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学习小组开展了“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的实践活动。
活动一 如图1所示,该制氧机通过A、B两种物质产生氧气,其中A是过碳酸钠白色固体,B是二氧化锰黑色粉末。过碳酸钠()加水溶解会分解生成和。
用该制氧机制氧时,在反应仓中加入适量水,再先后加入过碳酸钠和二氧化锰,反应仓内的现象为黑色粉末翻腾,溶液变得浑浊,仓壁变得温热,过滤仓底部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
(1)反应仓中生成氧气,过滤仓中的水除了有过滤杂质提纯氧气的作用外,还可以起到的作用是______(填字母)。
A. 可以通过气泡观察氧气生成的速率 B. 降低氧气温度 C. 加快氧气的生成 (2)验证过滤仓导出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________。
(3)图1反应仓中“通道”相当于图2装置中的________(选填“c”或“d”)导管。
活动二 制作简易的家用制氧机
(4)除需考虑反应原理、方法选择外,还需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例如:________(写一条)。
(5)同学们在充分思考交流的基础上,利用家庭中常见材料,设计并制作了简易家用制氧机(如图3),其中C瓶的作用相当于图1中的________仓。
(6)氧气能从图3瓶C中逸出,是因为氧气________。
(7)写出分解生成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
2、学习小组进行了如图一系列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一:铁丝燃烧实验。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2)、实验二:过滤实验。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过滤后发现液体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是(写出一点即可)。(3)、实验三:分子运动实验。分别用套有单孔橡胶塞的两支胶头滴管吸入约1mL浓氨水,立即塞入试管(试管中上部的内壁固定有滴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并将B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同时挤压胶头滴管,观察到的现象是;由此得出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4)、实验四:蜡烛燃烧实验。将一只干燥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的内壁出现无色液滴;迅速将烧杯倒转过来,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 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和二氧化碳。
-
3、
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一)如图1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请结合现象分析:
(1)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能够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A. 原子核质量很小 B. 原子核体积很小 C. 原子核带正电 D. 核外电子带负电 (2)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图2中的________(填字母序号)。
(3)如图是几位代表性的科学家及他们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请根据所学知识确定模型建立的先后顺序:________(填序号)。
(二)观察图中所示几种微观粒子的球棍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4)宏观上,二氧化碳是由________组成的;微观上,二氧化碳是由________构成的。
(5)甲烷分子是由________构成的。
-
4、
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一)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指通过化学反应在获得新物质的同时不产生任何废物和副产物,实现废物的“零排放”,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绿色化学是一门通过化学原理从源头上阻止环境污染的新兴科学,其研究工作主要是围绕化学反应、原料、催化剂、溶剂和产品的绿色化展开的。即通过无毒害过程生产出对人体健康、环境保护有积极作用的环境友好型化学产品。
当今化学前沿尖端技术已在绿色合成技术、绿色印刷技术、绿色转化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随着绿色化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和人类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1)“零排放”是指________。
(2)绿色化学的基本思想是使污染消除在产品生产过程的________。
(3)关于绿色化学,以下有关认识正确的是______(不定项选择,填字母序号)。
A. 在生产新产品的过程中尽可能使用成本低的原材料 B. 化工生产的原料和产品尽可能无毒、无害 C. 探求新的、更安全的、对环境更友好的化学合成路线和生产工艺 (4)下列措施中最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______(单选,填字母序号)。
A. 处理废弃物 B. 治理污染源 C. 深埋有毒物 D. 杜绝污染源 (二)长春市某中学进行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的组装与使用活动。
活动一:了解长春的空气质量
(5)如图1为长春9月8日的空气质量情况。图中的“X”代表______(填字母)。
A. 氮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二氧化氮 (6)长春9月8日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最高的物质为________。
活动二:检测某小区地下车库中的有害气体
【测定实验】实验小组用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测得某小区地下车库中一氧化碳浓度如图2所示。
【交流分析】
(7)一氧化碳浓度最大的时间段是________(填“”“”或“”)。
(8)一氧化碳浓度超标会中毒,这是因为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发现有人一氧化碳中毒时应该将患者移至空气流通的地方,并对患者及时吸氧,这是因为氧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
-
5、植被丰富的公园中有丰富的负氧离子,空气中氧分子得到电子就能形成负氧离子(O2-),下列关于O2-与O2的说法,错误的是A、O2-与O2的化学性质不同 B、O2-与O2的电子总数不同 C、O2-与O2的质子数不同 D、O2-与O2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相同
-
6、化学用语中的数字位置不同意义不同.对下列数字“2”的意义认识不正确的是
①O2 ②2O ③O2- ④
A、①表示氧气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B、②表示两个氧原子 C、③表示一个氧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 D、④表示氧元素显负二价 -
7、蓝冰现象是在漫长的严寒条件下,使结成的冰变得越来越密实坚硬,内部的空隙会不断缩小,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水晶般美丽的蓝色现象,以下关于蓝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蓝冰形成过程中分子种类变多 B、蓝冰的分子间隔比普通冰要大 C、蓝冰现象与太阳光的色散无关 D、蓝冰的形成需要持续低温环境
-
8、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下列推理得出的相关结论合理的是A、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但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C、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D、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所以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
-
9、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工业制硝酸用到的二氧化氮直接来自空气 B、二氧化碳在蔬菜大棚中作气体肥料 C、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D、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属于物理变化
-
10、下列关于实验的“先”和“后”,说法正确的是A、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用手捂紧试管,后将导管伸入水中 B、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先将滴管插入试剂瓶中,后挤去胶帽中的空气 C、给试管中的试剂加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剂集中加热 D、排水法收集氧气完成后,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气管
-
11、下列反应既不属于分解反应也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A、碳酸钙氧化钙+二氧化碳 B、铝+氧气氧化铝 C、乙炔+氧气二氧化碳+水 D、氯化镁镁+氧气
-
12、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根据下图回答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有关问题:(1)、反应原理: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注意事项:用装置A和装置B制取氧气,为确保装置不漏气,应先检查装置的;收集满氧气后,为防止水倒吸,应先(填“将导管移出水面”或“熄灭酒精灯”)。(3)、气体收集:用装置C收集氧气,是利用了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性质;检验氧气集满的操作为。(4)、性质验证:将装置A中产生的氧气通向D中红热的木炭,木炭燃烧变旺,说明氧气具有的化学性质是。装置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氯酸钾粉末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可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若将15g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充分加热,待完全反应后称量剩余物为10.2g,则原混合物中氯酸钾为多少克?
-
13、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1)、实验原理:图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实验现象:图1与图3中的现象不同,常温下,图1试管内也产生了氧气,但带火星木条不能复燃的原因可能是什么?(3)、实验结论:二氧化锰可使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
-
14、如下图是测定氧气含量的两种方法,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2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图2与图1比较有什么优点?(列举一条)。
-
15、从分子角度解释下列问题:(1)、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2)、加压时,6000L氧气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
16、A、B、C、D四种物质是初中已学过的主要物质,A、C是组成元素完全相同的化合物;B是气体单质;在一定条件下,A分解可生成B和C;C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经略去)。请写出A的化学式;写出B转化为C的化学方程式。
-
17、化学既要从宏观层面研究物质,又要从微观层面探析本质。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1)、宏观角度辨识水的组成。在电解水实验中,两个电极上都会产生气泡。此实验可证明水是由组成的。(2)、微观角度探析水的分解。由下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
18、央视栏目《遇鉴文明》展现了人类文明魅力,其中有许多中外文明主题互鉴。(1)、瓷器与玻璃器——瓷器是火与土的结合,玻璃器是火与沙的产融。烧制瓷器所用的黏土中含氧、硅、铝等元素,写出其中一种非金属的元素符号 , 普通玻璃中所含钠离子的符号是。(2)、国画与油画——国画气韵生动,油画抽象浪漫。博物馆保存珍贵名画时用氮气作保护气,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
-
19、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A实验(填“能”或“不能”)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2)、B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0、下列图像反映的相关变化错误的是A、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B、用相等质量的氯酸钾制取氧气
C、一定质量木炭在足量氧气中燃烧
D、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