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千里江山图》是我国传世名画之一。宋代画家王希孟将炭黑、赭石、孔雀石、蓝铜矿等矿物颜料用在不同的画层。
    (1)、画作用水墨打底,保存千年而不变色,说明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2)、孔雀石[主要成分是Cu2OH2CO3]受热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O3__2CuO+X+CO2 , 则X的化学式为
    (3)、画作的青色用到蓝铜矿[主要成分是Cu3OH2CO3x],其中所含金属离子的符号为 , x的值为
    (4)、画作中所用的矿物颜料也可用于冶炼金属。如图为碳元素的价类图。

    ①利用图中化合物(填化学式)能与某些氧化物反应的性质,冶炼赭石(主要成分是Fe2O3),Fe2O3中铁、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cb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下列转化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合反应的是(填序号)。

    A.ab       B.ac       C.bc       D.cb       E.dc

  • 2、

    兴趣小组对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气体产物进行实验探究。

    【作出猜想】

    (1)根据定律猜想气体产物可能为COCO2中的一种或两种。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如图实验。

    (2)实验前先通一会儿N2 , 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反应产生干扰。

    (3)实验过程中,观察到B处玻璃管中 , 说明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气体产物中有CO。B处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C处试剂瓶中的现象是、液面下降。C装置的作用是检验CO2

    【反思交流】

    (5)上述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理由是

  • 3、

    实验室利用如图装置制取气体并探究气体的性质。

    I.制取O2CO2

    (1)仪器甲的名称是

    (2)用A装置制取O2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能用D装置收集O2的原因是

    (3)制取CO2时,欲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发生装置应选用(填序号);使反应停止的操作是。若用E装置收集CO2 , 气体应从(填“a”或“b”)端通入。

    II.CO2的性质实验

    (4)

    实验图示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二者充分混合后,针筒内液面最终停在约5mL刻度处

    1体积水约能溶解体积CO2

       

    纸花变红,

    CO2具有(填序号)的性质

    ①密度比空气大

    ②能与水反应

    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4、石墨烯(Graphene)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由碳原子组成的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二维晶体。石墨烯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薄的材料,导电性比银还强,具有极强的导热性能和优良的透光性能的材料。有预言称,石墨烯将成为硅的替代品,计算机处理器的运行速度将会快数百倍。石墨烯在电子、复合材料、医疗健康等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不同领域的应用分布如图所示。

    氧化石墨烯薄膜与水接触后可形成约0.9纳米宽的通道,可让水分子可以快速通过,能高效滤去海水中的盐分,用于海水淡化。

    石墨烯的基本化学性质与石墨类似, 实验结果表明,石墨烯的着火点在700-800℃左右。请回答:

    (1)、目前“石墨烯”应用占比最高的在领域,“氧化石墨烯薄膜”可用于
    (2)、石墨烯具有的物理性质有                         
    A、极强的导电性 B、极强的导热性 C、优良的透光性 D、极强的活动性
    (3)、由上图可见,石墨烯中每个碳原子周围连接碳原子,其物理性质与金刚石不同的原因是
    (4)、实验表明,石墨烯在氧气能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中国芯彰显中国“智”造。
    (1)、芯片的基材主要是高纯硅。制备高纯硅的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①将反应后的微观粒子补画齐全

    ②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参加反应的的分子个数比为

    (2)、中国芯片蚀刻技术国际领先。用NF3气体蚀刻硅芯片时,产物均为气体,蚀刻物表面无残留。

    请配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F3+Si__SiF4+N2

    (3)、作为芯片的半导体材料氮化镓(GaN),可用氯化镓(GaCl3)与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得,同时生成氯化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6、化学小组利用图1装置探究大理石与盐酸的反应。实验开始时,倾斜Y形管使盐酸(足量)与大理石充分接触,管内压强变化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进行至t1时,两个Y形管中产生气体的质量相等 B、若用足量稀硫酸代替上述盐酸,所得曲线与图2中相同 C、相同条件下,粉末状大理石与盐酸反应的速率比块状的慢 D、若用浓度更大的盐酸进行上述实验,t1时测得的压强大于p1
  • 7、某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后丁的质量分数为20% B、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8 D、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 8、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CO2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将气态CO2加压形成超临界CO2流体(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兼有气体和液体的性质)后,通过CO2的状态变化在制冰的同时回收热量,用于场馆供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超临界CO2流体是纯净物 B、超临界CO2流体的化学性质与普通CO2不同 C、该技术可实现CO2的循环利用 D、制冰过程中,CO2通过状态变化吸收热量
  • 9、食品保鲜常常用到干冰。课外实践小组的同学们利用保鲜袋中的干冰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有关实验现象或分析正确的是

    A、(I)静置,烧杯内气球无明显现象 B、(II)加水后烧杯内只发生物理变化 C、(III)烧杯内形成白雾的原因是干冰升华吸热 D、(IV)紫色石蕊溶液不变色
  • 10、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波义耳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曾做过貌似相同的两个实验,实验如图,关于这两个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实验均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两个实验均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拉瓦锡的实验中,玻璃钟罩内汞的液面逐渐上升,达到一定高度后不再变化 D、波义耳的实验中,曲颈甑内物质加热后质量增加的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 11、下列有关COCO2的叙述错误的是
    A、CO难溶于水,CO2能溶于水 B、1个CO2分子比1个CO分子多1个氧原子 C、CO具有可燃性,燃烧时火焰呈蓝色 D、CO2有毒,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必须做灯火试验
  • 12、图1、图2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1中的转化1是酸雨形成的原因 B、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C、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O2CO2含量相对稳定 D、依据转化1和3可知,反应物相同反应条件不同,生成物不同
  • 13、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铜与氧气的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红色铜粉逐渐变成黑色 B、气球先鼓起后变瘪 C、反应结束后,应冷却至室温再称量 D、反应前锥形瓶内铜粉与氧气的总质量一定等于反应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
  • 14、石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错误的是
    A、黑色、柔软——铅笔 B、导电性——电极 C、稳定性——冶炼金属 D、有滑腻感——润滑剂
  • 15、中国致力于“碳中和”和“碳达峰”,以应对日益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增加CO2储存 B、就地焚烧农作物秸秆 C、加大化石燃料消耗 D、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
  • 16、下列事实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蜡烛燃烧时越来越短,最后消失 B、铁丝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大 C、潮湿的衣服在阳光下晒干后变轻 D、纸燃烧后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
  • 17、O2通过臭氧发生器转化为O3 , 该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
    A、原子数目 B、分子种类 C、元素种类 D、物质的总质量
  • 18、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反应,请完成下表内容。

    实验

    文字或符号表达式

    实验现象

    反思与评价

    硫在氧气中燃烧

    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的原因是:

    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红磷燃烧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实验过程中会观察到烧杯中的水倒流回集气瓶,约占瓶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原因是

  • 19、2015年3月20日联合国发布报告:到2030年,全球将有40%的国家和地区面临干旱问题。节约用水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的义务。下列关于水的认识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过滤能除去天然水中所有的杂质 C、用肥皂水可以将硬水转化成软水 D、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会造成水体污染
  • 20、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生活中的一些做法,主要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活性炭用于净水 B、铜用作导线 C、用米酿成醋 D、氙气作电光源
上一页 819 820 821 822 82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