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35年,历史学家范文澜在《大丈夫》一书中记述了张骞、卫青、霍去病等25位历史人物的英雄壮举。此举旨在(       )
    A、动员民众抗日救亡 B、重塑忠君守礼观念 C、推动历史学术研究 D、宣扬儒家仁政思想
  • 2、1925年,《清华周刊》中记载:“中国的现状,是外受强邻欺侮,内感国贼横行的现状。要有一番报德的心,要立一个为国的志。”这反映了当时(       )
    A、改良主义思潮风靡 B、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C、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D、实业救国运动爆发
  • 3、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汉口等地的共产主义小组开设工人夜校和工人识字班,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工人阐释资本家如何剥削工人、为何工人要团结抵抗以及工人贫困的根源等问题。这些活动(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B、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 C、促进了立宪思想的传播 D、恢复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
  • 4、张之洞等洋务派曾提出参考西方军服样式重新制定学堂服装的“易服”主张。1906年,清朝官员与民间人士再次热议“剪发易服”,认为传统发辫和服饰阻碍军事训练和工业生产。提出这一主张的实际意义在于(       )
    A、恢复汉民族传统服饰 B、屈从列强文化侵略 C、适应军事近代化需求 D、维护满洲贵族权威
  • 5、1900年7月,英美各大报纸相继刊电,散播外国公使在北京遭到伤害的谣言,并捏造诸多血腥细节。英美媒体这一行为旨在(       )
    A、制造侵华借口 B、助推革命浪潮 C、宣扬西方观念 D、传播近代科技
  • 6、下图是一份1872年某学生家长与清政府签署的“具结书(承诺书)”。与此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兹有子(詹)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机艺,回来之日,听从中国差遣,不得在外国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此结是实。(       )

    兹有子(詹)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机芯,回来之日,听从中国差遣,不得在外国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此结是实。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 7、明朝时期,番船络绎“携银入中国,易货物而去……岁计不下百万之息”,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成为百姓缴纳赋税的主要货币。这表明明朝(       )
    A、商帮长途贩运兴盛 B、卷入全球经济互动 C、中外文化交往密切 D、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 8、郭守敬编写《授时历》时,在全国设置了27个观测点进行广泛的天文测量,实测范围“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最北的观测点已至北极圈附近。这说明元朝(       )
    A、民族政权并立 B、推行行省制度 C、疆域范围辽阔 D、实行因俗而治
  • 9、宋太祖时期,官员总数仅数千人,到宋神宗时,正式在编的官员已增至数万人,且文官占主导地位。这反映了北宋政府(       )
    A、推行崇文抑武 B、提高行政效率 C、分化宰相事权 D、缓解财政压力
  • 10、唐太宗认为,亲民之官“实治乱所系”,他把各地的都督、刺史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降免升迁)”。上述材料体现了唐太宗(       )
    A、注重法治 B、虚心纳谏 C、重视吏治 D、提倡节俭
  • 11、《新唐书》记载“江南之运积扬州……岁转粟百一十万石”;扬州唐城遗址出土了波斯陶器、阿拉伯玻璃器等文物,证实其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城市的地位。据此可知,扬州商贸繁荣主要得益于(       )
    A、棉纺织业发展 B、交通运输便利 C、边境贸易发展 D、政治重心南移
  • 12、魏晋时期,匈奴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鲜卑自称是炎黄后裔,契丹自称是炎帝后裔。这种现象反映了(       )
    A、生产方式的一致性 B、各民族经济的互动 C、生活方式的适应性 D、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 13、汉武帝对商人征收高额财产税,规定商人的财产每2000钱抽税1算(120钱);商人的轺车(古代的一种小车)每辆抽税2算,船5丈以上者每艘抽税1算。这顺应了当时政府(       )
    A、恢复商业发展的需求 B、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 C、加强经济管控的需要 D、削弱王国势力的政策
  • 14、秦朝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还设置了专门负责驰道修建、维护和管理的官员。这一举措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除文字差异 C、促进农业生产 D、统一货币形制
  • 15、商代甲骨卜辞以商王活动为核心,战争与祭祀常并列出现。“王”是甲骨卜辞中的常见字,常写作“直”,形似斧钺(古代兵器,象征统治权力)。据此推测,商朝(       )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封建制度逐步完善 C、王权具有军事色彩 D、文字仅仅记录生产
  • 16、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下列考古发现可用以印证这一说法的是(       )
    A、河南贾湖遗址刻符龟甲和骨笛        B、山东东海峪遗址蛋壳黑陶杯           C、陕西半坡遗址骨箭头、骨渔叉        D、浙江河姆渡遗址带藤条残木柄骨耜
  • 17、有人说,苏联“成也斯大林模式,败也斯大林模式”,请你写一篇50-120字的小短文论证这一观点。(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线索消哳。)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家财政收入不增加,军事工业便不可能发展。而国家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首先使国家富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洋务派提出“欲自强先求富”,强调以“富”为基础和“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的主张。

    ——摘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91》

    材料二   1953年~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比重和产值增长速度变化表

    行业

    53年农轻重比例(%)

    57年农轻重比例(%)

    53年—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三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经过艰苦努力,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3679亿元。……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约40倍,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7%上升到17%左右。

    ——摘编自戢广南主编《中华民族大团结》

    (1)、根据材料一,归纳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洋务派所创办民用工业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中的表格,指出当时发展最快的行业;谈谈这一时期成就取得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趋势。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先秦经典《周易》蕴含了尚“和”精神,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必须和合、平衡才能顺利发展。庄子认为“与天和得‘天乐’”,主张清静无为、物我两忘。尚“和”精神还表现为在处理问题时避免走向极端。但也不要作无原则的调和,故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此外,诸如“家和万事兴”“和衷共济”等训条,都彰显了尚“和”精神。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文化通史》

    材料二

    材料三   当前,世界上还有一些地方处在战火硝烟之中。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珍贵,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摘自《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二四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24年1月1日)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道家和儒家关于尚“和”精神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我国古代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体现尚“和”精神的史实。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尚“和”精神的现实意义。
  • 20、2024年5月14日美国白宫又宣布单方面大幅提高对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半导体以及医疗等产品加征25%-100%关税。美国这些做法表明(     )
    A、中国同欧美间的贸易顺差扩大 B、东西方力量对比发生逆转 C、外贸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D、经济全球化进程面临困境
上一页 296 297 298 299 30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