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869年门捷列夫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硫元素也排列其中,其常见化合价有、0、。下列化学式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标注错误的是A、 B、 C、 D、
-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取用粉末
B、
读液体体积
C、
加热固体
D、
取用盐酸
-
3、物质由微粒构成。下列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是A、氢气、铁 B、二氧化碳、氧气 C、硫、汞 D、氯化钠、氮气
-
4、“加铁酱油”“高钙奶粉”“加碘食盐”中的“铁、钙、碘”指的是A、离子 B、元素 C、单质 D、原子
-
5、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1)、取一支短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儿,放入水中,蜡烛一直浮在水面上。请据此总结出常温下蜡烛的两条物理性质:;。(2)、小徐同学:点燃蜡烛,发现蜡烛燃烧时,其火焰由三个不同颜色的火焰区构成。如图甲所示,在烛芯上端你可看见一个黑色锥形火焰区(A区),它的上面是另外一个火焰区(B区),观察到图中的B区火焰是色,而在烛芯附近和火焰周边是蓝色区域。用玻璃管从A、B两区引出的烟,可以燃烧的是(填“白烟”或“黑烟”)。
(3)、小婷同学∶查阅资料,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外焰、内焰、三层。由此,她认为B火焰区属于部分,蓝色火焰区属于部分。(4)、小芳同学∶为了进一步探究三层火焰温度的高低,如图乙所示,小芳同学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填“a” 、“b”或“c”)处变黑程度最小。因此她认为蜡烛火焰的温度最低。(5)、小李同学:为了探究黑烟和白烟产生的原因以及蜡烛的火焰温度高低不同的原因,他去阅了相关资料:(ⅰ)蜡烛燃烧的过程其实是石蜡蒸气的燃烧,燃烧过程中石蜡存在“石蜡固体—石蜡油—石蜡蒸气”的变化;(ⅱ)燃烧需要氧气,若石蜡与氧气接触充分,则发生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高;若石蜡与氧气接接触不充分,则发生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低,且会生成炭黑。由此,他对如下问题作出了解释:
①外焰温度最高的原因是。
②在B区能引出黑烟的原因是。
③在A区能引出白烟的原因是。
-
6、如图所示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可观察到点燃的铁丝在氧气中。(2)、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3)、实验开始时先点燃火柴的目的是。(4)、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属于反应。(5)、若将氧气换成空气,则该反应(填“能”或“不能”)进行。(6)、实验中要预先在集气瓶底装少量水的目的是。(7)、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①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通常比在空气中;②在空气中(填“易”或“不易”)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却。 -
7、小雨、小晴等同学用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制取并收集氧气:
(1)、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序号,下同),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 ,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反应的类型属于反应(选填“化合”或“分解”);二氧化锰的作用是。(2)、小雨实验开始时进行了如图F的操作,其目的是:。(3)、若选用AC装置制取氧气,A装置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该装置有一处不足之处是:;实验结束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的目的是防止现象的发生;小雨实验后发现试管破裂,你认为什么原因可能造成。(4)、实验结束后,小晴问:“我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为什么不会复燃?”请你帮助小晴推测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写一个)(5)、用B制取氧气比A制取氧气的优点有(写两点):;。 -
8、下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仪器:
(1)、写出仪器的名称:A , D。(2)、用于量取液体的是(填序号,下同)。(3)、能直接加热的是。(4)、能给物质加热的是。(5)、可取用少量固体粉末的是。(6)、用于夹持试管的是。(7)、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试剂的仪器是。 -
9、“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1)、倒开水时,要把水瓶的软木塞(填“倒放”或“正放”)在桌面上,目的是 , 看到水瓶中有热气冒出,这时水发生了(填“物理”或“化学”)变化。(2)、厨房里的花生油用(填“细口瓶”或“广口瓶”)盛装。(3)、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也可以在家中进行,在一次实践作业中,小明将苏打放入玻璃杯中,倒入食醋后,用筷子进行搅拌。其中,玻璃杯的作用与实验室中作用相似(填仪器名称,后同),筷子的作用与相似。(4)、“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其核心要求是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以下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做法是___________(多选,填序号)。A、将废旧电池就地掩埋 B、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C、大量使用化肥促进粮食增产 D、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
10、已知氯化铁也可以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现向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氯化铁,充分反应(忽略水的挥发)。如下所示图像正确的是A、
B、
C、
D、
-
11、下列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但属于氧化反应的是A、 B、 C、 D、
-
12、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操作会使测定结果偏大的是
A、装置漏气 B、红磷燃烧结束后,没等装置冷却就打开弹簧夹 C、点燃红磷伸入瓶中时,没有立即塞紧瓶塞 D、药匙中放入的红磷量不足 -
1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中,有关几个“口”位置的描述错误的是A、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口浸没在水里 B、试管内的导管口稍露出胶塞即可,不能伸入太长 C、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集气瓶口应向下 D、需要加热时,装固体试剂的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
14、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认识完全正确的是A、使用催化剂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B、催化剂的作用是加快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C、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D、催化剂的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发生改变
-
15、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洁净的空气 B、自来水 C、液氧 D、澄清石灰水
-
16、某班同学在实验室做制取氧气的实验,老师观察到了四位同学的如下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检查气密性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


C.熄灭酒精灯
D.闻气体气味
A、A B、B C、C D、D -
17、下列不属于空气质量报告中需要监测的污染物是A、二氧化硫 B、一氧化碳 C、可吸入颗粒物 D、二氧化碳
-
18、在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的实验中,如果使用了沾有油污的砝码,则A、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 B、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C、测量结果仍然很准确 D、测量结果偏大偏小是不能确定的
-
19、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或事故处理,正确的是A、实验室中没有腐蚀性的药品可以品尝 B、为了方便,快速实验,胶头滴管可以一管多用 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管口不能对着人 D、为了节约药品,将用剩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
20、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活动与化学有关。下列活动中存在化学变化的是A、毛线织衣 B、晾干湿衣 C、雕刻石像 D、木柴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