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在亚非拉三大洲中被率先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但是,这个过程是血与火造就的,在殖民者的刀光剑影下,拉美很快被殖民化,无数印第安人遭屠杀和奴役,数以万计的黑奴从非洲贩运到这里,承担起开发这块肥沃土壤的重担。随着殖民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殖民地人民逐渐形成为新的、属于现代范畴的民族。为摆脱宗主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从欧洲传来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新理想,他们踏上了铸造民族国家的奋斗历程。

    ——选自李宏图、沐涛等著《世界通史》

    材料二   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部分)

    时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史实

    ①1804年海地独立,拉开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序幕。

    ②1822年,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了独立。

    ③1826年,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实现了独立。

    ①1926年,尼加拉瓜在桑迪诺的带领下,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

    ②1934年,墨西哥总统卡德纳斯进行了民主改革,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体制,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道路。

    ①1959年,以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进行武装斗争,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1961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

    ②巴拿马人民不断开展斗争,终于在1999年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材料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殖民地人民普遍觉醒,他们最强劲的呼声,就是摆脱枷锁、争取独立。冷战结束后,各方最殷切的诉求,就是扩大合作、共同发展。

    这一百多年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然而,这项任务至今远远没有完成。我们要顺应人民呼声,接过历史接力棒,继续在和平与发展的马拉松跑道上奋勇前进。

    ——选自《习近平著作选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15世纪率先“发现”美洲大陆的欧洲航海家的名字,并概括指出美洲大陆的“发现”对拉丁美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出拉丁美洲在不同时期发展道路的特点。
    (3)、综上所述,谈谈进入二十一世纪拉丁美洲国家如何才能走好发展之路。
  •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外交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953年

    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______原则

    1955年

    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1957年

    与亚洲国家斯里兰卡建立外交关系

    1958年

    与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建立外交关系

    1959年

    与非洲国家几内亚建立外交关系

    1960年

    与非洲国家马里建立外交关系

    1970年

    与非洲国家赤道几内亚建立外交关系

    1971年

    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阿尔及利亚、阿尔巴尼亚、斯里兰卡、马里等22国代表提出第2758号决议,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0月25日,第26届联大对恢复中国合法权利的提案举行表决,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整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资料、《中国重返联合国》《人民日报》(2009年9月19日)

    材料二   1971年10月26日,毛主席看到了联大通过了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消息,非常高兴。……当时周恩来说:“我们毫无准备,特别是安理会,比较麻烦,现在就参加,不符合主席‘不打无准备的仗’的教导。”那届联大会议已经开到一半了,周总理的意思是想等明年再去。毛主席说:“要去。为什么不去?马上就组团去。这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不去就脱离群众。”“联合国秘书长不是来了电报吗?我们就派代表团去。让乔老爷(乔冠华)当团长,熊向晖当代表,开完会就回来。”“没有准备不要紧,我讲过要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嘛!”“那么多国家欢迎我们,再不派代表团去,那就没有道理了。”

    ——整理自宗道一等编著《周南口述:遥想当年羽扇纶巾》、陈相安《中国重返联合国前的日日夜夜》

    材料三   我们一贯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应该一律平等,……各国人民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本国的社会制度,有权维护本国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任何国家都无权对另一个国家进行侵略、颠覆、控制、干涉和欺负。我们反对大国优越于小国,小国依附于大国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理论。……中国现在不做、将来也永远不做侵略、颠覆、控制、干涉和欺负别人的超级大国。

    ——乔冠华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的主题发言(1971年11月15日)

    (1)、结合所学知识,请将材料一中“______”补充完整,这一原则以及“求同存异”方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有何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认为需要“马上就组团”前往联合国的原因。
    (3)、概括材料三中的中国立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中所展现的外交智慧有何认识。
  • 3、

    以下是历慎思同学开展的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

    活动一【探寻历史文脉】

    (1)中华传统文化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述出土历史文物中,可以反映原始农耕生活的是________;可以反映夏朝时期文明进程的是________;可以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状况的是________。(填充图片序号即可)

    活动二【推荐灿烂文明】

    时期

    秦汉

    隋唐

    两宋

    明清

    灿烂文明

    (2)中华文明成果如星空般浩瀚璀璨。请从活动二中任选一例灿烂文明,仿照示例,写一篇推荐词。(示例除外)

    示例:唐三彩是唐朝时期闻名中外的陶器,因以黄、绿、蓝三种颜色为基调,故称为“唐三彩”。唐三彩骑驼乐舞俑,骆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这件唐三彩作品,造型精美,色彩亮丽,既反映了唐朝的手工业生产的高水平,也体现了唐朝高超的艺术水平,同时展现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活动三【赓续历史文脉】

    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

    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选自《习近平著作选读》

    (3)综上所述,说出我们今天赓续中华文明历史文脉的理由。

  • 4、【人民力量·摧毁专制】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以死伤近百人的代价,攻占了象征国王统治的巴士底狱,由此引发了全国城乡的暴动。开始了。
  • 5、《   》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庞大,主权丧失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 6、【经济发展·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 7、【虚心求教·医术精湛】东汉末年的名医 ,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为中医学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 8、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B、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过多年研究,发明了现代炸药 C、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D、1913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 9、教师在介绍某一历史人物时,着重提到了“东罗马帝国”“《罗马民法大全》”“欧洲民法基础”等关键词,据此判断,该历史人物应是(       )
    A、伯里克利 B、亚历山大 C、查士丁尼 D、查理曼
  • 10、非洲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是最早产生人类文明曙光的大陆之一。在非洲的东北角,有一块楔子状的土地,通过西奈山与亚洲大陆相连,这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       )
    A、古代埃及 B、古代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中国
  • 11、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这一变化说明(       )
    A、土地改革的进行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C、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掀起了大规模农业生产的高潮 D、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使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 12、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进行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协议。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       )
    A、西藏彻底废除农奴制度 B、祖国获得完全统一 C、西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D、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 13、“它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的报纸,它前后总计经营了77年,它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材料中的“它”是(       )
    A、《时务报》 B、《申报》 C、《民报》 D、《大公报》
  • 14、梳理时空进行排序。下列有关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史事排序正确的是(       )
    A、台儿庄战役→淞沪会战→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 B、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C、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淞沪会战
  • 15、在广西兴安建有一座湘江战役纪念碑,在贵州仁怀的茅台镇建有一座四渡赤水纪念塔,在四川甘孜建有一座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在甘肃会宁建有一座会师塔。它们的修建是为了纪念(       )
    A、北伐胜利进军 B、井冈山会师 C、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D、人民解放战争
  • 16、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1915年如果换算成民国纪年是(       )
    A、民国元年 B、民国二年 C、民国三年 D、民国四年
  • 17、“至此,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材料反映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       )
    A、背景 B、目的 C、过程 D、意义
  • 18、图③是史明辨同学拟办历史手抄报的素材,其反映的学习主题是(       )

    A、西晋的短暂统一 B、隋朝开凿大运河 C、元朝的民族交融 D、清朝设立军机处
  • 19、“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与材料有关的史事是(       )
    A、武王伐纣 B、商鞅变法 C、秦灭六国 D、楚汉战争
  • 20、20世纪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沉重的灾难,以其空前绝后的规模与破坏力重塑了世界的面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为两次世界大战相关数据统计。

    战争名称

    持续时间

    主要参战国

    伤亡人数

    经济损失

    重要新式武器或技术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年

    英、法、德、俄、美等30国

    约3000万

    约1800亿美元

    坦克、毒气、战斗机、潜艇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1945年

    美、苏、英、中、德、日等60国

    约9000万

    约4万亿美元

    原子弹、导弹、雷达、航空母舰

    注:1.经济损失按战后购买力折算;2.第二次世界大战平民伤亡占比超50%,第一次世界大战约10%。

    ——摘编自北京世界历史出版社《20世纪全球冲突与和平研究》

    材料二   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评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体系,本质上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性惩罚。德国在《凡尔赛条约》中丧失13%领土和全部殖民地,背负巨额赔款,这为极端民族主义的滋长提供了土壤……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如联合国)虽不完美,却以‘集体安全’为原则,避免了全球性大战的再度爆发。”

    ——摘编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次世界大战在参战国数量和破坏力上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这种变化趋势的客观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存在的缺陷。
    (3)、结合材料及当今国际形势,谈谈你对“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理解。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行动践行“维护和平”的理念?
上一页 315 316 317 318 31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