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
    (1)、在空气的成分中,用于制作霓虹灯的是;用于制造硝酸和氮肥的原料是
    (2)、松脆的饼干放在空气中会变软,说明空气中含有
    (3)、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大,空气质量越(填“好”或“差”)。
  • 2、用下图所示方法探究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不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实验1可以得出呼出气体中的CO2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B、实验2中在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比在空气中燃着的木条燃烧时间长 C、通过实验2可以得出呼出气体中的CO2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D、通过实验2可以得出呼出气体中的O2含量比空气中的低
  • 3、化学氧自救器是广泛应用于安全生产和应急救生的一种呼吸器,利用超氧化钾(KO2)与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反应制得氧气(4KO2+2CO2=2K2CO3+3O2)。

    请分析并计算:

    (1)、吸氧时,供氧装置要与如图装置配套使用,使用时罐中要加入一定量的水,氧气需通过水再被人体吸入,所以吸氧时病人的吸氧管要接在(填“a”或“b”)端。

    (2)、现有568g超氧化钾,可产生氧气的质量为多少g?
    (3)、使用该化学氧自救器时,人体每分钟消耗8g氧气,上述(2)中产生的氧气可提供的防护时间为分钟。
  • 4、学习完二氧化碳的性质,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项目式活动。
    (1)、活动一:探究温室效应

    【查阅资料】相同条件下,阳光照射时,温室气体含量越高环境升温越快。

    【进行实验】小组同学用塑料瓶A收集一瓶CO2 , 再用相同的塑料瓶B收集一瓶空气,按下图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标记塑料管内红墨水停留的位置,将装置移至室外,置于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

    观察到红墨水处于标记位置的(填“左”或“右”)侧。

    【得出结论】CO2能增强温室效应。

    (2)、活动二:认识CO2的性质

    如图是某饮料的配料表,小组同学对该饮料中逸出的气体进行了如下探究。

    XX饮料

    (清爽柠檬味)

    配料:水、碳酸、白砂糖、柠檬酸、香料等

    【提出问题】打开瓶盖,逸出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该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

    【查阅资料】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柠檬酸是一种常见的酸。

    【讨论交流】在讨论方案时,甲、乙、丙三位同学的观点如下表。

    同学

    实验方案

    预测实验现象

    结论

    将饮料瓶中逸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观察到

    瓶中逸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将一支燃着的小木条放在打开的饮料瓶瓶口

    观察到小木条熄灭

    取适量该无色饮料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溶液

    观察到溶液变成了红色

    小组中的其他同学立即否定了乙同学的方案,原因是

    同学们认为丙同学的设计也不合理,理由是

    【得出结论】按甲同学的方案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了该饮料中逸出的气体确实是二氧化碳。

    【反思评价】

    ①写出甲同学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同学们经过讨论明白了该饮料中会逸出二氧化碳的原因是碳酸分解。

    (3)、活动三:迈向碳中和

    【行动方案】请补充下表。

    低碳途径

    低碳行动具体措施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请举出一种具体做法(任写一条)。

    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

    植树造林,利用绿色植物的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

    二氧化碳的转化和封存

    用二氧化碳做原料合成一些化工产品。

    项目之旅结束了,同学们决定立刻行动起来,助力“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

  • 5、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制备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式为
    (3)、与装置B相比,实验室用装置C制取氧气的优点是
  • 6、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图1实验中,加热铜粉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该实验过程中小气球的变化情况为
    (2)、图2实验不能用来直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于是,将图2中天平左盘上的装置改成图3装置(气密性良好),充分反应后,发现指针没有停在刻度盘中央,而是(填“偏右”或“偏左”),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7、甲~戊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只有乙为单质;甲曾经被拉瓦锡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丙常温下为液态;戊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图中“→”表示物质间的一步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略)。

    回答下列问题:

    (1)、乙的名称为
    (2)、丁在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请举一例
    (3)、“丙→乙”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4)、“乙→丙”的化学反应一定不属于(填“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
  • 8、图1装置是电解水的实验,多次实验并记录不同电压下收集到10mL氧气所需时间如图2,请回答。

    (1)、图1装置中,连接a管的是电源(填“正”或“负”)极。
    (2)、根据图2可得出:电压越大,
    (3)、水通电时,参加反应的水与生成氧气的质量比为
  • 9、CO2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如图1为探究CO2性质的装置。

    (1)、图1中观察到短蜡烛熄灭后关闭K,片刻后长蜡烛熄灭,该实验现象体现二氧化碳的物理生质和化学性质分别是
    (2)、用图2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操作为
  • 10、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化学家GerhardErtl对CO在催化剂表面进行的研究,催生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如图为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内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下列关于该反应说法不正确的是(填序号)。

    ①该装置的应用能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

    ②反应前后N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③反应前后,原子和分子的数目均保持不变

    (3)、甲醇(化学式为CH3OH)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利用二氧化碳制甲醇是我国一项重要的负碳产业技术,反应原理为CO2+3H2__CH3OH+X , 请写出X的化学式:
  • 11、“见著知微,见微知著”是化学的思维方法。请回答。

    (1)、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形式,干冰由(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2)、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有较大差异,从微观角度分析原因是
    (3)、下列关于C60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一个C60分子中含有60个碳原子 B、相对分子质量是720g C、C60属于单质
  • 12、某兴趣小组对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进行创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金属网罩的作用是集中火焰并提高温度 B、甲、乙两处发生的反应均为C+2CuO__2Cu+CO2 C、将C、CuO均匀混合,有利于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 D、若观察到乙处黑色粉末变红,说明甲处产生了CO
  • 13、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A.利用简易净水器获得纯水

    B.探究蜡烛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C.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D.探究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A、A B、B C、C D、D
  • 14、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一定是催化剂 B、x=14 C、反应生成丙与丁的质量比为14:11 D、生成11g丁,需消耗20g甲
  • 15、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客厅就能闻到饭香,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可延长食品保质期 C、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可以在煤炉旁放一壶水 D、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
  • 16、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2Mg+O2__2MgO B、P+O2__P2O5 C、4Fe+3O2__2Fe2O3 D、2KMnO4Δ__K2MnO4+MnO2+O2
  • 17、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历经千年色彩依然。其青色部分来自蓝铜矿颜料,蓝铜矿主要成分可表示为mCuOH2nCuCO3 , 加热可分解为三种常见化合物,则加热该物质不可能生成的是
    A、CuO B、H2O C、CO2 D、CuCl2
  • 18、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 B、石墨作电极 C、稀有气体用于制作霓虹灯 D、用镁粉制作照明弹
  • 19、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点燃酒精灯 C、量取液体 D、倾倒液体
  • 20、下列物质中只含有碳元素的是
    A、石灰石 B、金刚石 C、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
上一页 821 822 823 824 82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