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列宁指出:18世纪这些真诚而正直的人,衷心地期望建立一个美好的“理性王国”,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幸福和进步。列宁评价的是近代欧洲(    )
    A、人文主义者 B、自然科学家 C、远洋航海家 D、启蒙思想家
  • 2、 作为法兰克王国国王,他十分重视传承古典文化。在其推动下,出现了“加洛林文艺复兴”。他是(    )
    A、伯里克利 B、亚历山大大帝 C、查理大帝 D、查士丁尼一世
  • 3、 古代罗马人制出了一种非常坚固耐用的混凝土,有了它,便能建造出古希腊人所不敢想象的巨型工程。材料强调古罗马建筑的发展得益于(    )
    A、建筑材料的研制 B、希腊建筑的传承 C、建筑艺术的创新 D、东西方文明互鉴
  • 4、 “互联网+”为许多传统行业实现创新驱动开辟了新路径。因此,“互联网+”成为2015年国内十大流行语之一。这反映出我国(    )
    A、信息技术赋能行业创新 B、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C、国防科技有了新的突破 D、百姓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 5、1970年4月2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印发了喜报,文中提到“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喜报内容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 D、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 6、1938年5月,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革命战争,它的胜利,离不开战争的政治目的——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由此可知,抗日战争(    )
    A、需要得到国际援助 B、坚持国共两党合作 C、具有双重历史任务 D、影响世界历史进程
  • 7、1919—1920年,全国学生刊物有400多种,刊登内容均采用白话文;一些著名的老牌刊物也改用白话文刊登作品。材料表明(    )
    A、民主科学成为时代的呼声 B、传统文化滋养了新文学发展 C、文化出版助力白话文普及 D、文学革命促进国民思想觉醒
  • 8、 据统计,1894—1905年,类似兴中会的海内外革命团体共有60多个,这为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提供了(    )
    A、思想基础 B、组织基础 C、阶级基础 D、群众基础
  • 9、19世纪末,全国各地许多爱国知识分子利用诗歌、散文、小说、漫画等多种形式,号召人民起来进行反割台斗争。与这一斗争史事相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10、 下图这部药物学著作以水、草、人等16部为纲,部下设类,各类下以“气味”“主治”等为分项。由此可见,作者编写时注重(    )

                《本草纲目》书影

    A、纲目体系的建构 B、前人经验的总结 C、疾病预防的研究 D、临床药方的收集
  • 11、 某学者写道:宋代在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诸多领域都有了新的突破。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造纸术的发明 B、火药的出现 C、曲辕犁的发明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 12、 有学者认为,在久乱承平之后,社会秩序的重建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应渐进地实行。隋却急于收到其成效,一味依靠政治强力推进,最终引发了剧烈的政治动荡。该学者强调隋末政治动荡是由于(    )
    A、滥用酷吏 B、操之过急的施政 C、修建运河 D、三征辽东的行动
  • 13、 某学者曾说: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材料表明该学者(    )
    A、认为秦的版图空前绝后 B、感叹秦的制度泽被后世 C、批评秦的专制残酷暴虐 D、强调秦的统一顺应时势
  • 14、 战国时期,当诸侯们摒弃出身背景,以人的才能为原则选任官员时,“布衣卿相”“养士”成为当时独特的风景线。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诸侯争霸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B、制度改革带来社会风气变化 C、社会变革引起思想文化活跃 D、百家争鸣提升士人思想素养
  • 15、 从下列文物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文字(    )

    A、起源于原始的交换活动 B、经历了漫长的形成过程 C、记录了先民的艺术追求 D、密切了区域间经济联系
  • 16、 有考古学家认为,下图中分别用不同线条装饰的两侧陶壶,可能代表了两个缔结同盟的部落。从这一视角看,双连壶独特的设计可能体现了先民对(    )

    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双联壶

    (距今约6000-5000年)

    A、自然环境的认知 B、农业活动的重视 C、生产工具的创新 D、共赢精神的表达
  • 17、 【合作与全球治理】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和平与发展需要世界人民共同维护。以下是历史兴趣小组以时间轴的形式整理的历史资料。

    请根据上述资料,围绕“合作与全球治理”这一主题,自拟观点,运用两个及以上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成文)

  • 18、 【大航海与世界联系】

    材料一

    在1500年以前的300年间,欧洲船舶平均每艘的吨数增大四倍。1485年,葡萄牙人第一次使用星盘,航海者可以使用这一仪器辨别出自身所处的方位。此外,早在14世纪西欧绘制地图的技术已相当发达了,开始出现标明海岸线及港口位置的航海图。

      

            15世纪的葡萄牙星盘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等

    材料二

    欧洲探险者将欧亚非大陆“旧世界”与美洲“新世界”联系起来,小麦、葡萄、马匹等动植物从欧洲来到了美洲,美洲的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人类自愿或者被迫地漂洋过海来到新的土地上生活,1500—1800年间,最大的移民浪潮是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地区。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500年前后欧洲人探寻新航路具备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亚非大陆“旧世界”与美洲“新世界”联系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 19、 【教育与人才培养】

    材料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青少年中普遍开展识字扫盲和红色体育运动,并编辑《少年游戏》《少年体育》作为体育的基本训练教材。

    ——改编自胡献忠《中国青年运动一百年(1919—2019)》

    陕北公学,成立于一九三七年九月,设置的课程主要有:(甲)民族统一战线与民众运动;(乙)游击战争与军事常识。

    ——改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盲占全国人口的80%左右,人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普遍缺乏。为培养国家工业化急需的建设人才,全国掀起了扫盲运动和“向科学进军”热潮。

    ——改编自胡献忠《中国青年运动一百年(1919—2019)》

    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5年,党中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重视体育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陕北公学课程设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掀起扫盲运动和“向科学进军”热潮的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总结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教育事业取得成就的经验。
  • 20、 戏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一

    杂剧融合音乐、歌舞、动作、念白多种艺术形式,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华市区、勾栏瓦舍等场所演出,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茶园是营业性演剧场所,各剧目在此轮番上演,内容通俗,包罗万象,吸引了大批观众,激发了茶园的兴盛,展示着商业的繁茂。

    材料二

    20世纪初,戏剧出现新变化。革命派把戏剧作为宣传革命的武器,改革传统戏剧内容,编写和上演反映救亡、革命等时代精神的新剧目,把邹容、秋瑾等革命党人的形象搬上舞台,戏剧改良进入高潮。20世纪20年代以后,梅兰芳等京剧名角出国表演,向国外观众展示京剧的魅力,京剧逐步走向世界。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戏剧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概括戏剧对当时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初我国戏剧出现新变化的社会背景。
上一页 204 205 206 207 20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