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科技改变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表1830~1870年世界铁路里程统计表(单位:英里)

    注:1英里=1.609344公里

    1830年

    1840年

    1850年

    1870年

    欧洲

    60

    1800

    14000

    65000

    北美洲

    ——

    2800

    9000

    56000

    亚洲

    ——

    ——

    200

    5100

    南美洲

    ——

    ——

    ——

    1800

    非洲

    ——

    ——

    ——

    1100

    澳洲

    ——

    ——

    ——

    1000

    全世界总计

    60

    4600

    23200

    130000

    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英国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号称“世界工厂”,其生铁产量1848年为200万吨,1870年时已增长到6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如图所示

    1850年英国棉纺织工厂

    火车

    英国在不同时期城市和农村人口比重统计表

    17世纪中期

    18世纪中期

    19世纪中期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78%

    22%

    67%

    33%

    48%

    52%

    (1)、据材料一,概括1830~1870年世界铁路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 2、自古以来,人口迁移就与人类社会相伴相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中期大西洋沿岸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示意图

    ——摘编自杰弗里·巴拉克勒夫主编《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材料二   1620—1770年英属北美殖民地部分人口统计(单位:人)

    1620年

    1680年

    1720年

    1750年

    1770年

    白人

    2282

    144536

    397346

    934340

    1688254

    黑人

    20

    6971

    68839

    236420

    459822

    材料三   生产率的增长和医学的进步导致19世纪欧洲人口的急剧增加。由此引起的人口压力是通过海外迁移找到出路,铁路和汽船有效地把大批大批的人运过海洋和大陆……这种种因素相结合。导致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迁移……这种极其巨大的迁移的意义在于,北美洲和澳大利亚在种族方面几乎完全欧化。虽然南美洲的印第安居民设法活下去,但幸存下来的只是少数。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识读材料一示意图,指出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与之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属北美殖民地人口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迁移”的主要原因。
  • 3、关于民族解放运动,人们如此颂扬着一位女英雄:“年轻的女王率领她的章西勇士,一次次冲锋陷阵,一次次击溃强大的英军……直至壮烈牺牲。”这则故事发生在( )
    A、印度民族大起义中 B、拉美解放运动中 C、中国义和团运动中 D、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 4、“以唯物史观为理论起点和逻辑主线……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思想文化领域始终面临着批判资产阶级文化的历史任务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使命。”材料评述的著作是(       )
    A、《大宪章》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共产党宣言》
  • 5、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如图可知,当时英国(     )

    1841—1877年英国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

    A、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B、农业生产衰退 C、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D、进入垄断阶段
  • 6、数千年来,大洋洲的原住民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但是到了18、19世纪,他们的生活方式却逐渐难以为继。这主要是因为(     )
    A、工业化的发展 B、殖民者的破坏 C、生态环境的恶化 D、人口的快速增长
  • 7、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分子正处于古典文明再生的时代,他们的生活重心不再只有上帝,也还关注现实人生,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这表明当时“知识分子”追求的是(     )
    A、自由主义思想 B、浪漫主义思想 C、人文主义思想 D、民主平等思想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及其贡献

    文化遗产

    领域

    贡献

    建筑

    李冰主持修建的世界著名水利工程,整个系统自流灌溉,用功省而效益大,至今一直造福于人民。

    思想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

    文字

    与甲骨文同时并存的古老文字早已灭绝,只有甲骨文演变成了今天的汉字,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中华民族的根。

    ——摘编自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写出①处的建筑名称,及②处与孔子言行思想相关的著作。
    (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北京人的考古发现清单

    序号

    内容

    A

    6个头盖骨、大量牙齿和肢骨碎块,分属于40多个北京人个体

    B

    灰烬层与烧骨

    C

    大量的有明显人工加工痕迹的石头

    D

    大量的肿骨鹿鹿角化石

    材料二   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图片

           

    图一   石斧                                                  图二 粟和菜籽的朽粒                                      图三   纺轮

    材料三

    良渚古城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内外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

    陶寺古域遗址

    陶寺古域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小件肯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宫服建筑群。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

    (1)、20世纪初,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远古人类北京人的生活遗址。根据考古发现,有学者绘制了《北京人生活想象图》,描绘了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根据材料一和示例,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北京人生活想象图》中的画面信息描述

    根据信息进行的推测或结论

    可以印证推测的考古发现(只填写字母)

    很多北京人在一起

    ①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示例)

    A(示例)

    有几个北京人背着动物尸体回来


    有一个北京人正在用石头互相碰击


    有两个北京人围在火堆旁烤火(烧烤动物)


    (2)、材料二是某同学在博物馆看到的部分文物,请你从这些文物中推断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材料中这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 10、盛世的标志,包括政治开明、经济发展、民生复苏、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方面。西汉时最符合这一描述的是(     )
    A、楚汉之争 B、汉朝建立 C、七国之乱 D、文景之治
  • 11、《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建立之初,社会困窘,经济凋敝,人口锐减,人民困苦。为此,汉初实行(     )
    A、休养生息 B、严刑峻法 C、焚书坑儒 D、变法改革
  • 12、下表是某班排练的一部历史课本剧的演出顺序,据此推断该剧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第一幕:秦朝暴政          第二幕:戍边遇雨

    第三幕:揭竿而起          第四幕:张楚政权

    A、武王伐纣 B、陈胜、吴广起义 C、巨鹿之战 D、楚汉之争
  • 13、《里耶秦简》中提及:“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洞庭郡政府下达到所辖各县的政令文书,由各县负责传达到有关官吏与部门,并予以执行。”与之相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世袭制 D、三公九卿制
  • 14、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人们在这一天要赛龙舟、吃粽子。据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哪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而设立(     )
    A、孔子 B、扁鹊 C、黄帝 D、屈原
  • 15、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平台,各家学派在此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辩论交流,相互影响。稷下学宫体现的历史现象是(     )
    A、诸侯争霸 B、兼并战争 C、四海一统 D、百家争鸣
  • 16、习近平总书记在谈治国理政时,引用了“法令行则国治”“奉法者强则国强”等经典名言。和这一言论相关的人物是(     )
    A、老子 B、孟子 C、韩非 D、墨子
  • 17、“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材料体现出商鞅的精神品质是(       )
    A、变法创新 B、勤政爱民 C、恪守祖制 D、任人唯贤
  • 18、西周时期,“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思想控制 B、强化诸侯权力 C、增加财政收入 D、巩固西周统治
  • 19、下列图片和文字材料共同证实了商朝时期(     )

    商朝戴枷奴隶陶俑

    史料: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王大墓,殉葬者多达数百人,其中不少是奴隶。他们有的和狗、马同葬,可见其地位与牲畜等同。

    A、奴隶制度残酷 B、制陶技艺高超 C、对外战争频繁 D、人民生活安定
  • 20、榫卯结构是中国木质古建筑常用的结构,下图为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榫卯类型,这有助于我们了解河姆渡人的(     )

    A、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B、干栏式建筑 C、猪纹陶钵 D、人面鱼纹彩陶盆
上一页 212 213 214 215 21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