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使实验室制得的氧气干燥 B、用简易净水器使水变得清澈透明无异味 C、拉动活塞检查装置气密性 D、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 2、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选项

    需区分的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A

    空气和氧气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闻气味

    B

    二氧化碳和氮气

    通入澄清石灰水

    伸入燃着木条

    C

    过氧化氢溶液和水

    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加二氧化锰

    D

    铁丝和铜丝

    用磁铁吸引

    观察颜色

    A、A B、B C、C D、D
  • 3、利用催化剂可清除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的化学式为CH2O B、参加反应的甲和生成的丁分子个数比为1:1 C、反应过程中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D、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均不改变
  • 4、2020年12月17日,我国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1731克珍贵的月球土壤样品,经测得月球土壤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与地球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相同,这种元素是
    A、 B、 C、 D、
  • 5、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春天百花盛开,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体积增大 C、17g氨气大约含有6.02×1023个氨分子——分子质量很小 D、过氧化氢溶液属于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 6、下面关于“2”的含义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Mg2+中的“2+”表示镁原子得到两个电子 B、2Fe中的“2”表示2个氟原子 C、H2O中的“2”表示水分子含有二个氢元素 D、2OH中的“2”表示两个氢氧根离子
  • 7、化学实验中要规范操作,注意安全,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万一药液溅到眼睛里,应立即用水冲洗洗时要眨眼睛 B、做过加热实验的玻璃仪器应趁热用冷水冲洗,以免冷却后洗不干净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向人,一定要垂直向上,以免伤到别人 D、添加液体时,倒入的液体过多,可将多余的液体倒回原试剂瓶,以免浪费
  • 8、如图为物质的分类关系,①与②是并列关系,③包含在②中,若②是纯净物,则③不可能是

    A、空气 B、液氧 C、二氧化碳 D、冰水混合物
  • 9、下列实验操作或数据中,正确的是
    A、称取10.05g固体 B、闻试剂的气味 C、加热液体 D、过滤泥水
  • 10、成都市是“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下列做法不符合新时代成都发展理念的是
    A、建设环城生态带,做靓“雪山下的公园城市” B、发展新能源汽车项目,推动“成都智造” C、科学规划大运场馆再利用,促进全民健身 D、大量施加农药和化肥,保证粮食安全
  • 11、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性质决定。下列用途与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甲烷作燃料 B、氮气用作食品保护气 C、稀有气体填充霓虹灯 D、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 12、

    某品牌泡打粉标签部分内容如图,对其开展项目式学习。

    活动一:认识泡打粉

    (1)碳酸氢钠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是________。

    (2)泡打粉中________(填名称)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气体使面包松软。

    活动二:碳酸钠能否代替碳酸氢钠

    【资料】食物碱性强容易带苦涩味

    (3)三颈烧瓶中加入等质量的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如图,先加入10mL水,再加入等量稀盐酸(足量)进行实验,发现两瓶的胶塞均被冲出,原因是________。

    (4)计算药品用量,若需产生0.88gCO2 , 需要碳酸氢钠多少克?(NaHCO3+HCl=NaCl+H2O+CO2 , 写具体计算过程)

    (5)减少固体重新实验,测得它们溶于10mL水时pH变化、与等量稀盐酸(足量)反应压强变化情况如图。泡打粉主要成分选择碳酸氢钠的原因是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 13、

    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展了“碳中和”主题项目式探究。

    活动一:探究温室效应

    【资料】相同条件下,阳光照射时,温室气体含量越高环境升温越快。

    【实验】小深同学用塑料瓶A收集一瓶CO2 , 相同的塑料瓶B收集一瓶空气,按图1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将装置移至室外,置于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

    (1)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红墨水向(选填“左”或“右”)移动。

    【结论】CO2能增强温室效应。

    活动二:碳封存

    (2)小圳同学用图2装置模拟油气田封存CO2

    连接C、D装置,将CO2(选填“a”或“b”)端通入装有油的集气瓶中封存,油被压入烧杯中。

    活动三:碳捕集

    (3)可用NaOH溶液“捕集C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溶液和CO2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为验证NaOH与CO2能发生反应,小湾同学进行了以下探究。
    (4)

     

    实验设计

    实验操作与现象

    实验结论

    角度①反应物减少

    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入装有50mLNaOH溶液的烧杯中,观察到

    NaOH与CO2能发生反应

    角度②新物质生成

    将注射器1中的NaOH溶液注入装有二氧化碳且拧紧瓶盖的软塑料瓶中,振荡,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再将足量的(填试剂名称),用注射器2注入瓶中,观察到

    (5)小深认为角度①的实验操作与现象不能说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原因是。于是大家讨论后,完成了补充实验,请你写出实验操作与现象
  • 14、污水处理

    污水处理常选用的消毒工艺有紫外线消毒、二氧化氯消毒、次氯酸钠消毒,紫外线消毒通过破坏微生物遗传物质实现杀菌,但穿透力有限。二氧化氯ClO2常作高效消毒剂,常温下为黄绿色气体,极易溶于水,受光照、振动或加热等影响可发生爆炸,但在水溶液中无危险性,次氯酸钠(NaClO)是常用的含氯消毒剂之一,溶液显碱性,也是“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但次氯酸钠极不稳定,稍加热时就可以迅速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氧气,从而失去消毒杀菌功效。

    实验测得次氯酸钠的有效氯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通常情况下,有效氯含量越高,消毒效果越好。将“84消毒液”与洁厕灵混用会产生氯气,氯气是有毒气体,人体吸入后会剧烈咳嗽。

       

    (1)、目前污水处理消毒的工艺有(一种即可),属于(“物理”或“化学”)变化。
    (2)、ClO2的物理性质有(写出一点即可)。
    (3)、“84消毒液”有效成分NaClO中氯元素化合价是。若不慎将“84消毒液”放置在阳光直射的环境中,会发生的化学反应为(写化学方程式)。
    (4)、对比图中三条曲线,温度和次氯酸钠消毒效果的关系是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用棕色试剂瓶盛装ClO2水溶液并置于冷暗处保存 B、NaClO溶液显碱性,能够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 C、将“84消毒液”与洁厕灵混用可增强消毒效果
  • 15、如图1所示,在水中分别加入相同浓度的稀H2SO4和NaOH溶液,用石墨作电极电解水。10s 时接通电源开始电解,130s时关闭电源停止电解,实验过程中CO2浓度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如图2所示。以下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曲线1是水中加入NaOH溶液电解水采集到的数据 B、随着电解的进行,溶液的pH均增大 C、电解过程中产生CO2可能与石墨电极有关 D、停止电解后,CO2的浓度立即出现下降
  • 16、水和乙醇都是工业上重要的溶剂,NaOH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0℃~50℃时,NaOH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性差别不大 B、20℃时,209gNaOH水溶液中至少含溶质109g C、50℃时,NaOH的乙醇溶液降温一定有NaOH析出 D、50℃时,在20g乙醇中加入5gNaOH形成不饱和溶液
  • 17、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

    B.除去甲烷中的二氧化碳

    C.鉴别CuSO4CaCO3和NaCl三种白色粉末

    D.观察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

    A、A B、B C、C D、D
  • 18、如图是“碱的化学性质”的思维导图,祝愿同学们破“碱”成蝶,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可溶性碱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因为溶液中含有OH B、实验室可利用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检验二氧化碳 C、酸碱中和反应中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可能发生改变 D、工业上可用熟石灰与纯碱制烧碱
  • 19、下列开展的劳动项目与所述化学知识关联正确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用厨余垃圾堆肥种菜

    厨余垃圾含N、P、K元素

    B

    给养鱼池中泵入空气

    O2易溶于水

    C

    擦干洗净的铁锅以防生锈

    铁与氧气反应生成Fe3O4

    D

    煤炉旁放一盆水防止CO中毒

    CO能与水反应

    A、A B、B C、C D、D
  • 20、国产三折叠屏手机正式问世,将科幻变为现实。二元酐C10H2O6是生产折叠屏的原料之一、下列有关二元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属于有机化合物 B、充分燃烧生成CO2H2O C、碳、氢元素质量之比为60:1 D、由10个碳原子、2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上一页 90 91 92 93 9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