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从空间站在轨实验到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彰显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强大实力。航天科技的进步,化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火箭外壳主要材料为铝合金和钛合金。如图1为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部分运载火箭装载的燃料和助燃剂分别是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二者接触即可发生反应,释放出强大的能量,将载人飞船送入预定轨道。

    (1)、下列关于钛元素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的数值为8 B、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g C、钛原子与氦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D、钛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钛离子
    (2)、下列关于偏二甲肼(C2H8N2)说法正确的是(   )
    A、偏二甲肼由三种元素组成 B、偏二甲肼中含有氮分子 C、偏二甲肼分子由12个原子构成 D、偏二甲肼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 2、下列基于实验证据进行的推理,正确的是(   )
    A、铝制品抗腐蚀性强,说明铝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B、干冰升华前后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物理变化中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 C、实验室用滤纸过滤一杯泥河水后,发现滤液仍呈现浑浊状,说明滤纸一定破损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观察到反应后质量变重,说明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 3、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CO2与CO的组成元素相同——两者化学性质相似 B、氧气能够压缩贮存于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的体积变小 C、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化学变化中原子发生改变 D、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 4、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请帮助小深同学分析,下列化学用语错误的是(   )
    A、碳酸钠的化学式:Na2CO3 B、铁离子:Fe2+ C、正二价的钡元素:Ba+2 D、氩气:Ar
  • 5、深圳博物馆馆藏丰富。下列藏品主要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

    A.元代牡丹纹陶瓷瓶

    B.东汉玉石器玉辟邪

    C.西汉青铜雁鱼釭灯

    D.吴越国纸批牍合卷

    A、A B、B C、C D、D
  • 6、 深圳市以提升民生福祉为目标,全面推进自来水厂深度净化工程,计划2025年实现全市直饮水系统全覆盖,让清泉流淌进千家万户。在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消毒是重要环节之一,常用的消毒剂有氯气(Cl2)、二氧化氯(ClO2)等。
    (1)、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吸入后会对人体上呼吸道黏膜造成损伤。盛装液氯的容器上所贴的危险化学品标志是____(填字母)。
    A、 B、 C、 D、
    (2)、二氧化氯是高效,低毒的消毒剂,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价。
    (3)、自来水厂以亚氯酸钠(NaClO2)和盐酸为原料制得ClO2 , 化学方程式如下:5NaClO2+4HCl=4ClO2+5NaCl+2H2O。将一定质量的亚氯酸钠固体加到100kg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7kgClO2(气体全部逸出,忽略盐酸挥发),则所加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4)、除了自来水消毒,ClO2在果蔬保鲜方面也有应用。已吸收ClO2气体的稳定剂1和稳定剂2,加酸后释放ClO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从果蔬运输保存的角度考虑,得出的结论是

  • 7、 春晚机器人秧歌表演,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体现,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机器人技术,尤其是电池技术发展的深入思考。磷酸铁锂电池作为一种高性能动力电池,具有循环寿命长、稳定性好、使用成本低等特点,能保证机器人稳定运行。

    碳酸锂(Li2CO3)是制备锂电池的重要原料,工业上可通过湿法回收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来制备,其主要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1)、“破碎”:①“酸浸”前,材料需进行“破碎”,目的是

    ②为回收铜、铝、碳渣等材料,“破碎”时宜在氮气氛围中进行,原因是

    (2)、“酸浸”:①“酸浸”采用“过氧化氢+硫酸”浸出体系,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使锂离子脱出,选择性回收锂。综合图2,为了抑制铁的溶解,更好实现锂的选择性浸出,该过程选择最适宜的pH范围是(填字母)。

    A.2.5~3.0    B.3.0~4.0    C.5.0~6.0

    ②过氧化氢还可以用于实验室制氧气,其原理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沉淀”:①“沉淀”后操作Ⅰ、Ⅱ的名称为

    ②通过“蒸发浓缩”得到硫酸锂溶液,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发生反应后得到碳酸锂和含硫酸钠的废液,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火法回收是将电池拆解煅烧后提取金属,与火法对比,湿法回收的优点是(写一点)。
  • 8、2024年12月4日,春节正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5年春节成为首个非遗年。燃放烟花爆竹是庆祝春节的传统方式之一,在燃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体。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针对烟花展开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某品牌爆竹燃放产生哪些气体?

    【资料卡片】①传统烟花爆竹的主要成分是黑火药,含有硫磺(S)、木炭(C)、硝酸钾(KNO3);②燃放烟花爆竹往往会闻到刺激性气味;③S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与紫红色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品红溶液发生反应使其褪色。

    【作出猜想】

    (1)、猜想Ⅰ:气体成分是CO2

    猜想Ⅱ:气体成分是SO2

    猜想Ⅲ:气体成分是

    (2)、经过讨论,同学们直接得出猜想Ⅰ不成立,原因是

    (3)、【设计实验】为了验证余下猜想,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假设实验中每步反应均完全进行)。

    装置B中品红溶液的作用是

    (4)、【实验验证】

    实验报告如下表: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Ⅲ成立

    (5)、【反思评价】

    ①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小明提出可以将A、C装置调换顺序,你认为是否可行?请说明原因。

    (6)、【思维拓展】

    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气体对环境带来的危害是

  • 9、 阅读科普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古代科技璀璨夺目,金属的冶炼与应用在当时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根据明代《天工开物》描述的冶铁方法,可以大致描绘出当时的生产流程如图所示这一工艺过程得到的熟铁应该为中碳钢或低碳钢。这种把炼铁炉和炒铁炉串联使用的生铁、熟铁连续生产工艺,是现代冶金工艺的前身。

    在冶炼熟铁时,用柳木棍快速搅拌,增大铁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中的碳被空气中O2转化成CO2而除去。这种在液态或半液态状况下通过搅拌使生铁逐步氧化脱碳的工艺,不但节约燃料而且可以连续地较大规模生产,是冶金技术史上的创举。

    (1)、过程主要有下面几个阶段,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____(填字母)。
    A、选矿-根据颜色和密度来挑选 B、熔炼-加入木炭并鼓入空气加热直至液态 C、铸造-将铁水倒入准备好的模具中 D、搅拌-用木棍疾搅铁水实使之与空气充分接触
    (2)、从充分燃烧的角度看,两人推动风箱,目的是 , 风向宜与矿物(填“逆流而行”或“顺流而行”)。
    (3)、不断翻炒液态生铁,主要目的是减少铁水中的 , 从而得到熟铁,熟铁属于(填“纯金属”或“合金”)。
    (4)、铁制品易于空气中的发生反应而锈蚀,为保护金属资源,请你写出一条防锈的方法
  • 10、 耐压密闭容器中有一定质量的碳粉和氧气,用电加热板引燃使之充分反应,碳粉完全消失(如图1),利用压强传感器测定容器内的气压变化(如图2)。已知:一定温度和体积下,气体的压强与分子数成正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段压强增大说明容器中碳粉已开始燃烧 B、BC段至少发生2个化学反应 C、CD段压强下降的原因是燃烧结束,温度下降,气体分子体积变小 D、D点气体成分是CO2CO , 其质量比为11:7
  • 11、 我国化学家侯德榜为纯碱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将NH3CO2通入饱和NaCl溶液,发生反应:NaCl+CO2+H2O+NH3=NaHCO3+NH4Cl , 过滤得到NaHCO3晶体,加热分解即制得纯碱。如图为NH4ClNaClNaHCO3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60℃时,等质量的三种固体恰好完全溶解,需要水的质量最大的是NaHCO3 B、t℃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为NH4Cl=NaCl>NaHCO3 C、NaHCO3晶体首先从溶液中析出的原因是相同条件下NaHCO3的溶解度最小 D、除去NaHCO3中的少量NaCl , 可用NaCl的饱和溶液对固体进行洗涤
  • 12、 下列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逐渐加水稀释肥皂水

    B.足量的红磷在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C.电解水探究水的组成

    D.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A、A B、B C、C D、D
  • 13、 物质的分离、鉴别、除杂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COCO2

    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B

    鉴别氢氧化钠固体和生石灰

    加水,测量温度变化

    C

    除去食盐中的少量泥沙

    加足量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D

    除去天然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用活性炭吸附

    A、A B、B C、C D、D
  • 14、 进食蔬菜有助于摄入多种营养素,如玉米、胡萝卜中的叶黄素(化学式为C40H56O2),有助于维护视力持久度,减少视觉伤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叶黄素属于氧化物 B、叶黄素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叶黄素中碳、氧两种原子个数比为20:1 D、叶黄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 15、 科学家研制出“TM-LiH”双催化剂体系,能显著提高在温和条件下氮气和氢气合成氨的效率,原理示意如下图,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保持氨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氮原子和氢原子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 C、“TM-LiH”双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D、反应前后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改变
  • 16、 氩氦刀是一种低温冷冻微创治疗肿瘤的设备。根据图示信息判断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氩原子的质量为39.95g B、在化学变化中,氦原子易失去电子 C、氦气的化学式是He2 D、氦、氩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族,化学性质相似
  • 17、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B、 C、 D、
  • 18、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2个氢原子:H2 B、构成氯化钠的微粒:Na+Cl C、铁离子:Fe2+ D、高锰酸钾:K2MnO4
  • 19、 生活常识彰显化学素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湿衣服晒干——分子不断运动 B、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C、CO2会导致温室效应——CO2是空气污染物 D、煤气泄漏——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 20、研究小组开展“空气质量检测”实践活动。

    活动一  查阅“空气质量”报告

    手机显示某时刻的“空气质量”如图1。

    (1)、报告中部分化学符号不规范,其中“NO2”应书写为 , 该物质的名称是
    (2)、写出生活中生成CO的化学方程式:(写一个)。
    (3)、活动二  设计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

    为准确测定空气中水(湿度)、二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指标,甲同学设计了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流程如图2。

    “极细滤网”用于测定的质量。

    (4)、测定二氧化碳的含量时,用含有氧化钙的混合物作吸收剂。乙同学提出图2流程中可将二氧化碳的测定置于水的测定之前。你认为乙同学的设计,会导致二氧化碳的测定结果(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5)、活动三  使用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

    使用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测定某校园A、B、C、D四个位置(如图3)的空气质量。测得位置A的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指标较高。

    导致位置A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指标较高的原因可能是(写一条),降低该指标的措施是(写一条)。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