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美丽、浩瀚的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是解决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资源短缺等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为系统治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不提倡的做法是
    A、生活废水经净化后再排放 B、防治海洋垃圾污染 C、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来提高农作物产量 D、及时清理河道垃圾
    (2)、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含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作软水 D、河水经过沉降、过滤、杀菌后就变成纯水
    (3)、如图是海水部分综合利用的流程图。下列对该工艺的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创立的侯氏制碱法所制得的“碱”是氢氧化钠 B、稀食盐水可以通过蒸发浓缩可转化为饱和食盐水 C、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在医疗上可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症 D、电解氯化镁制取镁过程的能量转化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4)、通过晾晒海水制得的粗盐中往往含有不溶或难溶性杂质,某兴趣小组动手进行了粗盐的提纯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操作①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B、操作②中用玻璃棒搅拌,目的是增大粗盐的溶解度 C、操作③,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D、实验前称取了5.0g粗盐,提纯后称量得到3.6g精盐,精盐产率为72.0%
  • 2、

    中和反应是化学核心概念之一。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中和反应展开了探究。

    【实验目的】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步骤】

    步骤一:取一定量稀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

    步骤二: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向烧杯中逐滴加入,边滴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红色变浅直至消失。

    步骤三:向溶液中继续滴加稀盐酸至溶液呈酸性,用玻璃棒蘸取其中溶液,在酒精灯上加热至蒸干,有白色固体产生。

    【思考拓展】

    (1)为确认步骤三中的白色固体是氯化钠而不是氢氧化钠,进行如表实验:

    步骤

    现象

    结论

    将白色固体溶于水形成溶液,均分成两等份

     

     

    向其中一份滴加CuSO4溶液,振荡,静置

    色沉淀生成

    白色固体不是NaOH

    向另一份滴加AgNO3溶液,振荡,静置

    出现

    白色固体是Na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继续探究】

    兴趣小组认为上述实验对反应生成水缺少直观的验证。

    查阅资料:(1)变色硅胶为蓝色,吸水后呈红色。(2)无水醋酸变色硅胶与NaOH固体充分混合,无明显现象:变色硅胶与无水醋酸(CH3COOH)充分混合,无明显现象。

    (2)兴趣小组据此设计了如图实验,验证中和反应有水生成:将无水醋酸迅速倒入装有NaOH固体和变色硅胶的试管中,并用玻璃棒在试管中不断搅拌,观察到变色硅胶由蓝色逐新变为红色,则证明了。U形管内液面(填“左低右高”或“左高右低”),说明该反应放出热量。

  • 3、化学小组同学用下图实验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实验A、B、C中,反应发生并冷却后,天平不平衡的是(填字母),原因是
    (2)、实验C中铜粉是否足量对实验结果(填“有”或“无”)影响,铜粉加热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从宏观和微观进一步分析,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原子数目 B、分子数目 C、元素种类 D、物质种类 E、物质总质量
  • 4、氯化钠和碳酸钠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物质,经常把它们配成溶液来使用。图1是氯化钠与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氯化钠与碳酸钠的溶解度相等,都是________g。
    (2)、将t1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不考虑溶剂蒸发),此时NaCl的溶质质量分数Na2CO3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填“>”“=”或“<”)。
    (3)、t2时,取一支小试管,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钠和水充分振荡后试管底部有少量固体剩余,将小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如图2所示。然后取硝酸铵固体放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溶解,发现小试管底部的固体明显增加,请解释原因:________。
  • 5、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CO2地质封存是一种可以实现大规模温室气体减排的地质工程技术。地质封存是通过管道将CO2注入到枯竭油气田、深部成水层或不可采煤层的密闭地质构造中,形成长时间或者永久性对CO2 , 的封存。

    不可采煤层封存技术是将CO2注入煤层,CO2将吸附于煤层,而驱替出煤层气(主要成分为甲烧CH4)。其封存过程如图1所示,主要包含注入和采出两大系统。烟气注入到煤层后,由于煤对气体的吸附能力CO2>CH4>N2,CH4和N2逐渐CO2被驱替并脱附,再通过采出井抽出。研究人员为了寻找吸附能力最强的煤,对不同的煤在相同条件下吸附CO2的能力进行研究,结果如图2所示。

    然而,不可采煤层CO2封存也涉及多种安全风险。如CO2注入后,易引发地质体结构失稳,导致CO2泄露,使土壤、水酸化,破坏周围的生态环境,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不可采煤层在封存CO2的同时可实现煤层气高效采收 B、CO2对环境的危害是形成酸雨,使土壤、水酸化 C、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循环 D、空气中CO2的产生途径主要有化石燃料燃烧、动植物呼吸
    (2)、对比图2中的四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压力相同时,________。
    (3)、CO2的捕集可以采用化学吸收法。如,利用碱性吸收剂CaO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钙,再将所得产物在高温下煅烧重新获得CaO。高温煅烧生成的CaO疏松多孔,其结构与活性炭相似,在捕集过程中对CO2具有良好的________性。
  • 6、铁合金、铝合金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
    (1)、铝元素在地壳中含量(质量分数)位居第________(填数字)。
    (2)、不锈钢具有抗腐蚀性能好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可用于______(双选,填序号)
    A、制造玩具 B、制造医疗器械 C、焊接金属
    (3)、生铁硬度大于钢是因为生铁中含碳量更________。(填“高”或“低”)。
  • 7、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根据下列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表示原子的微观粒子有________种(填数字)。
    (2)、A为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与氯原子的化学性质最相似的是________(填序号)。
    (3)、由硫和钠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
  • 8、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空气”。
    (1)、分类:空气属于_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推断: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的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瓶壁和底部均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填化学式)。
    (3)、环保:下列保护空气的措施合理的有_______(填序号,双选)。
    A、植树种草,扩大绿化面积 B、禁止车辆出行 C、使用清洁能源
  • 9、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所对应叙述关系的是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 B、在恒温条件下,将饱和的NaCl溶液蒸发适量水 C、一定量的稀硫酸与锌粒反应 D、向稀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 10、实验室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原因会导致质量分数偏大的是
    A、用量筒取水时仰视读数 B、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洒出 C、氯化钠固体不纯 D、向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
  • 11、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铝制易拉罐应放入下列哪种图标的垃圾桶中
    A、 B、 C、 D、
  • 12、洋洋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物质的分类

    B.安全常识

    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

    混合物——不一定含有多种元素

    加油站、面粉厂——严禁烟火

    夜间煤气泄漏——关闭阀门,开灯检查

    C.性质与用途

    D.粒子中的数量关系

    石墨能导电——作铅笔芯

    金刚石硬度大——切割玻璃、大理石

    阳离子——质子数一定大于电子数

    原子——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

    A、A B、B C、C D、D
  • 13、如图是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的实验,下列操作或结论正确的是

    A、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说明反应已开始 B、实验结束应立即倒出粉末 C、木炭能把氧化铜还原为铜 D、固体减少的质量小于消耗碳的质量
  • 14、明矾石广泛用于造纸、制革、化工。其化学式为KAl3SO42OHxx的值是
    A、5 B、6 C、7 D、8
  • 15、据《神农本草经》记载,柳之根、皮、枝、叶均可入药,其有效成分是水杨酸C7H6O3。下列关于水杨酸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杨酸由水杨酸分子构成 B、水杨酸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C、一个水杨酸分子中含有16个原子 D、水杨酸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2∶1
  • 16、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 17、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NO2 B、N2 C、SO2 D、PM2.5
  • 18、下列我国古代的发明或技术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湿法炼金 B、活字印刷 C、地动仪 D、指南针
  • 19、我国有着储量丰富的低品铝土矿资源,科研人员通过采用焙烧—碱浸预脱硅工艺,获得高铝硅比铝精矿,实现“贫矿变富矿”,并有效地提高了氧化铝的溶出率。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流程中的“碱浸脱硅”是使用烧碱溶液浸泡“铝土矿焙砂”,以除去矿砂中的SiO2 , 其反应同CO2与烧碱反应相似。请写出“碱浸脱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现有一种铝土矿样品,氧化铝的含量为40%,其中有95%的氧化铝能转化成高纯度氧化铝,然后通过电解制得金属铝,理论上100t该铝土矿可制得金属铝________t(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工业制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Al2O3 __4Al+3O2)。
    (3)、某种铝土矿采用上述工艺可获得铝精矿。其预脱硅效果受焙烧温度等因素影响。其中焙烧温度对脱硅率的影响如图所示,根据曲线图判断,最佳焙烧温度是________。

  • 20、用废铁屑(含Fe和Fe2O3)制取FeCO3进而制备铁红(Fe2O3)的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

    (1)、用粉碎机将废铁屑研成粉末的目的是________,使反应更充分。
    (2)、“操作1”的名称为________。
    (3)、“溶解池”中得到的溶液的溶质是H2SO4、Fe2(SO4)3以及________。
    (4)、从“操作1”中获得的FeCO3固体需要进行洗涤,检验FeCO3固体已洗净的方法是:取最后一次的洗涤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先滴加过量稀盐酸,再滴加________(填化学式)溶液,无明显现象。
    (5)、“煅烧窑”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6)、研究团队模拟炼铁的过程,对一定质量的:Fe2O3进行加热,通过精密仪器测定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结果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用CO还原Fe2O3炼铁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阶段1:3Fe2O3+CO500~600__2Fe3O4+CO2

    阶段2:Fe3O4+CO600~700__3FeO+CO2

    阶段3:FeO+CO>700__Fe+CO2

    i.温度控制在300~500℃时,固体质量没有发生变化,原因是

    ii.图中H点对应的固体成分是

    iii.图中M点对应a的值为

上一页 256 257 258 259 26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