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顺治十三年(1656年),《辽东授官例》引入内地,“有殷室人户能开(垦)至二千亩以上者,照辽阳招民事例量为录用”;康熙十三年(1674年)又规定“凡贡监生员、民人垦地三十顷以上至百顷以上者……授予知县、县丞、守备、把总等官”。清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官员数量 B、加强边疆管理 C、缓和人地矛盾 D、宣传重农思想
-
2、白银并非北宋主要流通货币,但1610年容与堂刊行的百回本《水浒传》中多次出现使用白银的情节,如林冲和洪教头比武,柴进拿出一锭25两的银子等。这种反差( )A、说明小说脱离社会现实 B、折射出明代白银流通已经普遍 C、证实小说没有史料价值 D、拉大了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
3、元代“打破了历代地方政区划分多依赖于‘山川形便’以及人为传统的思路,作为军事镇戍区,根据需要,大开大合,不使某一大省区完全掌握一形胜之地。”材料评论的制度是( )A、行省制度 B、科举制 C、“推恩令” D、宣政院
-
4、下图为宋代程氏刊印的纪传体史书《东都事略》,该书目录后印有刊刻者的牌记(相当于现在的版权声明)。这一文物信息可用于说明( )A、当时已经出现了版权意识 B、活字印刷术得到广泛应用 C、重文轻武使读书风气盛行 D、商业繁荣推动刊刻业发展
-
5、“兔园策”是指按考试科目设计的模拟试题图书。唐朝时期“兔园策”在乡村私塾教学中普遍使用,甚至到了生徒家藏一本的程度。这类图书的流行反映了( )A、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 B、活字印刷术得到广泛应用 C、读书人的思想僵化受束缚 D、科举制度受到读书人推崇
-
6、至隋朝,由于长期的战乱,关中地区经济衰退,不得不仰仗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物资转运,但运至关中耗费巨大,于是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可见,洛阳地位的提升反映了( )A、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B、南方商品经济发达 C、南北经济交流加强 D、南方农耕区的扩展
-
7、下图是说明汉武帝时期盐铁官营政策的漫画。据图可知,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政策( )A、否定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增加中下层民众的收入 C、延续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D、加强了政府的经济职能
-
8、对秦国的描述,古书中有不同记载。《荀子·强国篇》记载:“(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始小国僻远……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虐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由此可见( )A、文献记载必须得到实物印证 B、历史研究需要通过多元互证 C、新的考古成果拓展历史认识 D、文献记载各执一词没有定论
-
9、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方略,如“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这些观点(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B、说明儒家思想已成为主流 C、强调治理国家的民本思想 D、体现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
-
10、下表是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它们的形态存在较大差异,但都具备了“龙”形象的基本元素。这些文物反映了( )
图一彩绘龙纹陶盘(山西陶寺遗址)
图二玉猪龙(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址)
图三玉龙(安徽凌家滩遗址)
A、当时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B、黄河流域人民的宗教信仰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D、皇权至上思想的逐步形成 -
11、城市是文明的载体,城市的发展记述着人类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西方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编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
材料二: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单位:千人)
材料三:19世纪的美国城市……商人、律师、银行家等控制了大量城市财富,居住在富人区的宽敞住宅,而穷人住宅区内到处堆满垃圾。1890年,路易斯安那州通过《隔离乘车法》,要求在城市铁路交通中分离黑人和白人,不准黑人和白人乘坐同一车厢。
——摘编自原祖杰《19世纪美国城市问题探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中国和西方城市发展的差异。(2)、材料二反映了伦敦、纽约、上海三个城市人口变化的进程,请任选一个城市,指出其城市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美国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并综合上述材料,为你所在城市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
12、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在探索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士绅的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以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之始。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语、中文外,还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科学、军事技术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洋务教育逐渐迈向近代化。
——摘编自方建春《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其影响》
材料二: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表
年代
哲学、宗教
自然、应用科学
社会科学
历史、地理
文学艺术
合计
年平均数
1895年前
1
4
1
2
3
11
1896-1911
38
172
366
238
136
950
63.33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认为无论任何学派苟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悉听其自由发展……他对陈独秀早表钦佩,近又读过一年来的《新青年》,益觉陈的见解多和他相合,遂聘为文科学长,共商整顿大学办法,罗致优良的教师,一向以腐败闻名的北京大学,气象大变,面目一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纵观中国近代各种教育思潮,是在错综复杂、变幻莫测之中曲折地向前开辟着自己的道路,教育改革在救亡图存的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变化。(2)、根据材料二,概括1895年后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出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大本营的原因,并谈谈近代教育改革在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何影响。 -
13、历史社团同学针对2024年学术热点“大一统”的历史书写,整理了关于“大一统”理念的主题资料单,阅读并完成任务。
中华大一统的文明内核(部分)
制度支撑: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如郡县制、行省制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文化整合:推广统一文字、尊崇儒家思想、华夷互化边疆治理:设置机构、和亲会盟等
(1)、请回答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哪个朝代?(2)、请以“中华大一统与国家发展”为主题,选择资料中的一个方面,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运用中国史中的任意两个史实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4、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对国会决议有否决权,当国会再以2/3多数坚持原议时,否决才失效。这反映宪法制定的原则是( )A、国会至上 B、直接民主 C、相互制衡 D、各司其职
-
15、16世纪初,意大利工匠发明的玻璃镜子风靡欧洲。相比之前的铜镜,玻璃镜子让人们能够看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极大地影响了个人的自我认同。这反映了( )A、禁欲观念的消亡 B、商品经济的发达 C、人文主义的盛行 D、自然科学的兴起
-
16、小历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汇报时,展示了下图所示内容。由此可见,他研究的主题是( )
僧侣、骑士、农民 封君封臣制示意图 封建庄园示意图
A、基督教的兴起 B、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 C、西方民主的起源 D、古代文明的传承 -
17、抗日战争时期,《文艺新潮》刊登了一幅题为“救国捐”的漫画,其中文字为“今朝不吃糖,将钱去救国,虽只一分钱,多少有补益”。该漫画意在( )A、强调经济的重要性 B、号召国人积极抗日 C、倡导人民生活简朴 D、推动国共合作开始
-
18、《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9、随着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创办,中国新式交通运输业、近代矿业、电报业、邮政 、铁路、新式教育等一系列行业也相继出现。这表明洋务运动( )A、解决了中国面临的危机 B、抑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C、实现了“求富”的目标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
20、“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这首民谣反映了近代中国(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D、传统生活习俗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