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辛亥革命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但许多地方的政权仍掌握在旧官僚和立宪派手中。”这一现象说明辛亥革命(       )
    A、得到列强全面支持 B、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C、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D、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统一
  • 2、1898年7月,礼部规定,科举考试第一场论题五道,试中国史事,本朝政治。第二场测题五道,凡西学中天文、地理、学校等类,廷考官酌举命题,不必拘定经济科专门之例。这些规定(       )
    A、拉开了变法序幕 B、适应了时局需要 C、摆脱了传统思想 D、推动了实业救国
  • 3、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设立了新的机构——钦差五口通商大臣,作为固定的同西方各国交涉的地方机构,同时,清政府所依赖的地方决策机构是带有临时性的钦差大臣兼地方封疆大吏,地方督抚也可以参与外交决策。这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决策下移的趋势 B、清政府官僚体制的改革 C、五口通商使社会发生转型 D、清朝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 4、清雍正帝谕旨:“苗疆(西南土司地区)逞凶肆恶,今已平定,自应宣谕威德,化导愚顽。”此后清廷广设流官,编查户口。此举旨在(       )
    A、促进民族平等 B、扩大对外贸易 C、恢复分封制度 D、强化边疆管理
  • 5、据《粤海关志》记载,“凡外洋货船至,必官设(十三行)行商经理”。上述材料说明清朝(       )
    A、开放所有沿海港口 B、严格管控对外贸易 C、民间海外贸易兴盛 D、主动融入世界市场
  • 6、如图为明代《南都繁会图》(画中有写着“东西两洋货物俱全”等标语的招牌)。明代文献中也有大都市“四方财货骈集”“南北商贾争赴”的记载。以上史料共同反映明代(       )

    A、商品经济繁荣活跃 B、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C、民间海外贸易合法 D、城市布局对称规整
  • 7、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捧)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这说明(       )
    A、贸易促进了文明进步 B、贸易改变了各国的饮食结构 C、东南亚经济水平落后 D、瓷器在宋朝前就传入东南亚
  • 8、北宋王安石推行变法,时人黄庭坚称他为“一世之伟人”;南宋朱熹却认为他的变法之术“足以杀人”;到了近代,梁启超又认为其变法适应了时代,为后世效仿。这表明(       )
    A、历史叙述影响人物评价 B、价值立场影响人物评价 C、时人评价比后世更准确 D、史料多寡限制人物评价
  • 9、唐开元年间规定:“工商之家不得预于仕”,但中晚唐时出现“(富商)纳赀(钱财)于官府,列名于国子监”的现象。这现象表明(       )
    A、科举制度彻底瓦解 B、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C、社会阶层完全平等 D、商品经济冲击旧制
  • 10、如图为北朝墓葬出土的“胡人牵驼俑”(胡人圆眼高鼻,身着窄袖胡服,侧身仰视似在高吭的骆驼)。此类文物可佐证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B、中外贸易完全中断 C、民族经济文化交流 D、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 11、图中的“琅左盐丞”印泥,是汉朝在琅玡郡设置盐官的实证。这可用于佐证汉朝(       )

    A、实行盐铁官营 B、开创郡县制 C、推行“推恩令” D、统一度量衡
  • 12、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出产的盐运销至魏、赵、宋、卫诸国,郑国商人携带着熟牛皮、牛等到周经商,晋国的木材、皮革输入楚国。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       )
    A、华夏认同增强 B、学术思想活跃 C、诸侯征战频繁 D、经济联系加强
  • 13、安徽凌家滩遗址(距今5800年)出土的玉版上刻有八角星纹与圭表测影图案,学者研究后认为此类符号或与观测日影方位相关。这反映了(       )
    A、原始文字体系成熟 B、先民天文知识萌芽 C、宗教信仰高度统一 D、王权专制特征显现
  •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1)、【苏联的修补与解体】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经济

    垦荒运动,广种玉米

    推行“新政策”

    急迫的经济改革,很快失败

    政治军事

    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

    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政治多元化”

    结果

    没有突破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体制弊端

    苏联解体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等整理

    据材料,指出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共同结果。分析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中哪些措施导致苏联解体。

    (2)、【东欧的困境与剧变】

    东欧剧变是多种因素促成的,长期以来苏联模式的困扰和要求改革的潮流的矛盾、苏联的霸权统治和东欧要求独立自主的矛盾是历史根源和深层原因,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把两对矛盾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的催化剂,同时,西方国家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

    据材料,概括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与外部原因。

    (3)、【中国的坚守与特色】

    坦率地讲,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的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经验。

  • 15、 文学之花为时代而绽放。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神曲》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教皇和主教、教士在地狱的第四层互相辱骂;在地狱的第七、八层,暴君、独裁者以及买卖圣职的教皇在这里遭受酷刑。但丁对天堂充满向往,对世俗之爱又难以割舍。

    巴尔扎克塑造了众多典型人物形象。如高布赛克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中产者,他对攒钱到了丧心病狂和灭绝人性的地步,带有原始积累的特征;葛朗台守财却还会生财,从事土地买卖,敢于进行商业证券的投资,是资本主义发展从初期到中期过渡阶段的典型。

    (1)、但丁憎恶哪些黑暗势力的统治?眷恋“世俗之爱”是当时什么思潮的体现?《神曲》表达了形成中的哪一阶级的情感与理想?
    (2)、巴尔扎克的创作正处于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什么时期?与《神曲》相比,他的作品有什么突出特点?
  • 16、 根据下列大事年表,完成下列任务。

    时间

    事件

    1945年8月

    重庆谈判,达成“双十协定”

    1946年1月

    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政协决议

    1946年6月

    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1946年6月—1947年6月

    人民解放军打退敌人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1947年夏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10月

    《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解放区土地改革

    1948年9月—1949年1月

    三大战役

    1949年4月

    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1)、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
    (2)、据材料将人民解放战争分成若干阶段,写出每个阶段名称。
    (3)、提取材料中的信息,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 17、 我国是世界农业的三大起源地之一,有延绵至今一万年的农耕文明。我国的农耕文明是开放包容的,以下材料摘编自李军《西汉、北宋与明清时期的“三次引种高潮”》。

    材料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陆上丝绸之路之后,葡萄和首蓿是引种的典型品种。中唐之后,西北地区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作为域外作物引入的主要路径。北宋时占城稻引入福建地区,在江南地区迅速推广。东南沿海贸易随全球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更加繁盛,非洲与美洲的作物辗转传入我国。玉米、番薯与马铃薯是这一时期引种的高产作物,既可以作为粮食作物的补充,更适合作为救荒的物种。域外作物的持续引入对缓解人地矛盾、抵御自然灾害、维护粮食安全、提升经济价值具有积极作用。

    完成以下任务:

    (1)、写出我国农作物体系“三次引种高潮”发生的三个历史时期。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个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域外作物引入主要路径原因。
    (3)、指出域外作物持续引入产生的积极作用。
  • 18、 下图是登载在《中国日报》上的漫画。图中美国挥舞关税大棒,欧洲贸易伙伴惊恐万状。其体现的是(   )

    A、逆全球化思潮 B、冷战对抗盛行 C、美欧关系恶化 D、贸易壁垒消失
  • 19、1961年,德国通过《社会救助法》,1963年,又实施了老年补贴制度。1970年,英国颁布《国民保险法和家庭补贴法》,1975年,英国颁布《儿童补贴法》,以儿童补贴制度代替家庭补贴制度。由此可见,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   )
    A、向计划经济模式转型 B、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C、妇女摆脱了家庭束缚 D、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 20、 下列是欧美士兵战争期间写给家人的书信概要,对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史料价值的是(   )
    A、家书中描写了1914年圣诞节休战的英军与德军士兵 B、英国女性信中说她家附近美国驻军参加了诺曼底登陆 C、法军士兵在凡尔登战役中幸存,给妈妈写信报平安 D、美军士兵信中说他们到达欧洲,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上一页 222 223 224 225 22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