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分封制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围。这阐述的是分封制的( )A、背景 B、对象 C、特点 D、作用
-
2、中医理论博大精深,至今一直被中医所沿用的“望、闻、问、切”四诊法的发明者是( )A、神农氏 B、黄帝 C、屈原 D、扁鹊
-
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A、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耒耜工具的推广 D、磨制石器的推广
-
4、两幅图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促使其过上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学会建造房屋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自然条件的变化 D、妇女的重要作用
-
5、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用火烧烤食物、御寒、照明、驱兽。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A、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 B、流传至今的神话传说 C、《山海经》等古代书籍的记录 D、历史学者的推测和论述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刘邦 图2项羽
材料二 中国古代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历史事件
约公元前2070年
夏朝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
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
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春秋时期开始
公元前475年
战国时期开始
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公元前256年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
秦朝灭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4与图5人物在推翻秦朝统治的过程中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请阅读大事年表,写出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地位和建立政权的地点。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诸子百家纷纷涌现,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上正文
材料三 这一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局面,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1)、文化类创新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聚焦典籍中的经典名篇,立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一中的经典名句选自先秦典籍,请将①②③④处的典籍名称补充完整。(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对画线部分进行简要说明。(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春秋战国时期,鼎的纹饰更加简练舒朗,神兽形象纷纷登场,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
材料二 商鞅方升是商鞅变法时颁行的标准量器。时至今日,商鞅方升也是商鞅变法唯一的实物例证。……方升底面刻有第二组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隗状)、绾(王绾):法度量则不一歉(嫌)疑者,皆明一之。”这段铭文记述了秦始皇命令丞相隗状和王绾将商鞅既定的标准推行至全国,代替列国复杂的量制,并将此诏加刻于方升。
——上海博物馆《70件文物里的中国》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四 经过对匈奴、越族的战争后,秦的疆域,“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在这个广大地区内居住着各族人民,由于统一在一个国家政权之下,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增强了,并解除了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秦王朝的建立,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开始的政治、经济制度在以后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1)、从材料一中的“用鼎制度”可看出哪些历史信息?写出两个即可。(2)、商鞅方升第二组铭文中提到了哪些历史史实?(答出两项即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在军事上的措施。(3)、材料三中的商鞅属于哪一学派?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影响。(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统一的意义。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 骨耜
图2 青铜牺尊
图3 铁制农具
图1骨耜 图2青铜牺尊 图3铁制农具
材料二 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较大的部落有炎帝、黄帝等部落。部落之间经常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
——摘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
材料三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礼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是哪一原始居民生产劳动的工具?他们使用这一工具来种植什么农作物?图2和图3反映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哪一时期?(2)、写出在这一时期发生的两次重要战役,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炎帝、黄帝被后人尊崇为什么?(3)、材料三中,“公天下”变为“家天下”说明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从何人开始的? -
10、下列措施中,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基本模式的是( )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B、焚书坑儒 C、推行郡县制 D、统一货币、车轨
-
11、《编年纪》是睡虎地秦墓竹简之一,它以年份为线索,完整地记录了墓主人“喜”的一生。根据下图,可以确定“喜”参加的战争是( )A、秦灭六国的战争 B、大泽乡起义 C、秦朝反击匈奴 D、巨鹿之战
-
12、王叔比干敬问国运,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
13、下列关于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金文又称“钟鼎文”,在商朝中晚期开始出现 B、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C、扁鹊所著《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D、“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
-
14、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的状态 B、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私学兴起 D、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发展
-
15、2024年9月29日,两岸人士在北京共同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核心是( )A、“仁” B、礼法并用 C、“道” D、“兼爱”“非攻”
-
16、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倡导者是( )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
-
17、战国时期,秦国工匠们充分利用自然特点,合理安排引水、泄洪、排沙、岁修等工作,使都江堰成为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一座宏大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集中体现了(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秦国国力的强大 C、商鞅变法的影响 D、劳动人民的智慧
-
18、听课记笔记是学习历史的好习惯,小明在笔记本中记录了以下关键词:管仲改革、尊王攘夷、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等。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A、国人暴动 B、弭兵大会 C、牧野之战 D、齐桓公首霸
-
19、《管子·海王篇》中记载,齐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一种铁锄),”“行服连轺辇(轻便的马车)者,必有一斤(铁斧)一锯一锥一凿”。这表明( )A、管仲改革成就霸业 B、牛耕的使用推动井田制瓦解 C、铁质工具普遍使用 D、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青铜农具
-
20、“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材料中所叙述的制度( )A、使“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B、大大扩展了商朝的统治区域 C、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 D、确立了夏朝的统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