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为研究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理措施,某同学绘制了如下时间轴。时间轴所示机构管辖的地区在中国领土中的方位是(    )

    A、东南 B、东北 C、西南 D、西北
  • 2、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李自成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陕西北部连年大早 B、政治腐败越发严重 C、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D、后金政权不断壮大
  • 3、戚继光抗倭时,在军队中规定:战斗中若一人退缩,全队问斩;士兵临阵脱逃,家属连坐;斩获敌人首级者重赏白银30两。这表明戚家军抗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    )
    A、训练有素 B、赏罚分明 C、阵法得当 D、能征善战
  • 4、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君主专制的弊端体现得更加明显,既有明成祖这样励精图治的皇帝,也有多位消极怠政、沉迷享受的皇帝。这表明君主专制弊端的是(    )
    A、皇帝的个人素质影响国家兴衰 B、决策缺乏制约易导致政策失误 C、权力过度集中常滋生腐败现象 D、官僚体系僵化会阻碍社会发展
  • 5、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我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从编写体例上看,两者都是(    )
    A、纪传体 B、编年体 C、断代史 D、通史
  • 6、“程门立雪”讲的是宋代学者杨时与游酢一同前往程颐家中请教问题的故事,他们向程颐请教的问题最有可能是(    )
    A、复兴儒学 B、宇宙元气 C、遵循天理 D、知行合一
  • 7、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从意大利出发,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受到元世祖赏识并在政府中担任官职。17年后,他经海上丝绸之路返回意大利。他的经历体现出元朝(    )
    A、中外交流十分频繁 B、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 C、普遍实行驿传制度 D、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 8、某历史兴趣小组将隋朝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的地图进行对比观察,如下图所示(图1)。图2)。他们发现元朝运河路线较隋朝发生显著变化,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水利工程技术进步 C、政治中心发生变化 D、北方民族融合加速
  • 9、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历经魏晋莫基、隋唐加速、南宋完成三个阶段。这一过程中最核心的因素是(    )
    A、自然环境 B、工具改进 C、政府政策 D、人口迁移
  • 10、元代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其渊源可追溯到魏晋隋唐的行台和金代行尚书省。这体现出(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全面模仿 C、政治制度的继承性与创新性 D、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增强
  • 11、与唐朝相比,宋朝的节度使发生了较大变化,对比如下表。这体现出宋朝(    )

    朝代

    核心属性

    军事权

    行政权

    财政权

    任职方式

    唐朝节度使

    地方军政长官

    统帅镇兵

    任免属官

    控制辖区赋税

    世袭或武力自立

    宋朝节度使

    荣誉性虚职

    无统兵权

    不参与地方行政

    无收税权力

    由朝廷投子

    A、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B、分散各地知州权力 C、推行分化事权办法 D、任用文官管理军务
  • 12、数字敦煌项目通过商清扫描、VR漫游等技术,将莫高窟的壁面、彩塑等数字化复原井向

    全球传播。这一举措(    )

    A、彻底解决文物保护与文物开发的矛后 B、表明数字技术是传播文化的最好方式 C、证实莫高窟壁画内容只具有艺术价值 D、借助科技使莫高窟文化价值广泛传播
  • 13、玄奘西行天竺带回大量佛经,其著作《大唐四域记》记载了游历沿途的山川风物和社公习俗: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等。这衣明隋唐时期(    )
    A、丝绸之路促进中国技术传播 B、文化双向交流促进文明互鉴 C、佛教艺术融合欧亚多种风格 D、民族融合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 14、五代十国时期,词这一文学体裁在文坛上取得了与诗歌并重的地位,花鸟画与山水画成为两大主流画派,书法风格也发生转变,开宋人尚意书法之先河。这说明五代十国时期(    )
    A、科举制不断完善发展 B、改变中国文化发展走向 C、对后世文化影响深远 D、奢靡享乐之风十分盛行
  • 15、李老师在讲述唐朝历史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其中“安史之乱”应标记于(    )

    A、 B、 C、 D、
  • 16、唐朝实行坊市制度,“坊”由“防”演化而来,本义为土墙防御设施。唐朝将居民区用围墙封闭,形成“坊”的空间形态。这体现出坊市制度(    )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符合农耕社会需求 C、促进民族交往交融 D、强化城市治安管理
  • 17、贞观六年,唐太宗释放390名死刑犯回家过年,约定次年秋季返回长安受刑。结果所有囚犯如期而归,太宗赦免其死罪。这体现出唐太宗(    )
    A、虚心纳谏 B、教化治心 C、与民休息 D、知人善用
  • 18、“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以上诗句反映出科举制(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推动了经济发展 C、促进了阶层流动 D、提高了官员素养
  • 19、习近平在中共二十大中指出中国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新型国家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封锁孤立政策。我国实行“—边倒”外交政策,迅速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摘编自张历历《当代中国外交简史》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苏联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面对严峻的安全形势,中国必须调整自己的安全战略。这种战略调整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缓和中美关系来对抗苏联的威胁,避免两面作战的危险局面。……毛泽东多次表明中国安全形势的变化和安全战略的调整是导致中美两国接近的最重要原因。

    ——摘编自李潜虞《中美关系缓和的多角度分析》

    材料三近日美国到处挥舞关税大棒,公然把自身利益凌驾于各国共同利益之上,公然无视多边贸易体制和既定规则,国际社会不能听之任之……中国是堂堂正正的大国,也是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我们站出来阻止强权,不仅是为了维护自身正当权益,也是为了维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为了避免人类重回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

    ——2025年4月11日外交部长王毅在活动中阐明中方有关立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的三件大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应如何构建新型国家关系?
  • 20、广州的桥,见证改革开放的跨越式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88年,广州人民桥扩建完成。该桥始建于1965年,最初为双向四车道。改革开放后,随着珠江两岸经济交流频繁,1985年启动扩建工程,新增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成为连接老城区与新兴经济区的重要纽带。

    ——摘编自中共广州市党委研究室《转型与跨越:广州改革开放40年》

    材料二2008年,广州黄埔大桥建成通车。大桥全长18.7公里,是中国首座完全由国内团队设计施工的超大跨径悬索桥,解决了珠江口复杂水文条件下的建设难题,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进程。

    ——摘编自项海帆等《中国桥梁史纲》

    材料三2023年,广州南沙大桥(原名虎门二桥)全面通车。该桥应用5G智能监控、超高强度混凝土等新技术,主跨达1688米,创世界钢箱梁悬索桥跨度纪录。大桥设计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元素,桥塔形如船帆,寓意“扬帆远航”。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年12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民桥从始建到扩建分别经历的两个历史时期。
    (2)、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广州桥梁在技术和功能方面的发展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南沙大桥全面通车拟定报道标题并说明理由。(要求:标题不得照抄材料且能反映时代特征)
上一页 141 142 143 144 14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