图为近代中国某一时期主要通商口岸与周边城市贸易往来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历史现象形成于(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 11、《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日落前)七刻,击钲(古乐器名)三百声,而众以散。”《梦粱录》记载:“杭城(即南宋都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记载反映(     )
    A、南宋商业活动已突破严格的时间限制 B、唐代商品的种类不及南宋丰富 C、唐宋商业活动都严格按坊市制度进行 D、宋代都市商贸活动辐射到乡村
  • 12、唐朝时期,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如果中书省起草的诏令有错误,门下省可以驳回修改。以下关于三省六部制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彻底消除了官员腐败问题,保障了政治清明 B、明确三省分工,提高决策效率,加强了皇权 C、取代了科举制,成为了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D、削弱了地方权力,标志着郡县制度全面推行
  • 13、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东汉时,班超父子经营西域。上述措施(     )
    A、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解决了两汉时期的西北边患 C、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D、促使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 14、下表为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3000—前2000年)不同地区出土的器物,这些器物均饰有风格相似的“神面纹”。这说明(     )

    遗址名称

    出土器物

    所在地

    良渚遗址

    神面纹玉琮

    浙江

    石峁遗址

    神面纹石雕

    陕西

    陶寺遗址

    神面纹玉饰

    山西

    凌家滩遗址

    神面纹玉版

    安徽

    A、地理环境决定文化差异 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C、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D、手工业生产存在显著地域差异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①下表为瑞士企业家费希尔在1814年和1851年造访伦敦与英国工业区所记载的日记(部分)。

    1814年8月22日

    “我在伦敦的第一天就学到了很多我想要知道的东西,我发现在②整个英格兰只有3家工厂能够生产坩埚钢,而其过程是保密的,我有一个机会检验机器的细节而我抓住了它。

    1814年8月28日参观瓦特工厂后

    “很令我惊喜的是,瓦特先生领着我参观了他的素霍工厂里专门造蒸汽机的部门。……在③铁屋和其他的建筑里,6-50马力的蒸汽机工作着。它们安静、有序而高效地干着分配给它们的活儿——④建造它们是人类全部创造性的体现。”

    1851年参观水晶宫后

    “⑤世界上没有任何别的国室能够从人类各民族中征集来这么多精彩的手工与工业制造品 , 它们来自最文明与最原始的族群。”

    1851年写给瑞士自然历史协会的信

    “我刚刚从英格兰回来。在那个国家,伟大的成就——我或许该说是难以置信的成就——已经取得。英国的经验成功证明了被灌输了同样精神、抱定同样目标的个人联起手来一同工作会造就何等伟业。但是,这幅图景还有另一面:商品实际生产者——⑥那些真正的工人的处境并不值得羡墓 , 成千上万的英国工厂工人没有一个拥有嘛怕一小片土地。⑦他们不能享受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美(但我们可以)。即使这些美存在于英格兰,它们也会被从成千上万的烟囱里冒出的烟雾给遮蔽。”

    ——摘编自韩德森《费希尔和他的工业英格兰日记(1814—185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不同角度的两处文字(使用编号),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并说明其对研究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的史料价值。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时,林则徐开始仿造西船,但并未得到清政府支持。洋务运动时期,在“师夷智以造炮制船”指导下,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先后建立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工厂,雇佣洋匠,四十年间共造大小舰船约100艘,总吨位约计65000吨。民国时期,造船业有所发展,新建了一些造船厂,江南造船所为美国建造四艘万吨货轮。抗战时期,沿海的造船企业被日军所占,沦为其军舰维修基地。1945年战争结束到1948年底,新建船舶仅一万多吨,而通过接收和购买两项就达到近百万吨,呈现一片“造船停滞,修船繁忙”的特殊景象。

    ——摘编自王志毅《中国近代造船史》

    材料二       建国初期,我国通过“转让制造”方式引进了苏联军用舰艇制造技术,开启了我国船舶工业的现代化发展之路。20世纪60年代,我国船舶工业自力更生,基本形成了包括造船、修船、船舶配套以及船舶科研教育等相对完整的船舶工业体系。1977年12月,邓小平提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船舶出口打进国际市场”的战略决策,开启我国船舶工业振兴之路。21世纪之后,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我国已经能够建造几乎所有类型民用船舶,30万吨级超级大油船、17万吨好望角型散货船、40万吨级矿砂船、10000箱级及以上超大型集装箱船实现了自主设计建造。在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超大型液化天然气船、30万吨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超大型汽车滚装船、10万吨级半潜船、极地船舶等不断取得重要突破,极大丰富了我国船舶产品种类。

    ——摘编自胡文龙《中国船舶工业70年:历程、成就及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船舶工业从近代到现代的发展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推选出“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85项,分为科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工程成就三类。推选条件:一是突出原创性;二是反映古代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三是对世界文明有重要影响。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

    国家

    1776-1825年

    1826-1875年

    1876-1926年

    英国

    43.6

    22.6

    14.0

    美国

    11.7

    24.0

    43.7

    德国(德意志)

    9.8

    21.2

    17.5

    (1)、根据材料,分别将古代典型的一例科技发明创造补充填入表中相应类别。(示例除外)
    (2)、任选表中一项成就,结合材料中至少一个推选条件,说明其入选理由。
  • 18、二战后,美国对苏联形象的宣传从“盟友”变成了“黑暗”“残酷”的“邪恶帝国”。同样,苏联也利用电影﹑小说等多种形式塑造美国的敌人形象。这一变化是由于(       )
    A、冷战的开始 B、多极化趋势加强 C、联合国成立 D、艺术的不断发展
  • 19、下表为1776—1926年英美德三国重大发明占世界比重(单位:%)变化表。这可以用于说明(     )

    国家

    1776-1825年

    1826-1875年

    1876-1926年

    英国

    43.6

    22.6

    14.0

    美国

    11.7

    24.0

    43.7

    德国(德意志)

    9.8

    21.2

    17.5

    A、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B、欧美各国间工业发展差距日益缩小 C、英德两国对美国的依赖程度加深 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 20、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其中,第一个创业高潮点出现的原因是(     )
    A、开发长江流域的龙头浦东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D、兴办4个经济特区
上一页 332 333 334 335 33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