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综合复习与检测【期末·单元】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检测卷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闯关试题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基础达标卷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综合复习与检测【期末·单元】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检测素养评价02
- 统编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学期 第二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单元测试卷
-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单元练习题
-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单元闯关试题
-
1、近代以来,新思想层出不穷,推动了一次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但……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所揭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响亮口号,唤醒了欧洲各国人民……20、30年代欧洲各国的革命此起彼伏,远在大西洋彼岸的拉丁美洲的人民也揭竿而起,掀起了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个革命浪潮最后发展壮大为1848—1849年的席卷欧洲大陆的革命。
——均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辛亥革命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少数英才”们宣扬的思想是什么?你如何理解“他们力图使古典文化艺术再生”这句话?(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法国大革命中“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源于哪一思想解放运动。根据材料,除法国大革命外,这次运动还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3)、根据材料三,孙中山在革命思想上有何贡献?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指的是什么?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思想的发展与实践的认识。 -
2、二十世纪是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十世纪俄国革命首先发生,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结出硕果,之后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头。
——摘编自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
材料二 1928年起,毛泽东先后写下许多著作,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书本上并没有讲到中国湖南、湖北,它讲的只是基本原理”“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确定了八路军的基本任务为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并在有利条件下进行运动战,使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革命”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次革命走出的什么道路让“马克思主义结出硕果”?(2)、根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有何新认识。结合所学知识,他运用这些新认识,在1928年前后有何重要革命实践?(3)、材料三两幅图反映了中国30年代后期的革命运动的特点是什么?材料三中共中央会议确定的八路军基本任务对当时的局势有何重要作用? -
3、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0多年前的中国)大国争霸的背后就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而黄河流域丰厚的土地资源为这一次农业扩张提供了天然的舞台;传统农业技术……的推广,强化了农业的开发利用。
——引自贺耀敏著《中国古代农业文明》
材料二 明清时期,跨地区贸易的商品品种大量增加,尤其是大众消费品,增加幅度最大。到鸦片战争前夕,以粮食、棉花、茶等七大商品为代表,长途贸易量平均大约占到了国内贸易量的20%……自16世纪后期始,在地缘纽带基础之上的商人团体也形成了。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
材料三 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摘自迪恩和科尔《英国经济的增长》
(1)、材料一反映的现象出现在什么时期?这一时期,传统农业技术方面的什么新发展为“大国争霸”提供了“经济实力”?根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商业有何发展。(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从图1到图2,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此时,中、英两国经济虽然各有优势,但差异更大。请指出两国经济上最主要的差异是什么?综合上述对经济发展的探究,你有何启示? -
4、据中国汽车协会的统计,截至2001年,汽车行业新签约中外合资企业17家,总投资额7.25亿美元;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比越来越高,2023年1—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45.7万辆,同比增长1.6倍。我国汽车出口的发展( )A、得益于经济全球化潮流 B、说明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 C、表明经济全球化一帆风顺 D、遏制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
5、《欧洲史》中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欧洲强国在战争中失去了世界霸权。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材料说明一战后( )A、欧洲成为世界的中心 B、欧洲衰落、美苏崛起 C、两极格局形成 D、多极化趋势出现
-
6、日本遭遇巨大的生存危机时,天皇开启了富国图强的大幕。从此,日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下列史实出现于材料反映的时代的是( )A、实施“殖产兴业” B、将私地私民改为公地公民 C、幕府统治开始 D、允许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
7、中世纪的社会评论家经常认为当时欧洲社会包括三个等级或阶级:祈祷者、作战者和劳作者。其中“劳作者”最可能是( )A、伊斯兰教信奉者 B、国王与领主 C、基督教神职人员 D、庄园里的佃户
-
8、帕特农神庙内部有一幅巨型壁画,描述了雅典人庆祝节日的盛况,其含义是“所有雅典人的节日”。修建神庙的决定出自城邦所有公民的直接投票。另外,工程的预算和开支都被刻在石头上,供城邦的公民监督。该材料主要反映的是( )A、帕特农神庙的重要作用 B、雅典人的节日盛况 C、古希腊出现民主政治 D、城邦居民都有公民权
-
9、一个更为显著的变化是在外交领域,在不断加深与亚、非、拉国家友谊的同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下列史实符合材料的是( )A、万隆会议成功召开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D、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10、铁人精神,是指“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等。与这一精神出现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是( )A、人工结晶牛胰岛素的发明 B、西部大开发 C、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D、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
11、如下图反映了我国在不同阶段经济成分情况。导致1956年和2006年经济成分变化的事件分别是( )A、土地改革与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与经济体制改革 C、土地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 D、一五计划与经济体制改革
-
12、1906年的《盛京时报》上有这样一段话:“国家之盛由于兵强,强兵之道由于国民尚武,而尚武之风,实始于学堂(京师大学堂)运动会。”材料反映的是( )A、改革增强中国军事实力 B、尚武风气的流行 C、新式教育促进社会进步 D、西方思想的魅力
-
13、那场战争被普遍看成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拐点,清朝海军强大的幻象、洋务运动带给国家的希望,或者说整个所谓的“自强”运动,到战争这里画上了句号。材料反映的战争之后中国(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B、民族危机深重、民族意识觉醒 C、开始了洋务运动 D、资产阶级革命派逐渐形成
-
14、下列表格所列史实反映的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时间
交往史实
明朝
郑和下西洋;荷兰侵占台湾
清朝
雅克萨之战;闭关锁国政策
A、君主专制强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思想控制加强 D、开放到闭关,社会出现危机 -
15、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有三种模式:一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二是边疆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相互并立;三是统一的中原王朝强大,边疆各族以中原为中心交往、交融。下列历史现象属于第二种的是( )A、魏晋时期游牧民族内迁 B、唐与吐蕃“合同为一家” C、辽、宋订立“澶渊之盟” D、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
16、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材料中的现象说明( )A、魏晋南北朝社会进步 B、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C、明清思想控制加强 D、选官标准影响阶层流动
-
17、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汉武帝“严诸侯王禁制,除吏(任命官吏)皆自天朝……世侯、世卿之遗法始荡然净尽”。以上材料反映的时代潮流是( )A、生产力发展 B、大一统趋势 C、封建化潮流 D、民族交融
-
18、我国古代诸子百家思想丰富多彩。下列表格中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老子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墨子
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
A、关注民生 B、依法治国 C、无为而治 D、重视人才 -
19、河南省安阳市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对下列来自安阳市的文物图片,表述正确的是( )A、图1反映了商朝的冶铁业十分发达 B、图2证明夏朝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C、图3表明当时已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三幅图均可说明我国出现灿烂的文明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7-18世纪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启蒙运动
1775年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1789年
法国大革命爆发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实施
1864年
第一国际成立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1年
巴黎公社革命爆发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哪一事件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理论准备?(2)、三个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材料,归纳了三个观点。请你任选一个观点进行阐述或说明。(要求:至少运用材料中的三个史实,能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第一小组观点: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第二小组观点: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三小组观点:革命和改革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