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公元3-5世纪,鲜卑族拓跋部经历了由森林到草原、由草原进入中原漫长迁徙过程(如右图所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   )

    A、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B、转变了生产生活的方式 C、助推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D、结束了南北政权对峙的状态
  • 2、欧洲人最早记录中国时把中国称作“赛里斯”(意为“丝之国”)。公元前后的欧洲文献中涉及中国时多见“远赴赛里斯以取衣料”“生丝、丝线及所成之绸缎”等记载。由此可见,当时欧洲人认为代表中国的物品是(   )
    A、青铜器 B、铁器 C、丝绸 D、茶叶
  • 3、从1840年开始,中国正式进入近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重点叙述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最终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摘编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结合材料,从下面的史实中任选两例进行简短介绍,介绍字数控制在50字以内。(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

  • 4、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通过改革挽救中国的命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由早期维新思想家发展而来的一批新式知识分子,在内此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共同认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甲午战后,他们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898年的戊戌变法,就是他们的第一次政治演出。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四版)

    材料三   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谭嗣同从容赴死,他认为国家不昌盛是因为还没有人为变法救国而流血。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片所示两位人物的姓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戊戌变法的目的。指出拉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的事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的原因。
  • 5、辛亥革命创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多个第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 东京成立了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这一政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并将其作为他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辛亥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中华民国的建立,打破了中国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摘编自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名称和“三民主义”提出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6、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856年10月

    3艘英国军舰闯入珠江口,炮轰广州

    1858年5月

    英法联军炮轰大沽炮台,清军奋起还击。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

    1858年6月

    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10月

    英、法控制了北京城,对圆明园大肆抢劫后又放火焚烧

    1860年10月—11月

    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约40万平方千米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模仿西方近代化起步时期的一次军事较量,同时也是对两国“被动模仿”成效的一次大检验。自此中国在贫弱的道路上继续衰落,半殖民地化更加 严重。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

    材料三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在民众的压力下,表面上向列强“宣战”,暗地里却破坏义和团运动,向侵略者妥协投降。1900年7月,天津失陷。8月,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向列强乞和。列强本想以武力瓜分中国,在中国人民的反抗下,没能得逞。同时,各国各有打算,互不相让,矛盾重重,使得它们需要继续利用和维护清政府,通过清政府间接统治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事年表所述的战争的名称。指出该战争期间割占中国领土的两个国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的条约的名称。 举出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2分,答出两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强通过清政府间接统治中国的原因。
  • 7、下图所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重要史事过程中提出的口号。这一重要史事(     )

    A、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同时发生 B、以工人阶级为先锋 C、取得了反帝斗争的重大胜利 D、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8、1915年,中国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进行了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这场运动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 9、下面是1918 年沈泊尘针对时弊创作的漫画《南北之争》。该作品(     )

    A、揭露了晚清政府的腐败 B、描绘了二次革命的过程 C、反映了军阀割据的危害 D、说明了护国战争的局限
  • 10、某校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个专题作了如下梳理。下列对该专题主题的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

    A、中国人民的抗争 B、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C、救亡图存的探索 D、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 11、下图是小张同学所做的读书卡片,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虎门销烟 B、戊戌变法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 12、下图所示纪念章的正反面均有“北京”的字样。该纪念章是法国1860年侵略中国的历史罪证。这场侵略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3、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细节中,延长历史的长度,拓展历史的宽度,挖掘历史的深度,我们就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表一:

    西方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2世纪

    大学兴起

    13—14世纪

    出现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

    13世纪末

    英国议会产生

    14—17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

    1519—1522年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88年

    英国发生“光荣革命”

    17世纪后半期

    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世纪60年代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年

    美国独立战争

    1785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年

    法国大革命爆发

    19世纪30年代

    法拉第证明电磁感应现象

    表二: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276年

    元灭南宋

    1368年

    元朝灭亡,明朝建立

    1380年

    明朝废丞相,强化君权

    1381年

    明朝令商贾之家只许穿布

    1405—1433年

    郑和下西洋

    1596年

    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

    1637年

    宋应星著成《天工开物》

    1644年

    清军入关

    1724年

    雍正帝下令禁止基督教在中国传教

    1729年

    雍正帝设军机处

    1757年

    清政府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留广州对外通商

    17—19世纪

    清朝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

    (1)、根据表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2)、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请你根据表一、表二并结合所学,以“创新与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主题明确,观点合理;弘扬正能量、符合主流价值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200字。
  • 14、

    棉花及棉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产品之一。

    材料一   两汉时期,棉花便已在西域落户。虽然此地种植的系通过印度或阿拉伯传来的非洲棉(草棉),纤维质量较差,但这种棉耐干旱,适于河西走廊以至陕甘地区种植。唐宋以后,棉花在西北广大地区逐渐推广。

    ——摘编自殷晴《西域经济——对新疆开发史上若干问题的思考》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两汉时期棉花在西域得以种植的原因并写出这一时期中央政府管理西域设置的机构。

    材料二   18—19世纪,棉纺织业成为英国经济的核心。

    18—19世纪英国部分行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表(百分比)

    时间

    棉纺织业

    钢铁工业

    煤炭工业

    毛纺织业

    1770

    2.6

    1801

    17

    1831

    22.4

    6.7

    7

    14.1

    ——摘编自【美】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出英国棉纺织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和原因。

    材料三   1839年,英国在华散商报告本国棉制品在中国“现在虽然有限,可是因为价格低廉,将来可望增加……它所开辟的英国工业品市场是不可限量的”。在棉纺织利益集团助推下,英国国内的新闻报道也表明了纺织商人的目的并呼吁政府使用政治或者军事力量以保护他们的贸易通往世界市场。

    ——摘编自杨松《英国棉纺织利益集团对华贸易的介入及其影响》

    (3)依据材料二,说出英国纺织商策划对华战争的目的,并依据所学说出战后签订条约的名称。
  • 15、综合探究题。根据要求完成探究。

    材料一   这两者的关系不调解好,英国将永远在痉孪中震颤。终于,这个关系调解好了,不过,这一次没有用对抗的手段,而是用融合的手段……在融合中产生出崭新的制度:在此后三百年中,英国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的社会动荡,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测源》

    材料二   下图所示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在全球性的、激烈的帝国静突中发生。……路易十六和他的大臣们在政治上陷入极其局促的境地。

    法国处于全球性危机的中心。整个欧洲发其以外地区都感受到了法国激进革命的冲击。……其他欧洲大国——从奥地利、普鲁士到英国和西班牙——对革命感到厌恶,认为这些动乱会葳胁到它们自己的社会和国际秩序,它们准备成立一个军事同盟来粉碎革命。

    ——【澳】彼得·麦克菲《自由与毁灭:法国大革命,1789—179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此后三百年“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的社会动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图示权力架构确立于美国哪一年颁布的宪法?并指出这部宪法的不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点。
  • 16、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文明的交流和碰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时期是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时期,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更是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开放和包容,使得中国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了新的文化形式和艺术风格,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摘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将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时期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繁荣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世界各地物种交流的历史事件,并分析这一事件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中国倡导的文明交流理念的基本内容。
  • 17、下图是李华同学整理的学习卡片,据此可知,他学习的内容是(     )

    佃户使用领主的磨坊、酿酒机、面包炉等,都必须缴纳使用费

    每年的复活节、圣诞节,佃户还要向领主送鸡蛋、鸡一类的礼物

    教会也向佃户征收“什一税”

    农奴的女儿嫁到庄园以外的人家,要缴纳一笔“婚姻捐”

    A、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B、教会在欧洲的地位 C、西欧中世纪庄园 D、欧洲中世纪城市
  • 18、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阶级内部一些开明官员,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军事和民用企业,建立了新式海陆军,同时兴办学校,培养洋务人才。

    材料二   梁启超强烈地反对自强运动中的技术决定论。由于学习了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他坚定地认为,为了使中国复兴,政治的变革比西方技术的输入更为重要。如果政治改革成功,军事和技术的革新将自然而然地会实现,而没有政治变革伴同的单纯的技术革新,其结果只能是浪费精力。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材料三   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它更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放开历史的视距,辛亥革命历史遗产的正、负面影响才有可能讲透。“共和国观念”在部分精英群体中确实“深入人心”,“共和”一语不仅仅是观念,它还有一整套政治架构,包括制度、机制乃至礼仪、服饰等等。

    ——摘编自章开沅《辛亥革命百年反思》

    (1)、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花”和“柳”的理解。
    (2)、梁启超领导进行的政治近代化尝试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梁启超对政治变革和技术革新的观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
  • 19、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凌青(原中国驻联合国大使,林则徐的后人)1990年讲话:“……15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幕,也是世界禁毒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前,中国再次成为毒品的受害国,希望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支持禁毒事业。”

    材料二   太平天国占据了中国大片江山,这是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虽然西方侵略者攫取了许多权益,但太平天国概不承认,这也使得侵略者攫取的权益在中国最繁华富庶的地区无法兑现,大大推迟了西方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阴谋。

    ——摘编自刘建生主编《晋商五百年·保晋风云》

    材料三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灭火轮船…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光辉的一幕”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你简要评价该历史事件。
    (2)、同中国古代的农民运动相比,太平天国运动主要表现为“三新”,即治国方案新、担负任务新和失败原因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与“三新”相对应的内容。
    (3)、这个揭帖宣传了哪些主张?你怎样看待“大清一统靖江山”这一主张?
    (4)、综上所述,请你对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谈谈你的认识。
  • 20、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多次战争,给中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如图所示

    材料三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来自八个国家的军队用先进的武器大炮再一次敲开了清王朝的大门。他们攻大沽,占天津,夺杨村,过廊坊,直扑北京。8月14日,北京沦陷,将1840年以来中国的民族屈辱推至极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如何理解“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
    (2)、材料二中图片反映了当时中国处于一种怎样的局面?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契机”。
    (3)、材料三涉及中国历史上哪一次战争?为什么说它“将1840年以来中国的民族屈辱推至极点”?
    (4)、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综合上述材料,你从近代中国屈辱历程中得到什么启示?
上一页 196 197 198 199 20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