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罗同学做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装置如题图所示,实验中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管中有红色固体生成,但始终会剩余部分黑色固体,他对黑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1)、网罩的作用是________。
    (2)、反应结束撤出导管后,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的原因(文字描述)。

    【提出问题】剩余黑色固体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猜想二:氧化铜;猜想三:木炭和氧化铜

    【查阅资料】木炭不与稀硫酸反应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化学方程式

    取反应后剩余黑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

    猜想二成立

    【拓展延伸】此实验中体现出的碳的化学性质可以用于(填一种用途)。

    (3)、为了使所有氧化铜能充分反应完,木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最合适的是______(填序号)。
    A、3:48 B、3:36 C、3:80
  • 2、

    任务一:CO2的制取及性质(图1)

    (1)实验室制取CO2不用稀硫酸的原因是________,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实验前,关闭旋塞,往漏斗中加水,观察到________,说明气密性良好。

    (3)实验时,应该将块状石灰石(或大理石)放在仪器________中(填“a”或“b”),该装置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将生成的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

    任务二:CO2是一种温室气体,过量排放导致全球变暖。

    (4)小欧同学用如图2的装置,模拟CO2产生的温室效应,在左侧瓶中盛放CO2 , 右侧瓶中盛放空气。实验时,观察到食用油的液面变化情况为________(填“左高右低”或“左低右高”),即可证明CO2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为了减少大气中的CO2 , 你的一种低碳行动是________。

    (5)COCO2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

  • 3、《天工开物》中记载了许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物质的认识和应用的事例。

    (1)、图1是记载冶炼金属锡的场景。“凡炼煎亦用洪炉,入砂数百斤,丛架木炭亦数百斤,鼓鞲(指鼓入空气)熔化”。

    ①鼓入足量空气能使木炭从而提高炉温。

    ②炼锡时,有关键的一步“点铅勾锡”,即加铅能使锡较易熔化流出,其原因是

    ③锡往往与其他金属制成合金使用,目的是(填“增大”或“减小”)硬度。

    ④糖果等食品常用银白色的被称为“锡纸”的材料进行包装,“锡纸”实际上是铝箔纸。将砂纸打磨过的“锡纸”放入(填字母序号)中,根据实验现象,结合金属活动性,可证明“锡纸”中的“锡”不是金属锡。

    A.稀盐酸       B.稀硫酸       C.硫酸铜溶液       D.硫酸亚铁溶液

    (2)、图2是记载井火煮盐的过程。

    ⑤“井火煮盐”燃烧的是天然气。天然气属于(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井火煮盐”采用的结晶方法是

    ⑥化石能源包括天然气、石油和

  • 4、对比法是化学重要的实验方法,小雯同学设计的下列对比实验中不合理的是

    A、探究氧气含量对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 B、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探究金属的锈蚀是否需要水 D、探究MnO2H2O2分解的催化作用
  • 5、如图是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 B、b点对应的溶液比a点对应的溶液所含溶质多32.3g C、40时,将20g硝酸钾加入50g水中,形成不饱和溶液 D、40时,饱和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63.9%
  • 6、下列鉴别或除杂方法正确的是
    A、用燃着的木条鉴别CO2N2 B、鉴别实验室的蔗糖和氯化钠可品尝味道 C、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混有的CO D、可用水鉴别硝酸铵和氢氧化钠固体
  • 7、为调整空间站内的气体成分,科学家利用物质转化反应消耗航天员呼出的CO2 , 该转化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题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个数改变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C、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参与反应的H2CO2的分子个数之比为3:1
  • 8、劳动创造幸福。下列劳动项目包含了化学知识,相关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相关解释

    A

    在厨灶上方安装天然气报警器

    天然气易燃且密度小于空气

    B

    在阳光下晾晒湿衣服

    温度升高,水分子分解

    C

    废旧电池分类投放

    废旧电池中的重金属会污染环境

    D

    用厨余垃圾沤制花肥

    物质发生缓慢氧化

    A、A B、B C、C D、D
  • 9、茶水中含有咖啡碱C8H10N4O2 , 夏天适量饮用可以达到生津止渴、提神消疲、利尿消肿的功效。下列关于咖啡碱说法正确的是
    A、由三种元素组成 B、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4:5 C、含有24个原子 D、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
  • 10、在泡茶过程中,闻到了浓浓的茶香味,下面对该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D、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 11、茶叶中富含硒,有一定防癌作用。这里的“硒”指的是
    A、硒元素 B、硒分子 C、硒原子 D、硒单质
  • 12、初中化学实验报告中有如下记录,其中不合理的是
    A、10mL量筒量取9.6mL B、pH试纸测得土壤浸出液的pH为6.9 C、用托盘天平称取5.0g氯化钠 D、用水银温度计测得蒸馏水温度为25.3
  • 1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火箭升空可使用氧气作燃料 B、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可用于食品防腐 C、稀有气体可用作霓虹灯 D、臭氧、二氧化氮、一氧化碳都是空气污染物
  • 14、人类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科学家的贡献。下列化学史符合事实的是
    A、拉瓦锡发现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B、徐寿测定铟、铱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 C、门捷列夫最早提出空气由氮气、氧气组成 D、闵恩泽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
  • 15、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何处理垃圾已成为事关人居环境和生态安全的重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合理的垃圾分类、有效的垃圾回收与利用必不可少。某校社会实践小组的同学们对垃圾及其处理的意义、成分的探究和宣传活动等方面开启了项目式学习之旅。

    任务一:了解垃圾及其处理的意义

    【实践调研】

    (1)健康与卫生方面:部分垃圾中存在有害物质,如破损的体温计里有重金属________(填化学用语),会通过水、土、空气进入人体,引起各种疾病。

    任务二:探究易拉罐的金属成分

    【查阅资料】

    ①铝制易拉罐中的主要成分是铝,可能还含有镁、铁,罐内壁涂上有机层,使饮料与铝合金隔离开来,以防人体摄入过量铝而影响健康。

    ②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镁和铁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作出猜想】该易拉罐的金属组成除铝外,还含有镁、铁。

    兴趣小组同学将垃圾分类回收的一种易拉罐,剪成条状并打磨后进行如下所示实验。

    【实验设计】小明取打磨后的铝制易拉罐样品按如下方案进行实验:

    (2)完成下列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I.取一定量的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

    固体表面有________产生;过滤后得到固体粉末。

    样品中含铝

    Ⅱ.取少量上述固体粉末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CuSO4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

    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样品中含铁,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实验结论】猜想成立。

    【反思评价】

    (3)其他同学分析后认为实验方案不严谨,理由是不能得出易拉罐中是否含有________。

    (4)为了进一步探究易拉罐的成分,小红取少量步骤( I )中得到的固体粉末,分别与下列药品反应,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稀硫酸B. ZnSO4溶液C. AgNO3溶液

    任务三:设计垃圾分类回收的宣传活动

    【成果分享】:同学们通过各种方式,学到了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分类管理知识。

    (5)在项目化学习的成果报告中,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建议为了强化垃圾分类处理意识,请你设计一条垃圾分类回收的宣传语________。

  • 16、

    我国提出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以“助力碳中和”为主题,设计并开展了如下项目式学习。

    【项目一:“碳”制取】如图1是实验室常见的制取气体的装置: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组合是________(填序号),若采用此装置制取氧气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项目二:“碳”封存】将CO2注入地壳油气层起到驱油作用,既提高油的采收率,又实现碳封存。

    (3)用图2装置模拟油气田封存CO2 , 连接E、F装置,将CO2从________端(填“a”或“b”)通入装有油的广口瓶中封存,同时油被压入烧杯中。

  • 17、以葡萄为原料酿造的葡萄酒中蕴藏了多种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葡萄酒酿制的部分流程如图所示。分析流程,回答问题:

    (1)、葡萄破碎的目的是________
    (2)、“压榨取汁”相当于实验室的________操作。
    (3)、“浸渍发酵”过程中葡萄酒中的苹果酸(C4H6O5)在乳酸菌的催化作用下转化为乳酸(C3H6O3),并释放出二氧化碳,请试着写出苹果酸转化为乳酸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 18、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稀有气体约占空气体积的0.94%,其中绝大部分为氩气(相对分子质量为39.95),约占空气体积的0.93%。英国物理学家瑞利(R.J.S.Rayleigh)与英国化学家拉姆塞(William Ramsay)因发现稀有气体而分别被授予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

    1892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用不同方法获得的氮气来测定氮气密度:

    方法A:通过空气获得氮气,除去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后,测得其密度为1.2572g/L

    方法B:通过亚硝酸铵分解NH4NO2=N2+2H2O的方法得到氮气,除去水蒸气后,测得其密度为1.2505g/L

    方法C:通过氨气(NH3)与物质X反应2NH3+3X__3Cu+N2+3H2O的方法获得氮气,除去水蒸气及残余的氨气后,测得其密度为1.2508g/L

    尽管测定时气压和温度几乎相同,但与方法B、C比较,方法A获得的结果总是有0.5%的误差。开始瑞利认为可能是由于实验操作不当引起了实验误差,但经过多次实验,方法A与另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的密度之间总有0.5%的微小差异。瑞利没有放过这一微小差异,他和拉姆塞合作经过两年精确的实验研究和推理分析,终于找到造成这一微小差异的答案。科学家们这种勇于探索、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实验室可用浓硫酸除去氮气中的水蒸气,是由于浓硫酸具有________性。
    (2)、物质X的化学式为________。
    (3)、对于方法A造成这0.5%的微小差异的原因,两位科学家最后找到的答案是________。
  • 19、下表是氯化钾和次氯酸钠两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30

    50

    氯化钾的溶解度/g

    27.6

    37.0

    42.6

    次氯酸钠的溶解度/g

    22.7

    50.0

    56.5

    (1)、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氯化钾的质量为________g。
    (2)、3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次氯酸钠。
    (3)、50℃时,将氯化钾和次氯酸钠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至30℃,两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小关系是:氯化钾________次氯酸钠(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 20、在宏观、微观与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独有的特点。根据图示信息回答问题:

    (1)、甲图中两种微粒属于不同种元素,其原因是________不同。
    (2)、根据乙图提供的信息,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
    (3)、写出生成物的一种用途________。
上一页 258 259 260 261 26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