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们追寻科学家的足迹,对水的组成进行探究。

    【追溯历史】

    (1)1766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得“易燃空气”,他所说的“易燃空气”成分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1785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让水蒸气通过高温的铁制枪管,将水转化为氢气,同时生成四氧化三铁。用文字表达式表示这个过程:________。

    【宏观辨识】根据实验探究水的组成

    (3)水的合成:在密闭容器中将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燃,根据容器内生成的小水珠可知,水是由________组成的化合物。

    (4)水的分解:电解水一段时间后如图,观察到管a和管b均有________产生,经检验管b中的气体是________。

    【微观探析】揭秘水的组成

    (5)如图是电解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 甲中微粒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B. 乙中微粒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保持不变
    C. 丙中的物质属于混合物
    D. 丙中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6)结合实验现象推算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

    根据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其分子的个数比,得出电解水的产物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进而推算出结果。

    【模型构建】

    (7)以分子构成的物质为例,图中“▲”表示的是________。

  • 2、下列是课外小组对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1)、甲实验得出实验结论:蜡烛火焰的温度最高。
    (2)、丙实验中“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填序号)。
    A、形成假设 B、提出问题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3)、乙实验目的是验证蜡烛燃烧后的产物,该实验(填“能”或“不能”)验证蜡烛燃烧的所有生成物。
    (4)、改进实验:课外小组用丁装置改进了乙实验,请你填写实验报告:

    步骤与方法

    现象

    分析或解释

    将一个干燥的U型管的一端罩在蜡烛火焰的中上部10s后,将U型管快速倒过来,立即向其中注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并震荡(如图丁所示)

    a.U形管内壁的实验现象:;b.清石灰水

    该实验现象进一步表明,蜡烛中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

    (5)、反思:U型管代替小烧杯做实验的优点有(写一点)。
  • 3、下列实验中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A、装置甲:硫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B、装置乙: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量筒中的水: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O2体积 C、装置丙: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D、装置丁:排水法收集氧气,集气瓶中的水:水先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净,后便于观察O2何时收集满
  • 4、Pt-Al2O3-Ba催化净化汽车尾气反应过程的模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物是CO、NO2 B、该反应的生成物无污染 C、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D、Pt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 5、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点燃氢气之前需要验纯,所以点燃任何可燃性气体之前都需要验纯 C、原子是质子、中子、电子构成,因此所有原子中都含有质子、中子、电子 D、分解反应的反应物只有一种,所以反应物仅一种的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
  • 6、下列对原子结构模型演变过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汤姆孙发现了电子,推翻了道尔顿原子不可再分的认识 B、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修正了汤姆孙枣糕模型 C、卢瑟福核式模型是最完善的原子结构模型,不会被替代 D、玻尔的分层模型解决了原子结构的稳定性问题,描绘了完整的原子结构说
  • 7、教材中介绍了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实验气装置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使用汞的优点的是

    A、实验过程中没有污染 B、在汞槽中起到液封的作用 C、生成的化合物加热分解又能得到汞和氧气 D、能将密闭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几乎耗尽
  • 8、下列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放出热量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四氧化三铁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光,放出热量,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 9、下列液体试剂的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吸取液体 B、倾倒液体 C、滴加液体 D、振荡液体
  • 10、下列有关人类科学发展史,不属于化学范畴的是
    A、拉瓦锡发现了空气的组成 B、门捷列夫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C、陈景润取得解析数论研究领域重大成果 D、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
  • 11、A~H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已知:A是暗紫色固体,B、G都是固体,E、F常温下都是无色液体,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在②的反应前后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D;E;F
    (2)、根据信息书写反应③的文字表达式:

    I.若G为淡黄色固体,H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反应③为:

    Ⅱ.若G为红色固体,H是一种白色固体,则反应③为:

  • 12、

    学习小组开展了“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的实践活动。

    活动一   如图1所示,该制氧机通过A、B两种物质产生氧气,其中A是过碳酸钠白色固体,B是二氧化锰黑色粉末。过碳酸钠(2Na2CO33H2O2)加水溶解会分解生成Na2CO3H2O2

    用该制氧机制氧时,在反应仓中加入适量水,再先后加入过碳酸钠和二氧化锰,反应仓内的现象为黑色粉末翻腾,溶液变得浑浊,仓壁变得温热,过滤仓底部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

    (1)反应仓中H2O2生成氧气,过滤仓中的水除了有过滤杂质提纯氧气的作用外,还可以起到的作用是______(填字母)。

    A. 可以通过气泡观察氧气生成的速率
    B. 降低氧气温度
    C. 加快氧气的生成

    (2)验证过滤仓导出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________。

    (3)图1反应仓中“O2通道”相当于图2装置中的________(选填“c”或“d”)导管。

    活动二   制作简易的家用制氧机

    (4)除需考虑反应原理、方法选择外,还需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例如:________(写一条)。

    (5)同学们在充分思考交流的基础上,利用家庭中常见材料,设计并制作了简易家用制氧机(如图3),其中C瓶的作用相当于图1中的________仓。

    (6)氧气能从图3瓶C中逸出,是因为氧气________。

    (7)写出H2O2分解生成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 13、学习小组进行了如图一系列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铁丝燃烧实验。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
    (2)、实验二:过滤实验。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过滤后发现液体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是(写出一点即可)。
    (3)、实验三:分子运动实验。分别用套有单孔橡胶塞的两支胶头滴管吸入约1mL浓氨水,立即塞入试管(试管中上部的内壁固定有滴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并将B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同时挤压胶头滴管,观察到的现象是;由此得出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4)、实验四:蜡烛燃烧实验。将一只干燥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的内壁出现无色液滴;迅速将烧杯倒转过来,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 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和二氧化碳。
  • 14、

    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一)如图1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请结合现象分析:

    (1)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能够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A. 原子核质量很小B. 原子核体积很小C. 原子核带正电D. 核外电子带负电

    (2)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图2中的________(填字母序号)。

    (3)如图是几位代表性的科学家及他们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请根据所学知识确定模型建立的先后顺序:________(填序号)。

    (二)观察图中所示几种微观粒子的球棍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4)宏观上,二氧化碳是由________组成的;微观上,二氧化碳是由________构成的。

    (5)甲烷分子是由________构成的。

  • 15、

    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一)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指通过化学反应在获得新物质的同时不产生任何废物和副产物,实现废物的“零排放”,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绿色化学是一门通过化学原理从源头上阻止环境污染的新兴科学,其研究工作主要是围绕化学反应、原料、催化剂、溶剂和产品的绿色化展开的。即通过无毒害过程生产出对人体健康、环境保护有积极作用的环境友好型化学产品。

    当今化学前沿尖端技术已在绿色合成技术、绿色印刷技术、绿色转化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随着绿色化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和人类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1)“零排放”是指________。

    (2)绿色化学的基本思想是使污染消除在产品生产过程的________。

    (3)关于绿色化学,以下有关认识正确的是______(不定项选择,填字母序号)。

    A. 在生产新产品的过程中尽可能使用成本低的原材料
    B. 化工生产的原料和产品尽可能无毒、无害
    C. 探求新的、更安全的、对环境更友好的化学合成路线和生产工艺

    (4)下列措施中最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______(单选,填字母序号)。

    A. 处理废弃物B. 治理污染源C. 深埋有毒物D. 杜绝污染源

    (二)长春市某中学进行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的组装与使用活动。

    活动一:了解长春的空气质量

    (5)如图1为长春9月8日的空气质量情况。图中的“X”代表______(填字母)。

    A. 氮气B. 氧气C. 二氧化碳D. 二氧化氮

    (6)长春9月8日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最高的物质为________。

    活动二:检测某小区地下车库中的有害气体

    【测定实验】实验小组用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测得某小区地下车库中一氧化碳浓度如图2所示。

    【交流分析】

    (7)一氧化碳浓度最大的时间段是________(填“t1t2”“t2t3”或“t3t4”)。

    (8)一氧化碳浓度超标会中毒,这是因为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发现有人一氧化碳中毒时应该将患者移至空气流通的地方,并对患者及时吸氧,这是因为氧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

  • 16、植被丰富的公园中有丰富的负氧离子,空气中氧分子得到电子就能形成负氧离子(O2-),下列关于O2-与O2的说法,错误的是
    A、O2-与O2的化学性质不同 B、O2-与O2的电子总数不同 C、O2-与O2的质子数不同 D、O2-与O2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相同
  • 17、化学用语中的数字位置不同意义不同.对下列数字“2”的意义认识不正确的是

    ①O2       ②2O       ③O2-       ④O2

    A、①表示氧气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B、②表示两个氧原子 C、③表示一个氧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 D、④表示氧元素显负二价
  • 18、蓝冰现象是在漫长的严寒条件下,使结成的冰变得越来越密实坚硬,内部的空隙会不断缩小,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水晶般美丽的蓝色现象,以下关于蓝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蓝冰形成过程中分子种类变多 B、蓝冰的分子间隔比普通冰要大 C、蓝冰现象与太阳光的色散无关 D、蓝冰的形成需要持续低温环境
  • 19、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下列推理得出的相关结论合理的是
    A、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但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C、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D、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所以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
  • 20、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工业制硝酸用到的二氧化氮直接来自空气 B、二氧化碳在蔬菜大棚中作气体肥料 C、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D、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属于物理变化
上一页 111 112 113 114 11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