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国语·齐语》:记载管仲在齐国推行改革时提到“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橘,试诸壤土。”《国语·晋语》:记载晋国大夫窦犨提到“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     )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商品交换市场的出现 C、金属货币的使用 D、户籍制度的改革
  • 2、哪吒的形象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封神演义》。近年来,以哪吒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不断涌现。哪吒的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化,这反映了(     )
    A、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B、社会价值观的不变 C、艺术形式的单一 D、人们想象力丰富
  • 3、我国某早期人类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他们具有直立人和早期智人的混合特征。下列技术属于“该早期人类”掌握的是(     )
    A、磨光钻孔技术 B、使用打制石器 C、以干栏式房屋居住 D、使用精美的磨制石器
  • 4、重要人物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多维度的。某班分组开展专题研究,并依据各自的研究角度搜集了如下素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组别

    历史人物

    素材

    研究角度

    A

    1492年8月,哥伦布率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10月登上了“美洲”大陆。由此,旧世界植物来到美洲,新世界可食用作物数量倍增。马、牛等牲畜为新世界提供了新的动力来源。1558—1560年,天花横扫拉普拉塔,带走数以千计印第安人的性命。

    ——摘编自艾尔弗雷德《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文明的交流与冲突

    B

    爱迪生在童年时只受过几个月的正规教育。他极具想象力,对什么事都爱刨根问底。12岁时,他开始外出工作,当过火车服务生、电报员。爱迪生善于将最新的科学发现运用到自己的发明中,是电气时代最伟大的发明家,一生拥有1000多项发明专利权。

    生产力发展

    C

    玻利瓦尔率领起义军击败西班牙殖民者,解放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地。他主张拉美国家联合,提出“美洲联邦”构想,试图打破殖民体系对南美的控制。

    ——摘编自玛丽·阿拉纳《玻利瓦尔:美洲解放者》

    民族解放

    (1)、除上述各小组搜集的历史人物素材外,再为下列研究角度各举出一位世界历史上同类型的人物。

    生产力发展:       民族解放:

    (2)、在A、B、C三组中任选一组,帮该小组撰写一份简要的研究报告,说明重要人物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要求:标明研究角度,结合素材信息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研究思路,结论明确)
  • 5、铁路作为工业文明的象征,其发展情况折射出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曲折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清廷官员普遍认为修建铁路“贻害无穷”“万难允许”。但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等官员认为铁路是“利国利民之大端”“自强要策”。1895年,光绪帝正式下谕:“铁路为通商惠工要物,朝廷定议,必欲举行。”

    ——摘编自田永秀等《从“贻害无穷”到“民命国脉”——近代中国人铁路认知历程分析》

    材料二

    时间

    铁路总里程

    主要铁路干线

    主要分布区域

    1918年

    约10000千米

    京汉铁路、津浦铁路、中东铁路、京张铁路等

    华北

    1939年

    约21700千米

    湘桂铁路、南满铁路、京奉铁路等

    东北、华北

    ——摘编自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等

    材料三   在河流水道条件不发达的北方,铁路的影响更为明显。胶济铁路通车后,青岛人口从1902年的1.6万增至1910年的16.5万,进出口贸易额达429万两。中东铁路开通后,哈尔滨集中了30多国领事馆和2000余家外资商行,发展为远东国际商埠。

    ——摘编自朱荫贵《近代交通运输与晚清商业的演变》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对修建铁路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8—1939年我国铁路空间分布的特点,并对这些特点进行合理解释。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铁路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 6、骆驼有“沙漠之舟”的美誉,历史上其形象发生多次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以前,骆驼主要为草原游牧民族所有,用于西域、中亚的商业活动。西汉后,骆驼被逐步引进汉地。在陕西西安等地的汉墓中,陆续发现了一些骆驼俑。但当时其作为外来“奇畜”不为人知与熟悉,汉墓中出土的骆驼俑显得有些稚拙,往往没有装饰,蹄子与同时期塑像、画像上的马蹄无异。

    ——摘编自葛承雍《天马与骆驼——汉代丝绸之路标识符号的新释》等

    材料二   下表所示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墓葬中出土的骆驼俑。

    北魏

    唐朝

    文物形象

    文物说明

    北魏前期,大同地区的墓葬受中原文化影响,出现随葬骆驼俑。迁都洛阳后,墓葬中的陪葬品大量增加,骆驼俑背部装饰内容逐渐复杂,出现驮载的筐子及货物。

    唐墓中随葬的骆驼俑数量剧增,“胡人”与“骆驼载货”组合成为常见的骆驼俑形象。骆驼驮载物品更多,两边通常挂有货袋、丝束、织物、毛毯等。

    材料三   宋代,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骆驼在商贸中的作用渐渐淡化,胡商俑及载货骆驼俑在墓葬中的数量越来越少。

    ——摘编自赵亚春《大同北魏墓葬出土骆驼俑及相关问题探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朝中原地区骆驼俑的形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形象的原因。
    (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出北魏至唐朝时期骆驼俑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合理解释。
    (3)、结合三则材料,为这组材料拟定一个适当的主题。
  • 7、2017年,美国通过了30年来最大规模的减税法案,吸引跨国企业资金回流,同时限制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这一行为旨在(       )
    A、构建多边贸易体系 B、推动全球经济均衡发展 C、维护自身经济霸权 D、促进国际技术共享交流
  • 8、二战后,联邦德国陆续颁布了《员工参与和解雇保护法》《健康改革法》《养老金改革法》等多部法律。这些举措(       )
    A、重建了德国社会秩序 B、杜绝了工人运动的发生 C、实现了民众共同富裕 D、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 9、1941—1944年,某些公司为美军设计了包括具有代表性的“飞虎队”标志在内的1200多个部队徽章,以及被广泛用于海军陆战队、航空队和直接出现在战机机身和军营标识中的徽章。这一现象(       )
    A、激励了盟军战斗士气 B、凸显了冷战对抗的思维 C、缓解了美国经济危机 D、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 10、20世纪20年代,某美国记者考察苏俄(联)后报道:他们在利用资本家建设铁路,就像用野狼的牙齿来打磨猎刀。该报道反映的是苏俄(联)的(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 11、某博物馆展出了一件文艺复兴时期的女装复制品:腰线采用符合人体曲线的分割设计,肘部有可开合的裂口以提升灵活性。这种设计体现了当时(       )
    A、强化封建等级制度 B、关注人体自然与实用 C、延续宗教禁欲观念 D、保留游牧服饰的传统
  • 12、下图为1950年英属非洲某殖民地出口商品占比情况。该数据说明当地(       )

    A、粮食自给自足 B、出口结构单一 C、工业技术进步 D、贸易对象多元
  • 13、18世纪后半期,英国议会通过立法设立大量公司法人,公司从国王授权的“国王之子”转变为由议会法定的“国家之子”。这一转变反映了英国(       )
    A、君主权力被进一步削弱 B、工业革命限制资本流动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 D、教会与议会矛盾尖锐化
  • 14、中世纪晚期,法国香槟地区领主将耕地转为葡萄园,生产葡萄酒以供应城市市场;在英国“新呢绒”制造区,商人将羊毛分发至农村家庭加工并控制成品销售,使农民依附于工业资本。据此可知(       )
    A、行会间存在恶性竞争 B、庄园法庭失去仲裁能力 C、教会对庄园控制严格 D、城市冲击庄园经营秩序
  • 15、16世纪,美洲白银总产量达1.7万吨,其中大部分通过西班牙流入欧洲,西班牙谷物价格涨幅达5倍,法国物价也上涨约2倍。这种现象源自(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 D、资产阶级革命
  • 16、下表为14世纪意大利半岛组建大学的计划和行动情况。此表可用于说明(       )

    大学名称

    组建时间

    组建者

    罗马大学

    1303年

    教廷

    特里维索大学

    1318年

    城市

    佛罗伦萨大学

    1348年

    城市

    帕维亚大学

    1361年

    当地诸侯

    卢卡大学

    1369年

    城市

    A、城市助推大学的发展 B、大学享有自治的权利 C、教权与王权矛盾激化 D、地中海沿岸贸易衰落
  • 17、1998年11月,《人民日报》开辟了“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特稿”专栏。最适合入选该专栏的文章主题是(       )
    A、烽火岁月:抗美援朝铸国魂 B、香港回归:“一国两制”实践录 C、小岗风云:农村改革先锋记 D、公社余晖:探索历程再回首
  • 18、20世纪60年代,我国涌现出《椰林怒火》《赤道战鼓》《刚果风雷》等表现国际主义、亚非团结的大型戏剧,向大众展示了亚非各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不屈精神。这些戏剧(       )
    A、开创了对外开放格局 B、促进了中美关系 C、契合了“万隆精神” D、恢复了中日邦交
  • 19、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对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者授予“劳动模范”称号;工业化起步后,又增设“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称号。这些举措的共同目标在于(       )
    A、发动政治运动 B、激励生产建设 C、推动改革开放 D、吸引海外人才
  • 20、中共某县委机关报创刊于1946年,刊载了《拿起锄头和刀枪》《团强起来反清剿》《对付反对派大家想办法》等文艺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旨在(       )
    A、揭露国民党阻挠北伐战争阴谋 B、发动民众参与自卫战争 C、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D、推动土地改革深入发展
上一页 295 296 297 298 29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