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物质的检验、鉴别、除杂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铜粉中混有的碳粉

    将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B

    鉴别硝酸铵和氯化钠固体

    取等量样品,加等温、等量水溶解,比较温度变化

    C

    验证乙醇中含有碳元素

    取样,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

    D

    除去稀盐酸中少量的稀硫酸

    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 2、 在修复三星堆青铜器时,可用稀盐酸除去青铜器表面锈蚀物[Cu2(OH)2CO3]。从物质的性质、元素守恒及要达到的目的分析,稀盐酸与锈蚀物反应的产物可能是(   )
    A、Cu、H2OCO2 B、CuO、H2OCO2Cl2 C、CuCl2H2OCO2 D、CuSO4H2OCO2
  • 3、 我国科研人员研究出二氧化碳转化为工业原料甲酸的新方法,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成丙、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B、该反应实现了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 C、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共有3种氧化物 D、该反应为实现碳中和提供了新路径
  • 4、 为验证NaOH溶液和稀盐酸能够发生反应,兴趣小组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烧杯内溶液的pH随滴入溶液X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溶液X是稀盐酸 B、b点时NaOH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C、c点时烧杯内的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D、a、b、c三点对应的烧杯内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mc>mb>ma
  • 5、 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氢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B、降温能使水结成冰——低温导致水分子静止不动 C、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能灭火——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D、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相似——它们的水溶液中都含有大量氢离子
  • 6、2025年全国两会聚焦环保、能源、健康、农业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化学在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下列各组对相关主题知识归纳完全正确的是(   )

    A.化学与环保

    B.化学与能源

    ①使用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②煤炭中加入固硫剂,减少SO2污染

    ①化学电池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②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C.化学与健康

    D.化学与农业

    ①人体内缺乏铁元素会导致贫血症

    ②实行体重健康管理,不吃含油脂食品

    ①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提高农作物产量

    ②钾肥能增强农作物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

    A、A B、B C、C D、D
  • 7、 荞麦粉中含有淀粉、食物纤维、维生素E(C29H50O2)等物质,以及铁、锰、碘等元素。碘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成人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荞麦粉中不含糖类 B、维生素E中含有氧分子 C、维生素E的组成元素与糖类相同 D、荞麦粉食品可作为补碘的药物
  • 8、 国产芯片与AI大模型融合发展需要高性能半导体材料,如硅(Si)、锗(Ge)等。如图是元素周期表部分截图,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硅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8.09g B、一个硅原子核外有14个电子 C、硅、锗元素位于同一周期 D、半导体材料都是非金属
  • 9、 下列关于水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工业上可用多级闪急蒸馏法淡化海水 B、喷灌与滴灌式浇水可以有效节约水资源 C、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混合物 D、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需要0.9g氯化钠
  • 10、 自然界中存在着“水循环”“碳循环”“氧循环”三大循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三大循环过程中元素守恒,元素化合价不变 B、水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C、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 D、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其三态变化实现的,而碳循环、氧循环过程中均有化学变化发生
  • 11、 实验小组制备氢氧化镁需要经历以下操作。下列相关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配制稀硫酸 B、测定溶液pH C、过滤 D、烘干
  • 12、2025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美丽中国我先行”。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投放 B、深埋废旧电池防止污染 C、设计家庭低碳行动方案 D、回收化学实验后的废液集中处理
  • 13、 《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其中记载的下列工艺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纺纱织布 B、沙里淘金 C、海水晒盐 D、五谷酿酒
  • 14、 氢气的发现、制取、储存和利用意义重大。

    发现氢气:16世纪科学家就发现稀H2SO4与Fe反应能生成“易燃空气”。1787年拉瓦锡将H2O(g)[表示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铁制枪管,得同样“易燃空气”。他将“易燃空气”命名为“生成水的元素”,即氢。

    (1)、拉瓦锡实验中,枪管内壁有黑色固体(Fe3O4)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制取氢气:一种以NiFe2O4为催化剂制氢的反应原理如图1所示。

    (2)、反应Ⅰ中NiFe2O4(填“参加”或“未参加”)化学反应。
    (3)、将16gCH4和足量的H2O(g)通过该方法制氢,理论上可获得g H2.

    储存氢气:镁基材料固态储氢具有储量大、安全等优点。储氢时,Mg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MgH2固体。1m3镁基材料储存的H2在常温常压下体积可达1345m3.

    (4)、MgH2由两种离子按个数比1:2构成。构成MgH2的是Mg2+(填离子符号)。
    (5)、镁基材料储氢量大的原因是

    利用氢气:氢氧燃料电池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6)、质子交换膜中只允许一种微观粒子通过,该微观粒子为____(填字母)。
    A、e- B、H+ C、O2-
    (7)、燃料电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5、 “鱼浮灵”是水产养殖中常见增氧剂,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2Na2CO3·3H2O2),遇水分解为Na2CO3和H2O2 , 能快速增加水体中溶解氧。学习小组对增氧原理进行探究。

    已知∶溶解氧是指水溶液中溶解O2的浓度,单位mg·L-1 , 可用溶解氧传感器测定。

    【猜想】

    (1)、“鱼浮灵”溶于水后,能快速增加水体中溶解氧的物质是什么?

    猜想一∶Na2CO3溶液。猜想二∶。猜想三∶Na2CO3溶液和H2O2溶液协同作用。

    (2)、【实验】

    实验Ⅰ∶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过碳酸钠溶液,测量其pH。向过碳酸钠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 , 有无色气体生成,该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反应后将混合物过滤,向滤液中加足量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

    下列仪器在配制溶液过程中无需使用的是____(填字母)。

    A、 B、 C、 D、
    (3)、室温下,测得过碳酸钠溶液的pH=10.5,说明其溶液呈性。
    (4)、由实验Ⅰ可知,过碳酸钠溶液中能使水体增氧(产生O2)的物质为
    (5)、实验Ⅱ∶室温下,在相同时间内用溶解氧传感器测量80mL的下列试剂,测得下表数据。

    实验序号

    测量试剂

    4%Na2CO3溶液

    4%H2O2溶液

    4%H2O2溶液+2gNa2CO3

    溶解氧/mg·L-1

    4.6

    4.4

    6.5

    9.1

    【结论】

    由实验Ⅰ、Ⅱ得出的结论是∶猜想(填“一”或“二”或“三”)正确。

    (6)、【反思】

    已知∶①在一定pH范围内,pH越大水体中的H2O2越易分解,溶解氧越大。

    ②Na2CO3溶液呈碱性,主要原因是溶液中部分CO32与水反应生成HCO3和OH-。质量分数相同的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NaOH溶液pH大。

    为验证溶液pH对H2O2分解的影响,还需补充完整以下实验方案∶室温下,各取80mL4%的H2O2溶液于两只烧杯中,向烧杯中分别加入 , 在相同时间内用溶解氧传感器测定烧杯中溶液的溶解氧。(实验中必须使用的试剂:NaCl、NaOH)

    (7)、从微观粒子变化角度分析过碳酸钠溶于水后能快速增加水体中溶解氧的原因∶
  • 16、 自然界中的碳氧循环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吸收CO2放出O2 , 反应∶6CO2+6X绿__C6H12O6+6O2

    (1)、C6H12O6属于____(填字母)。
    A、有机物 B、无机物 C、氧化物
    (2)、化合物X的化学式为
    (3)、化石能源的燃烧、人和动物的呼吸作用消耗O2 , 产生CO2

    下列关于化石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化石能源只能通过燃烧加以利用 B、石油炼制可得到煤气、汽油和石蜡等多种产品 C、与燃煤相比,使用天然气可以减少SO2、氮氧化物等排放
    (4)、某化学小组同学为比较人体吸入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中CO2、O2含量高低,实验如下:

    取4个相同的集气瓶,分别编号A、B、C、D,其中A、B用玻璃片盖好;C和D通过排水集气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备用。完成下表:

    实验内容

    现象

    结论

    向A、C中分别滴加等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A中无明显现象,C中

    呼出气体中的CO2含量大于空气中CO2含量。

    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伸入B、D中,观察现象。

    B中无明显现象,D中燃着的木条熄灭。

    呼出气体中O2含量

    实现碳中和意义重大。燃煤烟气中CO2的捕集可通过如下所示的物质转化实现。

    (5)、“吸收”中所得的KHCO3溶液与石灰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过滤”得到的K2CO3溶液能循环利用的原因是
    (7)、工业上常用高温煅烧CaCO3制取CO2并获取CaO。理论上获取1.1吨CO2时能生产CaO多少吨?(写出计算过程)
  • 17、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化学与文化传承密不可分。
    (1)、《庄子》中记载“木与木相摩则然(燃)”。从燃烧条件分析,“木与木相摩”的取火原理是使可燃物
    (2)、《吕氏春秋》中对青铜有“金(指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的记载。古代青铜器的硬度比纯铜(填“大”或“小”)。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

    ①蚕丝属于(填“天然”或“合成”)纤维。

    ②“蜡炬成灰”属于(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4)、《富春山居图》是元代水墨画。此画能保存至今而不变色的原因是
    (5)、《天工开物》记载了我国古代利用天然气熬制井盐(主要成分为NaC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天然气燃烧吸收能量 B、天然气属于纯净物 C、熬制井盐经过蒸发结晶过程
  • 18、 通过数字化实验探究NaOH的性质。

    实验1∶在盛有NaOH固体的密闭容器中,水蒸气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1所示。

    实验2∶取长期放置后的NaOH固体于烧杯中,加水溶解冷却至室温,加入BaCl2固体,溶液pH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

    实验3∶向一定体积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混合溶液的pH随加入稀盐酸体积的变化如图-3所示。

    已知∶BaCl2易溶于水,且溶液呈中性。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证明NaOH固体能吸收CO2和H2O而变质 B、图-2中ab段pH下降证明NaOH能与BaCl2发生复分解反应 C、图-3中向c点所得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 D、图-3中d点所得溶液中Na+的个数小于Cl-的个数
  • 19、 工业上生产CaCl2·2H2O的主要流程示意图如题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Ca(OH)2 B、粉碎可以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 C、反应器中加入的稀盐酸可用稀硫酸代替 D、流程中用于分离提纯的设备有搅拌器和过滤器
  • 20、80℃时将饱和Li2SO4溶液和饱和Na2CO3溶液混合反应,制备Li2CO3晶体。Na2CO3、Li2SO4、Li2CO3溶解度曲线如题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2CO3的溶解度一定比Li2SO4的大 B、20℃时将Li2SO4饱和溶液升温到40℃时变为不饱和溶液 C、40℃时,60gNa2CO3固体加入100g水中得到160g溶液 D、该制备反应利用了Li2CO3溶解度相对较小的性质
上一页 38 39 40 41 4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