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测定出空气中氧气约占1/5(按体积计算)。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开始时,用酒精灯加热铁丝,其目的是
    (2)、反应开始到打开弹簧夹前,②中瓶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3)、待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注射器活塞最终移至约mL刻度线处。
  • 2、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是认识物质的两个重要维度。如图表示硫元素的化合价与含硫物质类别之间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点表示的物质的名称是
    (2)、B点表示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火焰,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3)、C点表示的物质(填“是”或“不是”)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
    (4)、D点表示的物质可能为CuSO4 , 其中Cu的化合价为
  • 3、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式。请根据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上图中,最外层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 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填“二”或“三”)。
    (2)、在化学反应中,铝原子容易电子(填“得到”或“失去”)。
    (3)、锂和钠两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相同。
    (4)、由氧和铝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4、用化学用语填空:
    (1)、钾离子
    (2)、镁元素
    (3)、3个碳原子
    (4)、碳酸钠
    (5)、保持氦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5、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该反应可用于汽车尾气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的单质为氧气 B、生成物均为无毒物质 C、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均无变化 D、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 6、在劳动中应用科学知识。下表所列劳动项目与科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科学知识

    A

    移动重物时在下面垫圆木

    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

    B

    煮沸自来水

    煮沸可杀菌消毒

    C

    给自行车轮胎充气

    气体分子间隔较小

    D

    利用活性炭净水

    吸附、过滤水中的杂质

    A、A B、B C、C D、D
  • 7、下列做法不能达成目的是
    A、鉴别空气、氮气和氧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 B、鉴别铁粉和二氧化锰粉末——用磁铁吸引 C、鉴别水和酒精——闻气味 D、探究石蜡中是否有氧元素——点燃蜡烛,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
  • 8、下列关于过滤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液面不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B、滤纸的边缘要略低于漏斗口 C、玻璃棒要靠在单层滤纸的一边 D、漏斗下端管口不用紧靠烧杯内壁
  • 9、下列对实验中出现异常现象的可能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炸裂——铁丝拧成螺旋 B、加热高锰酸钾固体时,试管炸裂——试管口未略向下倾斜 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试管炸裂——试管外壁有水 D、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结果偏小——红磷的量不足
  • 10、近年来,雅安市各地新增许多公园。公园里空气清新,水净草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最高 B、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C、清澈透明的湖水是纯水 D、景观用水大量使用自来水
  • 11、过氧化氢溶液是过氧化氢和水的混合物,俗称双氧水,用其制取氧气被认为是一种比较环保的方法。实验室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相关数据如图所示:

    (1)、过氧化氢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填最简整数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68.0g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是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 12、

    梦瑶同学在学习了催化剂的知识后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寻找除了二氧化锰之外的催化剂,她决定和化学小组的同学一起探究:氧化铁固体(难溶于水)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的反应中能否起到类似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呢?

    【作出猜想】

    (1)I、Fe2O3既不是催化剂,也不是反应物,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Ⅱ、Fe2O3是反应物,会生成O2 , 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改变;

    Ⅲ、Fe2O3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________。

    【进行实验】称量1.0g Fe2O3固体,取10mL10%的双氧水于试管中,进行以下7个步骤的实验探究。

    步骤⑦:步骤⑥后,将所得的固体再次放入等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重复完成实验②③,并观察现象。

    【寻找证据】

    (2)请完善下面表格。

    步骤①现象

    步骤③现象

    步骤⑥结果

    步骤⑦现象

    得出结论

    溶液中缓慢放出气泡,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

    溶液中较快放出气泡,木条复燃

    固体质量为________g

    溶液中较快放出气泡,________

    猜想Ⅲ成立

    【实验分析】

    (3)用氧化铁催化过氧化氢产生氧气的化学反应是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步骤⑦中的重复实验,目的是证明验证氧化铁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

    【表达与交流】

    (4)步骤③中,试管中各物质质量(m)随反应时间(t):变化曲线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B. C. D. 
  • 13、气体的制取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用上图中的装置组合是(填字母编号),化学方程式为
  • 14、空气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下图是以空气等为原料进行合成农业上一种重要的化肥-尿素的工艺流程。请按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1)、X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写出它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气(NH3)的化学方程式
    (2)、从环保角度看,下列保护空气措施合理的有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将会排放大量污染气体的工厂搬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B、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出行方式 C、在重大节日燃放烟花爆竹增强节日气氛 D、加强大气监测,使用新型清洁能源
    (3)、合成尿素的化学方程式为 2NH3+CO2低温、低压__M+H2O,则M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A、CON2H3 B、CO(NH)2 C、CO(NH2)2 D、CO2N2H4
  • 15、某校化学实验室中对临沂沂河水的水样进行了净化处理,设计流程如图所示。

    (1)、对上述河水净化时,先加明矾的作用是
    (2)、上述净水过程中,操作 I的名称是
    (3)、过滤后的液体中加活性炭除去水样中的异味后得到清水,再向清水中加消毒剂得到的净化水是(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 16、如图是有关氧气的知识网络图(部分反应条件已略去):

    (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中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原因是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3)、反应①②③④的共同点是。(写出一条即可)
  • 17、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A实验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
    (2)、B装置是一个简易净水器,黄泥水经过该装置后,得到的水仍是混合物。活性炭能吸附水中的色素等杂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活性炭的(选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C实验不能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因是
    (4)、D实验是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实验中铁丝表面产生红色物质,溶液变为浅绿色的硫酸亚铁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18、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式。“”表示氧原子,“”表示汞原子:

    (1)、上图中,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填字母序号)。
    (2)、①关于下图变化过程的理解,正确的是

    A.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C.化学变化前后分子、原子数目均不变

    D.控制反应条件,可以实现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互转化

    ②请写出上图微观过程的“变化2”的化学方程式

  • 19、元素周期表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下面是元素周期表部分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12的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见图:

    则在化学反应中该原子易失去电子,形成(填离子符号)。

    (2)、写出原子序数为3、8两种元素所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3)、通过分析,同一横行元素之间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例如:

    ①从左到右,由金属元素逐渐向非金属元素过渡;

    (任写一条)。

  • 20、化学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一般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例如,蒸馏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温度计中汞(俗称水银)是由汞原子构成的,作为调味品的食盐中的主要成分氯化钠是由(填“化学符号”)构成的。
    (2)、KNO3是农业上常用的一种化学肥料。K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3)、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非金素元素与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它不仅仅是一种基础工业原料,在高科技领域同样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上一页 36 37 38 39 4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