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某化学兴趣小组发现装满碱石灰的塑料瓶已经膨胀破裂,同学们对此产生了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以下探究。

    【信息】①碱石灰由NaOH和CaO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是一种常用的干燥剂;

    ②NaCl溶液和CaCl2溶液都呈中性。

    【问题】根据资料及所学知识,同学们认为,这瓶“碱石灰”已经变质。

    (1)、①碱石灰在空气中易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写一个即可);

    ②这瓶已经变质的“碱石灰”中含有哪些物质?

    (2)、【预测】

    同学们推测,这瓶已经变质的“碱石灰”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有CaO、NaOH、Ca(OH)2(填化学式)和CaCO3
    【实验】同学们讨论后根据以下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步骤

    操作

    现象

    结论

    步骤Ⅰ

    取部分样品放入烧杯中,加足量水,搅拌

    无放热现象

    样品中不含CaO和NaOH

    步骤Ⅱ

    将步骤Ⅰ烧杯中的物质过滤

    滤纸上有白色固体

    样品中一定含有CaCO3

    步骤Ⅲ

    取步骤Ⅱ滤液加入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CaCl2溶液,振荡,静置

    产生白色沉淀

    样品中一定含有Na2CO3

    步骤Ⅳ

    向步骤Ⅲ的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3)、【分析与结论】

    同学们讨论后得出仅步骤Ⅱ的结论不准确,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步骤Ⅳ中溶液变红的现象说明步骤Ⅲ的上层清液中含有(填化学式)。
    (5)、通过上述实验得出:这瓶变质的“碱石灰”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填化学式)。
  • 2、 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图中仪器①的名称为
    (2)、实验室制CO2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应选择(填字母代号)。
    (3)、实验室利用装置B制O2的化学方程式为 , 用此反应制备并收集一瓶干燥的O2 , 所选装置导管口的连接顺序为a→
  • 3、 硫酸亚铁广泛应用于医学、农业等领域。某工厂利用菱铁矿【主要成分是碳酸亚铁(FeCO3),还含有少量的氧化铁(Fe2O3)和二氧化硅(SiO2)】为原料制备硫酸亚铁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上述流程中,粉碎和都能加快反应速率。
    (2)、反应器Ⅰ中碳酸亚铁与稀硫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该工厂配制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10吨,需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吨。
    (4)、溶液甲中的溶质有FeSO4(填化学式)和H2SO4
  • 4、 我国化学电池技术全球领先。电池的比能量(单位质量的电池所输出的电能)是衡量电池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常用电池的比能量:锂电池>镍氢电池>镍镉电池>铅蓄电池。锂电池具有轻便、比能量高的突出优点。生产含磷酸亚铁锂(LiFePO4)的电池时,在电池材料中添加适量的石墨烯作导电剂,可有效提高电池性能,但过多的石墨烯会导致电池内阻增加,性能下降。我国科研团队就石墨烯含量对LiFePO4粉末电阻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如图所示。

    (1)、石墨烯与金刚石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原因是
    (2)、LiFePO4中磷酸根的化合价为-3价,则锂元素的化合价为价,磷原子的核内有15个质子,则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3)、手机使用锂电池而不使用铅蓄电池,原因是
    (4)、含LiFePO4的电池材料中添加的石墨烯含量为时,电池性能最佳。
  • 5、 我国古代很多发明创造与化学工艺有关。如图是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雁鱼灯。

    (1)、雁鱼灯的灯体采用青铜材质,青铜与铜相比的优点是(写一点即可)。
    (2)、将灯罩关闭即可将火焰熄灭,其原理是
    (3)、我国在西汉时期已经发现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会生成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据《汉书》记载“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洧水即石油,石油属于(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5)、雁鱼灯出土时表面某些部分存在绿色锈斑。该绿色锈斑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可以推知,铜锈蚀的过程是金属铜与O2(填两种物质的化学式)发生反应的过程。
    (6)、时至今日,防止金属腐蚀仍是保护金属资源的重要途径,请提出一条防止金属腐蚀的建议
  • 6、 中国是茶的故乡,广元盛产茶叶。
    (1)、茶树适宜在偏酸性土壤中生长,在茶树种植中可施用(NH4)2SO4来提供养分并调节土壤酸碱性,(NH4)2SO4属于(填“酸”“碱”或“盐”)。
    (2)、富硒茶叶中的“硒”是指(填“分子”“原子”“元素”或“单质”)。
    (3)、沏茶时未尝其味,便闻其香,原因是(从分子角度解释)。
    (4)、古人常用木炭作燃料“围炉煮茶”,现代家庭常用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作燃料烧水沏茶,写出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7、 某不纯的工业烧碱中只含有NaOH和Na2CO3。取33.3克该样品与200克质量分数为14.6%的稀盐酸混合,恰好完全反应,把反应后的溶液蒸干,所得固体的质量为(   )
    A、29.2g B、33.3g C、46.8g D、62.5g
  • 8、 下列四组物质中,相邻的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反应的是(   )
    A、CFe2O3H2SO4NaOH B、CCOCO2H2O C、O2AlCuSO4NaCl D、CO2KOHNa2CO3HCl
  • 9、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过程中相关量变化趋势的是(   )

    A、碳在密闭容器(容积不变,充满空气)中燃烧 B、C与CuO在高温条件下反应 C、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分别与足量的Mg、Fe反应 D、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滴加BaCl2溶液
  • 10、 硝酸钾、硫酸镁和氯化钠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100克KNO3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0克KNO3 B、t2℃时,KNO3MgSO4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降低温度,一定能将三种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D、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KNO3溶液
  • 11、 氨气能在氧气中燃烧,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1 B、反应后分子总数增加 C、氮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D、属于置换反应
  • 12、 实验前需先设计实验方案,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CH4和CO

    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B

    检验未知气体是否为CO2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C

    除去CuSO4溶液中的H2SO4

    加入适量NaOH溶液

    D

    分离CaCO3CaCl2粉末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清洗滤渣并晾干

    A、A B、B C、C D、D
  • 13、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安全提示:图标提示,进行相关化学实验时需要戴好护目镜 B、规范操作:测定白醋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浸入白醋中,再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C、实证推理: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的钛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证明钛比铜活泼 D、误差分析: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量取水时俯视读数,会使浓度偏大
  • 14、 陈皮中含有香芹酮(C10H14O)等物质,炖肉时可加入陈皮增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香芹酮由25个原子构成 B、香芹酮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0g C、香芹酮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香芹酮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5:7
  • 15、 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食品与化学:苹果、西红柿富含维生素 B、健康与化学:铁强化酱油有助于预防缺铁性贫血 C、材料与化学:食品保鲜膜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D、安全与化学:厨房燃气泄漏,应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 16、 小明热爱劳动,他进行的下列劳动中,一定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淘米 B、摘菜 C、生火 D、扫地
  • 17、实验小组取20g石灰石样品于烧杯中,将10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充分反应后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杂质不参与反应,生成的气体全部逸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25

    25

    25

    25

    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g

    42

    64

    88.4

    113.4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反应中产生气体的总质量是g。
    (3)、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 18、标有A和B的两瓶试剂,可能是Ca(OHD)2溶液、NaOH溶液、NaCI溶液中的某两种。实验小组对试剂A和试剂B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鉴别试剂A和试剂B

    各取5mL试剂进行如下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①和②中溶液都呈红色;③中有白色沉淀;④中无明显现象。

    (1)、试剂A中溶质是(填化学式,下空同),试剂B中溶质是
    (2)、试管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实验二:探究溶质的成分

    实验小组将实验一①~④中的废液倒入烧杯中,充分混合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对其中溶质的成分继续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Na2CO3溶液呈碱性,NaHCO3溶液呈弱碱性,CaCl2溶液呈中性,MgCl2溶液呈弱酸性。

    【问题】

    上层清液中,除酚酞外还含有哪些溶质?

    【预测】

    预测一:NaOH;

    预测二:NaOH、Na2CO3

    预测三:?

    预测三: , 作出预测的理由是

    (4)、【设计实验】

    从Ca(OHD)2溶液、CaCl2溶液、MgCl2溶液、NaHCO3溶液中选择一种合适的试剂,设计实验方案证明预测二中有NaOH。

  • 19、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选用图示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①仪器a的名称是

    ②实验时应保证长颈漏斗下端浸入液面以下,目的是

    (2)、白磷和红磷是常见的可燃物。实验室利用白磷和红磷探究燃烧条件,实验如图一、二所示。

    ①下列图标中,与该实验无关的是(填序号)。

    A.                         B.                         C.                         D. 

    ②图一所示实验中,观察到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能证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烧杯底部放置白磷的目的是

    ③与图一所示实验相比,图二实验的优点是

  • 20、绿矾(FeSO4·7H2O)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用表面沾有油脂的钢渣(主要成分为FeO和SiO2 , 含少量C和Fe2O3)为原料制备FeSO4·7H2O的流程如图。

    已知:①钢渣来源于长时间堆放钢铁的场地上残留的固体废渣;②SiO2难溶于水,也难溶于硫酸;③油脂可与NaOH溶液反应;④FeSO4·7H2O受热易失去结晶水。

    回答下列问题:

    (1)、“碱洗”的主要目的是
    (2)、“浸取”步骤中,分离出“浸渣”的实验操作名称是 , “浸渣”的主要成分有(填化学式)。
    (3)、若“滤液”中有FeSO4而没有Fe2(SO4)3 , 则“还原”步骤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系列操作”过程涉及干燥。干燥时需控制温度低于30℃,原因是
    (5)、用10.64t含铁量50%的钢渣,并在“还原”步骤中加入0.3t铁粉,最终得到27.8tFeSO4·7H2O固体,则“还原”步骤得到的“滤渣”为t。(FeSO4·7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78)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