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某实验探究小组同学对纯碱的工业生产展开学习,并对纯碱的化学性质和部分实验废液进行了拓展探究。

    任务一:了解纯碱的工业生产——“侯氏制碱法”。

    “侯氏制碱法”的主要流程如图所示,碳化塔中发生的反应是:NaCl+CO2+NH3+H2O=NaHCO3+NH4Cl0

    (1)写一种纯碱的用途:

    (2)“侯氏制碱法”中可循环的物质有H2O

    (3)煅烧炉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任务二:探究纯碱与酸、碱、盐的反应。

    [查阅资料]部分碱和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BaSO4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离子

    OH

    Cl

    SO42

    CO32

    Ba2+

    Ca2+

    (4)向盛有一定量纯碱溶液的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稀硫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钡溶液(如图),试管①中的实验现象是 , 试管②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任务三:对部分废液的拓展探究。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实验后试管②和试管③中的物质分别进行过滤,得到滤液甲和滤液乙。

    [提出问题]滤液乙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5)猜想一:氯化钠;猜想二:;猜想三:氯化钠和氯化钡。

    [进行实验]

    (6)取少量滤液乙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若有生成,猜想三成立。[拓展延伸]

    (7)基于以上探究结论,同学们取一定量的滤液甲和滤液乙于小烧杯中混合,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该沉淀是(写化学式)。

  • 2、

    Ⅰ、燃烧条件的探究。

    (1)取大小相同和形状相似的干燥的小木块和小石块,分别用坩埚钳夹住,同时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如图所示。

    观察到的现象是(填字母)燃烧。

    A.小木块       B.小石块

    此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2)设计实验证明燃烧需要氧气。

    现提供以下实验用品:碳酸钠固体、稀盐酸、蜡烛2支、烧杯2个、火柴、药匙。

    实验中需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是(多选,填字母)。

    A.可燃物       B.温度       C.氧气

    你采用的隔绝氧气的方法是(写一种即可)。碳酸钠固体和稀盐酸可用于简易灭火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Ⅱ、跨学科实践活动:家用燃料的变迁和合理使用。

    (3)同学们查阅资料后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家用燃料变迁图”。

    如图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示意图。由此图可看出,目前占能源消费比重最大的是;其他能源有(列举一种即可)等。由图可知,其他能源的不断开发促进了能源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体现了其正在向方向转变。

  • 3、纳米机器人是由纳米尺度部件组装的机器人,它可以通过自主行走、筛选、识别、传输等基本动作进行一系列精确操作。目前新型纳米机器人的制造材料主要包括碳纳米管、纳米金属等。碳纳米管的直径一般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它的结构如图所示,具有尺寸小、机械强度高、导电性好等特性。

    (1)、碳纳米管属于(选填“单质”或“化合物”),请写出与碳纳米管的组成和类别均相同的两种物质的名称:
    (2)、碳纳米管能用于电子器件主要是因为其具有良好的性。
    (3)、人们通过控制磁铁的位置,可以控制含铁的纳米机器人的移动方向,这是利用了铁的什么性质?
    (4)、人们给含催化剂铂的纳米机器人“投喂”过氧化氢溶液时,喷出的“泡泡”可以推动其前进,这期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5)、有的纳米机器人还可以根据酸碱度不同调整自身属性,我们通常使用(写出一种即可)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 4、我国使用木炭的历史非常悠久,古籍中曾记载:“炭,烧木留性,寒月供然(同“燃”)火取暖者,不烟不焰,可贵也。”在古代,“木炭”作为燃料不但用于日常生活,还用于金属的冶炼。

    (1)、“寒月供然火取暖者”说明“木炭”具有性。
    (2)、铜的冶炼方法之一是高温焙烧含铜的矿物,如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的孔雀石等。碱式碳酸铜又名铜锈、铜绿,化学式为Cu2OH2CO3 , 根据其组成可知铜生锈与空气中的氧气、等有关。铜绿加热至220℃时发生反应:Cu2OH2CO3Δ__2X+H2O+CO2 , 则X的化学式为。在炼铜过程中炭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3)、西汉刘安《淮南万毕术》中记载的“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湿法炼铜的原理,“曾青”是硫酸铜溶液,与铁发生(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
  • 5、某学习探究小组设计如下实验探究实验室制取CO2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实验编号

    石灰石的状态

    稀盐酸的浓度

    温度/℃

    块状

    10%

    20

    块状

    20%

    20

    粉末

    10%

    20

    块状

    20%

    40

    A、①④探究稀盐酸的浓度的影响 B、②③探究稀盐酸的浓度的影响 C、①③探究石灰石状态的影响 D、③④探究温度的影响
  • 6、KNO3溶液可用作植物无土栽培营养液,KN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20℃时,按下表数据配制溶液。请完成下列小题。

    序号

    KNO3的质量/g

    10

    20

    30

    40

    水的质量/g

    100

    100

    100

    100

    (1)、所得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A、 B、 C、 D、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②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120×100% B、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将60℃时的KNO3溶液降温至40℃,一定有晶体析出 D、60℃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1:10
  • 7、在劳动中感悟化学原理。下列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清理家中鱼缸并通入氧气

    空气中的氧气不溶于水

    B

    用厨余蔬菜、果皮垃圾自制肥料

    物质发生缓慢氧化

    C

    将湿衣服放在阳光下晾晒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D

    炒菜时使用加碘盐

    预防甲状腺肿大

    A、A B、B C、C D、D
  • 8、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化学“消消乐”游戏,点击其中某一格时,该格能与发生反应的相邻物质一起消失(反应条件为常温、加热或点燃)。点击“O2”后剩余物质有
    H2OCO2SO2
    MgO2CO
    NaClPCa(OH)2
    A、CO B、CO2 C、Mg D、P
  • 9、载人航天器中处理CO2有多种方法,其中一种方法是将CO2H2反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不相等 B、乙、丁都属于有机物 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D、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1
  • 10、“东方艺术明珠”敦煌莫高窟壁画所用的颜料以天然颜料为主、下表是常用的两种颜料的信息,请完成8~9小题。

    颜料(颜色)

    石黄(黄色)

    靛蓝(蓝色)

    主要成分

    As2S3

    C16H10N2O2

    (1)、石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As2S3。如图是砷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核外电子数为33 B、中子数为33 C、砷原子质量为74.92 D、砷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2)、靛蓝的主要成分是C16H10N2O2 , 关于C16H10N2O2表示的意义叙述错误的是
    A、表示一种物质 B、该物质由分子构成 C、该物质含有氮分子 D、该物质含四种元素
  • 11、下列有关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收集、检验操作错误的是
    A、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B、制取二氧化碳 C、收集氧气和二氧化碳 D、检验氧气
  • 12、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用来预测常见金属的某些化学性质。请你判断下列物质间能发生反应的是
    A、铜和稀硫酸 B、铝和硫酸镁溶液 C、锌和稀盐酸 D、银和硝酸铜溶液
  • 13、下列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A、合理使用化肥 B、回收废旧金属 C、大力植树造林 D、野外焚烧垃圾
  • 14、化学用语是高度浓缩的符号体系,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表示正确的是
    A、锰元素:MN B、2个氮分子:2N C、2个镁离子:2Mg2+ D、3个氧原子:O3
  • 15、“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不需要标记的图标是
    A、护目镜 B、热烫 C、明火 D、用电
  • 16、研发了多种用于石油化工生产的催化剂,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基础的科学家是
    A、张青莲 B、徐寿 C、闵恩泽 D、拉瓦锡
  • 17、如题图所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大面具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其制作材料属于

    A、合成材料 B、天然材料 C、金属材料 D、复合材料
  • 18、某校化学小组利用某品牌钙片(有效成分为碳酸钙,其他成分不参与反应)进行如下实验:取12.5克钙片,研碎后放入烧杯中,逐渐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实验数据如图所示,请回答:

    (1)、完全反应后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为g。
    (2)、计算该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 19、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实验室提供的实验用品有:氢氧化钙溶液、二氧化碳气体、紫色石蕊溶液、稀盐酸、无色酚酞溶液、蒸馏水、氧化铁及所需的各种仪器。

    【问题1引领】如何证明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发生了反应?

    【实验活动1】小组同学进行了如图实验:

    【观点表达】

    (1)实验活动1中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中酚酞溶液的作用是:通过酚酞溶液颜色由 , 证明氢氧化钙消失,从而证明了氢氧化钙溶液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问题2引领】如果没有先滴加酚酞溶液,如何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呢?

    【实验活动2】大家又进行了实验活动2(见图示)的实验:

    【观察思考】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取各自实验后的无色溶液M,做了以下实验并记录现象:

    甲同学:向溶液M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溶液显红色。

    乙同学:向溶液M中加入镁粉,发现没有气泡产生。

    丙同学:向溶液M中加入氧化铁固体,无明显现象。

    【归纳总结】

    从以下两个角度可以证明化学反应的发生:一是生成其他物质,二是反应物消失。

    (2)小组同学认为三位同学的方案都可以证明氢氧化钙和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其中(填“甲”、“乙”或“丙”)同学通过证明氢氧化钙消失,从而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思维引领】

    (3)小组同学认为丙同学的现象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原因是氧化铁会与盐酸反应,反应的现象是固体逐渐溶解,且溶液变成 , 而溶液M中加入氧化铁固体后,无明显现象,说明

    【整理提升】上述两个实验活动都是通过证明反应物消失来证明化学反应发生的。

    【数形结合】小组长根据向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溶液的pH变化与加入盐酸的体积的关系绘制了下图。

    (4)能表示图中C点溶液中粒子存在的微观模拟图示为(填“①”或“②”或“③”)。

  • 20、某兴趣小组展示了两个趣味实验。
    (1)、“火焰分割”。先将加热至红热的铁丝网a平伸到火焰上部,如图甲所示:再将常温的铁丝网b平伸到火焰下部,两张铁丝网中间的火焰熄灭,如图乙所示。

    ①铁块能拉成铁丝是利用了铁的性。

    ②“两张铁丝网中间的火焰熄灭”的主要原因:铁丝网b吸收热量,(选填字母)。

    A.使酒精的着火点降低                      B.使温度降低到酒精的着火点以下

    (2)、写出酒精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上一页 83 84 85 86 8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