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据统计,1895-1900年间,全国出版以“经世文编”为名的大型丛书3种,同时出版以自强、富强、西学、西政、时务等为名的大型丛书至少12种。这说明当时( )A、救亡图存思潮兴起 B、民主共和观念兴起 C、洋务运动成效显著 D、维新变法全面推行
-
2、下面为1894年9月20日《申报》的两条新闻。据此可知,当时( )
水师得胜
西字报登,十九日烟台来电云:中国北洋兵船保护运兵船望鸭绿江进发。既至,与倭兵船遇,遂发炮以攻。约历六点钟之久,倭兵船力不能支,相率遁去。
胜倭余话
……从此倭奴魂消胆落,决不敢恣横于汪洋渤澥之中矣。
A、中国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B、东南沿海是列强争夺重心 C、外国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流域 D、国人对战争形势估计不足 -
3、下表为晚清机器设备在进口总值中的比重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中国( )
年份
进口商品总值/万元
进口机器设备额/万元
占进口总值比重/%
1873
10348.7
838.3
8.1
1893
23582.3
1973.3
8.4
1903
50905.9
7658.2
15.0
1910
72129.9
12649.3
17.5
A、沦为列强原料产地 B、主动融入世界市场 C、近代工业逐渐发展 D、传统小农经济瓦解 -
4、下面为元明之际两个朝鲜人在中国买书时的对话。由此可知,当时( )
甲:“我两个部前买文书去来。”
乙:“买什么文书去?”
甲:“买《赵太祖飞龙记》《唐三藏西游记》去。”
乙:“买时买四书、六经也好。既读孔圣之书,必达周公之理,要怎么那一等平话(评话)?”
甲:“《西游记》热闹,闷时节好看。”
——[朝鲜]崔世珍《朴通事谚解》(朝鲜汉文教材)
A、儒学地位发生动摇 B、八股取士禁锢思想 C、平民文艺影响广泛 D、政府重视戏曲推广 -
5、元世祖曾通过海外商人告知东南海外诸国:“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由此可知,元代( )A、粮食运输以海路为主 B、对海外商品需求增长 C、南方已成为经济重心 D、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
6、宋太宗曾命大将曹彬攻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情。伐辽时,太宗曾一日内六次召枢密院商议,而中书省都没有参与也不知情。这反映出当时( )A、中书省已形同虚设 B、相权被分割和限制 C、枢密院的权力膨胀 D、重文轻武政策动摇
-
7、下面是两首唐代诗人所作的诗。这说明( )
咏史诗·汴水
唐·胡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A、历史解释无正误之分 B、唐朝人对运河存有偏见 C、历史评价具有多样性 D、文学作品没有史料价值 -
8、据《北史》记载:北魏太祖拓跋珪“初定中原,虽日不暇给,始建都邑,便以经术为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人”。这表明,当时北魏( )A、主动融入中原文化 B、消除了民族隔阂 C、继续沿袭鲜卑传统 D、实行了移风易俗
-
9、下图为位于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出土的汉朝铜镜。这说明汉代( )A、开辟了东南海上航线 B、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 C、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D、朝廷重视发展对外贸易
-
10、据秦简记载,秦朝官府掌控一定数量的耕牛和铁制农具供小农借用,并派专人饲养“田牛”。这些举措( )A、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 C、增强了地主阶级实力 D、促进了耕作技术进步
-
11、下图为“学”字的字源及字形演变。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A、创新性与包容性 B、先进性与独特性 C、连续性与统一性 D、独立性与和平性
-
12、有考古学家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为粟作农业经济文化区、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区、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这三大经济文化区大致对应分布在我国( )A、北方、东北、南方 B、南方、北方、东北 C、北方、南方、东北 D、南方、东北、北方
-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容闳建议下,1872年,清廷派遣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赴美留学。洋务运动时期,清廷派出的留学生主要赴英、法等国学习。清廷一方面公费选派学生出国,另一方面鼓励自费留学。1903年10月,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规定学成回国的留学生通过考核后可给予一定出身,并授予一定官职,从而促发晚清出国留学高潮,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清廷推动留学事业,但留学生接受新式教育后,深切感受到民族危亡的刺激,最终走向清朝的对立面,成为清政府无法控制的社会力量。
——据中国历史研究院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散居在国外的留学生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通过各种途径,冲破种种阻力,纷纷回归到祖国,兴起了中国近代以来留学史上空前的归国热潮,不仅当时在国际社会中引起强烈的震动,而且对此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技的进步和文化教育的兴盛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归国留学生队伍中,留美学生不仅是主体力量,直接构成留学生归国潮流的主流,而且对留欧学生、留日学生的归国也有示范的作用,促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归国热潮的持续和高涨。
——摘编自吴汉全、王中平《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三 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出国留学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达到20多万人。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生有45.98万人。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中国高等院校学习,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
——摘编自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等
(1)、根据材料一,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请在正确项的括号内写正确,错误项的括号内写错误)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出国留学的方式主要是公费选派和自费留学
晚清出国留学潮流为中国培养大量专业人才,挽救了清朝的民族危亡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出现留学生归国高潮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归国留学生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贡献。(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外留学交流的趋势。综上所述,归纳留学生肩负的时代使命。 -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目前,在全国发现1000多处宋代的瓷窑,其中重要的有30多处,有八大窑系、五大名窑之说。据《宋会要辑稿》载:“瓷器所出,逾于前代……商贾转贩,舶交海中,远至大食、天竺诸国。”《诸蕃志》亦记:“中国瓷器,为海外诸国所宝,贩瓷之利,倍于丝绸。”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摘编自卜宪群等《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瓷器外销曾给国家带来了大量的财政收入……而至清代晚期,欧洲各国、日本、美国出产的瓷器反而大量销往中国,严重冲击了中国本土瓷器的市场,一方面,工匠失业或转行,另一方面,由于利润下降,资本投入减少,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萧条状态。
——摘编自王光尧《对中国古代输出瓷器的一些认识》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瓷器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瓷器贸易兴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中国民间海外贸易出现的新变化。(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以来中国瓷器贸易衰落的影响。 -
15、史明辨同学以“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主题,制作了如图的知识结构图以便于复习。请你参与,共同完成。(1)、将下列符合知识结构图中①、②两处的历史事件放入合适位置。
美国内战
罗斯福新政
甲午中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
(2)、根据图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致经过”,绘制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时间轴。(3)、结合图及所学知识,协助史明辨同学,从资本主义的危机与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等角度,概述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发展并说明其时代特征。 -
16、【科学理论·思想指引】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
-
17、【帝国扩张·文明演进】公元前27年,首创“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最高统治实权。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他采取许多措施解决矛盾,巩固自己的独尊地位,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发展。
-
18、【伟大转折·事业启航】1978年12月召开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19、【文化领袖·思想解放】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 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
20、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修建了 , 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