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判断对错)
  • 2、重大历史事件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下列事件与其影响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历史事件

    历史影响

    A

    埃及华夫脱运动

    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B

    美国经济大危机

    改变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C

    勃列日涅夫改革

    使人们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D

    马歇尔计划实施

    标志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A、
    A
    B、B C、C D、D
  • 3、在璀璨夺目的世界古代文明中,下列文明与其成就匹配的是(  )
    A、古埃及文明——发明楔形文字 B、古希腊文明——首创“元首制” C、古巴比伦文明——制定了阴历 D、古罗马文明——修建帕特农神庙
  • 4、上海外滩27号楼名更迭:英属怡和洋行(1922年落成)→外贸大楼(1955年收归国有)→罗斯福公馆(2009年成时尚新地标)。有关楼名更迭说法合理的有(  )

    ①“收归国有”体现所有制性质的转变

    ②见证了对外开放从被迫转为主动

    ③更名“公馆”提升了外滩的国际形象

    ④更迭的过程就是一部改革开放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5、有学者认为,从1956年到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是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十年,虽然经历曲折,仍然取得了无可否认的巨大成就。下列属于这十年中的曲折和成就的是(  )
    A、文化大革命动荡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B、大跃进浮夸成风 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C、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庆油田建成投产 D、以阶级斗争为纲 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 6、红色根脉代代接续。下面关于四个红色旅游景点的关键词,对应无误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7、曾国藩、李鸿章等曾奏称:“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以图自强。”此举的根本目的在于(  )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C、推动维新变法运动 D、掀起思想解放潮流
  • 8、杭州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五代吴越王钱镠赐名灵隐新寺,宋宁宗嘉定年间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题名“云林禅寺”。对此,以下推断符合史实的是(  )
    A、始建时,还处于三国鼎立局面 B、赐名时,延续唐末以来藩镇割据 C、嘉定时,开创了科举取士制度 D、康熙时,迎接土尔扈特部的回归
  • 9、“这部著作……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该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本草纲目》 C、《伤寒杂病论》 D、《千金方》
  • 10、探究题。在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中,梦想与追求、梦想与挫折、梦想与抗争、梦想与胜利从来都是紧密联结在一起的。完成下列问题,你对近代中国梦会有更多理解。

    【天朝上国梦】

    材料一:当工业革命席卷欧洲之际,在北京紫禁城里,大清帝国的君臣们依然陶醉在“万邦来朝,四夷皆服”的天朝大国的荣光之中。他们还不知道世界的格局跟想象中的已大不一样,在欧洲,大航海和工业革命造就一个又一个大国的崛起,他们的战舰和商舰纵横四海,在世界各地寻求财富,开辟市场建立殖民地,人类社会第一次进入了全球化时代。以贸易立国的大英帝国早已对庞大的中国市场垂涎三尺。

    ——《记录•大时代》

    材料二: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伴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少。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太平天国梦】

    材料三: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八年级教材

    【中华民国梦】

    材料四: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演说

    材料五:中国共和垂六年(1917年),国民未有享过共和幸福,非共和之罪也。执共和国政之人,以假共和之面孔,行真专制之手段也。

    ——孙中山

    (1)、结合材料一,概括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在鸦片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2)、结合材料二,列举19世纪四五十年代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史实。
    (3)、结合材料三,分析《天朝田亩制度》不能实现的原因。
    (4)、结合材料四,简述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5)、结合材料四、五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还有什么遗憾?
  • 11、城市是文明的载体,是文明的产物。由于经济的发展的速度不同,世界各地城市化进程不同。请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中外城市化进程。 

    材料一: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以千为单位) 

    材料二: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正是在“刚刚开始工业化”的基础上展开的,也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社会环境下展开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中国近代城市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而使其具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是,中国近代的城市化始终与帝国主义侵入后被迫开埠通商联系在一起。 

    ——行龙《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 

    材料三:“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730-1851年为第一阶段,即世界城市化的兴起阶段,……第二阶段是1851-1950年,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基本实现城市化,这些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1.8%.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环境污染、人口拥挤、城市犯罪及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至……第三阶段是1950-1990年,世界广大国家向城市化迈进。 

    --摘自凤凰网 

    材料四:建国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6%.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制度的藩篱,城乡之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工农业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之间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随着国家对工业投入的增加,城镇人口比重缓慢上升,1978年达到17.9%.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使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0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5.7%。 

    到2011年末,我国大陆城镇人口690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注: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告)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伦敦、纽约、上海三地的城市化进程。三地城市化的进程程度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
    (2)、根据材料二可看,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1950-1990年世界广大国家迈向城市化”,试分析其背景。
    (4)、根据材料四概括新中国城镇化的特点。 
    (5)、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注意:分层回答,最少三层)
  • 12、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中国已经成为维护和促进和平的坚定力量。(  )(判断对错)
  • 13、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判断对错)
  • 14、在雅典城邦,男性公民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  )(判断对错)
  • 15、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判断对错)
  • 16、1942年1月26国代表齐聚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在这26个国家中,有资本主义的美国、英国;有社会主义的苏联;有半殖民地的中国,有殖民地的印度,他们走向联合,反映了(  )
    A、世界大国矛盾完全消失 B、联合国的建立追在眉缝 C、二十六国有共同的目标 D、二战促进大国经济合作
  • 17、“多层分封且土地零散,封君很少能够真正收回土地。所以,封土即采邑实际成为可继承、可转让、可买卖的私人财产和世袭领地。”上述材料可以用于研究(  )
    A、西欧的庄园经济 B、西周的分封制 C、日本的幕府统治 D、印度的种姓制度
  • 18、1921年春,苏维埃俄国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下列关于新经济政策说法正确的是(  )
    A、实行粮食税 B、实行余粮征集制 C、禁止自由贸易 D、统一分配生活资料
  • 19、巴黎公社运动失败后,公社战士鲍狄埃写下《国际歌》,如图是部分歌词。150多年来,《国际歌》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传唱。这表明(  )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A、无产阶级联合斗争的愿望迫切 B、巴黎公社群众基础广泛 C、艺术创作的素材源于现实生活 D、工人运动急需理论指导
  • 20、1921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兴冲冲地参观了福特工厂,并与福特在总装流水线旁微笑合影。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但在15年后,他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在电影《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卓别林对福特态度转变的原因是(  )
    A、福特公司的创立推动了民众就业与社会发展 B、福特流水线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C、福特流水线使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 D、福特流水线导致汽车价格大幅上涨
上一页 343 344 345 346 34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