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综合复习与检测【期末·单元】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检测卷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闯关试题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基础达标卷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综合复习与检测【期末·单元】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检测素养评价02
- 统编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学期 第二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单元测试卷
-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单元练习题
-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单元闯关试题
-
1、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框架。该图示体现的主题是秦始皇( )A、统一文字 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 D、统一车轨
-
2、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革命从1640年开始,到1688年革命才算完成,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国王和国会之间不断进行着拉锯战。在此期间,国王查理一世因推行君主专制度被处死;之后,英国还经历了一段绝无仅有的“共和国”时期,当然这共和只不过是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继之而来的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恢复君主制;最后,“光荣革命”成为英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点。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
(1)哪一历史事件揭开了上述英国“革命”的序幕?依据材料一简要概括“革命”过程中英国政治体制的转型历程。为什么说“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点?材料二 工业革命不是一次性发明,以后就一劳永逸了,恰恰相反,新技术发明的不断更新使技术变得越来越有竞争力,机器的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到最后连劳动力最便宜的地方也不得不转向开始用机器来代替劳动力,这就是后来手工业解体的开始,也是工业革命走向全球的开始。
——摘自《文汇报》
(2)举一例史实说明工业革命中“新技术发明”不断更新。当时许多生产部门“代替劳动力”的主要动力来源是什么?“手工业解体”后确立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是什么?(3)材料二中的“工业革命”是从哪个国家开始的?19世纪40年代,这个国家对中国发动了哪场侵略战争?通过上述材料和相关回答,你能得出哪些有益的认识? -
3、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夜,我党召开了这次重要会议。会议阐明了党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会议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摘编自光明网
(1)材料一中“这次重要会议”在哪儿召开的?会议确定的当时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思想诞生的标志是什么?材料二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摘自新华网
(2)材料二中的“历史转折点”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场“民族解放斗争”具有哪些突出特点?领导“这个伟大胜利”的坚强核心是什么?(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4、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而集小乡邑聚(合并)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於(把祭肉赐给)孝公,诸侯毕贺(祝贺)。
——《商君列传》
(1)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谁?根据材料简要归纳他变法的主要措施。“诸侯毕贺”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2)第一幅图反映了秦朝巩固统一的哪一项措施?该措施将哪种字体作为全国通用的文字?这一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3)第二幅图是秦朝创立的哪一政治制度的示意图?战国时期,哪一学派曾主张建立这种政治制度?综合上述,你能得到哪些正确的历史认识?
-
5、《联合国宪章》在序言中规定:“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创造适当环境,俾克维持正义,尊重由条约与国际法其他渊源而起之义务,久而弗懈;促成大自由中之社会进步及较善之民生。”由此可见,该组织成立的目的之一是( )A、痛斥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B、创造一个公正和平的国际环境 C、遏制霸权主义破坏人权的行为 D、推动世界开始向一个整体发展
-
6、下图中的人物正在出席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利益分配问题的一次关键性的首脑会议。这次会议( )A、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B、调整了战胜国的欧洲统治秩序 C、重申了《开罗宣言》必须实施 D、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
-
7、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主要有四次。第一次因发生农民焚烧警察局事件,甘地决定停止;第二次因发生武装冲突,甘地等人被捕,最终双方妥协。这说明( )A、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有一定的软弱性 B、印度农民没有反抗殖民统治的意愿 C、英国殖民者与印度人民的矛盾缓和 D、英国殖民者承认印度真正获得独立
-
8、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曾这样评价美国第16任总统:他的历史,就是那个时代美国人民的真实史。他是这个大陆的真正代表,是全副身心献给社会活动的人,堪称合众国之父。这位总统( )A、使北美人民彻底摆脱了殖民统治 B、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杰出贡献 C、主张在西部的土地上扩展奴隶制 D、主持制定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
9、1775年4月19日清晨,英军开赴波士顿西北郊,双方的气氛紧张而微妙。随着一声枪响,双方开始激烈交火,8名北美民兵不幸遇难,英军也遭受了伤亡。这场冲突标志着北美殖民地与英军之间爆发第一次真正的武装冲突。这次武装冲突( )A、使英国巩固了在美洲大陆的殖民地 B、说明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实力强大 C、激发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抵抗热情 D、由北美人民组建的大陆军主导指挥
-
10、油画《蒙娜丽莎》是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以现实人物为主题,人物神态自若,嘴角含着一丝微笑,歌颂了女性的自然美及生命活力,极具时代价值。其“时代价值”在于( )A、证明了妇女地位的显著提高 B、代表了法国艺术的最高成就 C、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社会思潮 D、展示了法国教会的奢侈生活
-
11、亚历山大从埃及出发,经巴勒斯坦进入两河流域,随后在高加美拉大败大流士三世,逐渐将这个曾经辉煌无比的帝国纳入了自己的统治之下。这里的“帝国”是( )A、古代波斯帝国 B、古巴比伦王国 C、古代埃及 D、亚历山大帝国
-
12、美国记者鲍大可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鲍大可如此评论是因为( )A、美国记者污蔑中国对周边国家搞“颠覆”活动 B、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C、这次会议没有邀请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会议 D、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成功
-
13、下面两图所反映的史事( )A、推动了《反分裂国家法》实施 B、有利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C、历史性打破了两岸的隔绝状态 D、展示武力收复台湾的坚定决心
-
14、“大花袄、红手绢、黑外壳”的扭秧歌机器人在今年春晚舞台上掀起了一场视觉革命,并屡屡登上热搜,至今仍为大家津津乐道。这场视觉革命让全球看到了中国切实贯彻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A、共享理念 B、绿色理念 C、协调理念 D、创新理念
-
15、阅读下表(来源:依据2023 年印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2-44页内容制作),结合所学可知( )
时间
1980年
1984年
1985 年
1990 年
1992年
2001年
开放地域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闽南三角地区
上海浦东开发区
重庆、武汉昆明、成都等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开始于1980年 B、改革开放加速了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C、我国对外开放地域逐渐向纵深推进 D、对外开放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16、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都体现了( )A、军民情深、开天辟地的精神 B、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精神 C、勇担使命、无私奉献的精神 D、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精神
-
17、195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1.32亿吨,人均占有478斤;1952年,增长为1.63亿吨,人均占有570斤。这中变化反映了( )A、生产力解放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B、全国农村都已经顺利完成了土地改革 C、《中国土地法大纲》激发了农民热情 D、农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
18、1945年8月28 日,毛泽东一行从延安飞抵重庆,这一轰动国内外的大事,受到舆论的热烈赞誉。诗人柳亚子称颂毛泽东这一行动是“弥天大勇”。获得这一称颂是因为毛泽东( )A、开启了第三次国共合作征程 B、为和平以惊人胆魄深入险境 C、阻滞了美国侵略中国的步伐 D、避免了国共划江而治的局面
-
19、下图所示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北大教授陈平原称其为“一代名刊”。这本杂志( )A、因宣传共产党早期组织而命名 B、由陈独秀在历史名城北京创办 C、是新文化运动唯一的重要阵地 D、猛烈抨击封建旧道德和旧文化
-
20、以梁启超为首的进步党人,在革命党和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反袁斗争的推动下,联合国民党人与西南地方实力派共同发动战争,并在蔡锷的通电中宣誓“拥护共和国体,使帝制永不发生”。这场“战争”( )A、因国民党力量涣散而失败 B、迫使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 C、首先从武昌宣告独立开始 D、使南京政府实现全国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