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物质的检验、鉴别、除杂和分离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溶液、稀盐酸、溶液
取样,两两混合,观察现象
B
检验某无色溶液中含有
取样,加入少量NaOH溶液,观察现象
C
除去氯化钙溶液中的少量盐酸
加入过量氢氧化钙
D
分离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A、A B、B C、C D、D -
2、 把下列各组物质加入足量的水中,搅拌后只得到无色、澄清溶液的一组是( )A、NaCl、、KOH B、 C、 D、
-
3、 下列生活中的情境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相符的一项是( )
选项
生活情境
相关的化学知识
A
未打开瓶盖的矿泉水,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瓶内壁会挂有许多气泡
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
燃着的火柴,若火柴头竖直向上放置,火柴会慢慢熄灭
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C
远距离输电架设的高压线,夏天会变长
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D
小李发现种植的大豆叶片边缘发黄
缺钾,需要施钾肥
A、A B、B C、C D、D -
4、 下列对化学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pH小于5.6的雨水是酸雨 C、氧气具有可燃性,通常用作燃料 D、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
-
5、 二氧化氯是目前采用的一种新型、高效饮用水消毒剂,制备的原理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的化学式为NaClO 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和种类均不变 C、是一种氧化物 D、中氯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6、 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中子数不同 B、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C、元素符号“H”表示氢元素,还表示氢元素的一个原子 D、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
7、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发出红光,放热,产生一种无色气体 B、将酚酞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C、电解水的实验中,正极产生气泡的速率比负极产生气泡的速率快 D、灼烧棉花和羊毛都会产生烧焦羽毛气味
-
8、 为推进生态绥化的建设,下列做法与之不相符的是( )A、垃圾分类回收后,对部分垃圾进行深埋处理 B、提倡市民少开私家车,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C、为保护绥化的寒地黑土,要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D、鼓励市民购物时多使用布袋或纸质购物袋,少使用塑料袋
-
9、 化学实验要遵守化学实验室规则和操作规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热后的试管应立即用冷水冲洗干净 B、为了节约药品,实验剩余药品一定要放回原瓶 C、玻璃仪器表面有划伤、产生裂纹时,不能使用 D、滴瓶上的滴管,使用后用清水洗净,再放回滴瓶
-
10、 绥化市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列传统项目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海伦市剪纸的裁剪 B、北林区草编的编织 C、绥棱县木雕的雕刻 D、肇东市小饼的烤熟
-
11、向和NaCl的混合物中加入167g水充分溶解,再逐滴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过程中,生成沉淀质量与加入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计算下列问题:(1)、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的质量为g。(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12、剥开柑橘能闻到清香的气味,因为柑橘皮中含有芳樟醇(化学式为)。请回答:(1)、芳樟醇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芳樟醇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3)、15.4g芳樟醇中碳元素的质量为g。
-
13、同学们在学校大扫除活动中,发现使用洗涤剂洗的抹布更干净,对这一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围绕洗涤剂的性质及变迁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
任务一:谈古——古代洗涤剂“灰”
查阅资料1:“灰”是植物秸秆燃烧后得到的草木灰,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占代利用灰汁洗浴、印染。
【提出问题】灰汁是否显碱性?
(1)、【实验探究1】第一小组实验: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一定量草木灰,加适量水浸泡并过滤。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①溶液 溶液变为红色 草木灰汁显碱性 (2)、任务二:论今——现代洗涤剂同学们调查发现所使用的洗涤剂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遇水后发生分解生成和。
查阅资料2:溶液的碱性越强,去油污效果越好。
【提出问题】溶液和溶液都显碱性,为什么通常选择用作洗涤剂的生产?
【实验探究2】
第二小组测定等浓度的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的pH分别是11和9,经多次验证后发现,碳酸钠溶液比碳酸氢钠溶液的碱性②(填“强”或“弱”)。
(3)、【实验结论】碳酸钠用作洗涤剂的效果比碳酸氢钠好。【实验探究3】
第三小组实验:如图
实验
现象
立即产生气泡
【提出问题】实验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NaCl 猜想Ⅱ.NaCl、 猜想Ⅲ.③
(4)、【探究过程】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适量实验后溶液于试管中,滴加④ ⑤ 猜想Ⅱ成立 (5)、小利意外向2mL碳酸钠溶液中慢慢滴加稀盐酸,开始无明显现象,过一会儿有气泡产生,困惑中查阅到资料:、 , 请同学们分析开始无明显现象是因为生成了⑥(填“化学式”)。(6)、【反思交流】小利和第三小组所用试剂种类和浓度均相同,但实验现象不同,主要原因与⑦有关。通过以上探究,同学们对分析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有了新的认知。 -
14、化学反应常常伴随一些现象,但有些化学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某研究小组以“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能否发生”为主题展开学习。(1)、实验一:取三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进行图1实验,该实验证明与发生了反应是根据思维模型(填序号)。(2)、实验二:图2实验,将注射器中相同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水同时注入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用水作对照实验的目的是。(3)、实验三:图3是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装置,连接pH传感器测得该反应过程的数据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观察到溶液的pH由大于7变化至小于7,说明溶液中(填物质名称)消失,该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是。(4)、图2和图3实验是根据思维模型(填序号)证明了反应的发生。
总结提升:通过以上学习,同学们明确了构建和利用模型认识物质变化规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
15、根据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1)、图中仪器a的名称。(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作用是 , 要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最好选用装置(填字母)收集氧气。(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若选择C装置作为该气体发生装置的优点是。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4)、若用装置D收集氢气,氢气应从(填字母)端通入。
-
16、根据下图有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图1实验中将二氧化碳沿器壁缓慢地倒入烧杯中,观察到现象。(2)、图2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为红色。说明。(3)、图3实验得出的结论是。(4)、图4实验中左侧试管中的现象为。
-
17、图中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其中A、B、C、E为不同类别的物质,B溶液为蓝色,C的浓溶液在实验室常用作干燥剂,C、D为同类别物质。(图中用“—”表示两种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用“→”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C的化学式。(2)、E的用途(写一种即可)。(3)、C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4)、请写出A和D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
-
18、金属矿物是宝贵的自然资源。(1)、图一展示了古代炼铁的过程,其中将生铁炼成熟铁(钢)的原理是。(2)、图二是现代高炉炼铁的过程,写出反应3的化学方程式。(3)、世界上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金属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请你提出一种预防金属锈蚀的具体方法。(4)、某化工厂为回收废旧金属,向含有和的废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无色滤液和滤渣,滤渣中可能含有(填化学式,下同),滤液中的溶质是。
-
19、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人类应合理开发和应用。海水中含有KCl和等物质,其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下图是对应的溶解度曲线。
温度℃ 20 3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KCl 34 37 40 45.5 51.1 56.7 MgSO4 33.7 38.9 44.5 54.6 55.8 50.4 (1)、代表KCl溶解度曲线的是(填“甲”或“乙”)。(2)、40℃时,将30gKCl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g。(3)、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乙(填“>”“<”或“=”)。(4)、时,将饱和溶液逐渐降温经直至 , 其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趋势是。 -
20、工业革命以来,能源的广泛使用,大大改善了人类生活。(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某些化石能源燃烧会导致酸雨,导致酸雨的污染物可能是(写一种即可)。(2)、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已成为人类迫切需求,如图为我国研制的氢能源市域列车,使用氢能源的优点是(写一种即可)。(3)、倡导“低碳生活”是指较低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