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化学反应有多种分类,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其中b处可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碳酸→二氧化碳+水 B、石灰石+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C、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 D、木炭+氧气二氧化碳
  • 2、从金银花中提取的绿原酸(化学式为C16H18O9)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下列有关绿原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绿原酸属于混合物 B、一个绿原酸分子由16个碳原子、18个氢原子、9个氧原子构成 C、绿原酸由碳、氢、氧三个元素组成 D、绿原酸中氢元素的含量最高
  • 3、比黄金还要贵重的金属铷,广泛应用于能源、电子、特种玻璃 、医学等领域。铷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铷的说法正确的是

    A、Rb属于非金属元素 B、Rb原子核里有37个中子 C、Rb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g D、铷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 4、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的变化体现了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5、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做了以下实验。

    (1)请写出镁条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若在陶土网上点燃镁条,镁条完全燃烧后,通过称量发现陶土网上燃烧产物的质量比反应前镁条的质量小,其主要原因是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比逸散的氧化镁质量________(填“大”或“小”)。

    (3)小红按图甲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小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通过甲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却发现产物中还有一些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

    黄色固体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

    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

    ②镁条能在氮气中燃烧生成黄色的氮化镁(Mg3N2)固体;

    ③氮化镁可与水反应生成氨气,氨气溶于水后得到的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作出猜想】

    黄色固体为Mg3N2

    【实验探究】

    (4)如图乙所示,取部分燃烧产物于小烧杯B中,加入适量水,然后用大烧杯罩住小烧杯A和B,若观察到________的现象,则可得出燃烧产物中含Mg3N2的结论。

    【反思与交流】

    (5)空气中N2的含量远高于O2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MgO却远多于Mg3N2 , 请给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

    (6)写出丙实验过程的现象________。

    (7)在丁实验中,混合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正确的是______。

    A. B. 
    C. D. 

    (8)通过上述实验,你得到启示: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在________环境进行。

  • 6、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中仪器a的名称是
    (2)、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若用装置F收集氧气,检验瓶中氧气已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选填“b”或“c”)口处,观察木条是否复燃;需要瓶中氧气时,可用水将装置中的氧气排出,水应从导管(选填“b”或“c”)口通入。
    (4)、通常状况下,硫化氢(H2S)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常用块状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则制取硫化氢气体可选用的装置组合是(填字母)。
  • 7、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是当今社会交通工具的两大主流类型。燃油汽车燃料燃烧不仅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还会释放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发展新能源汽车是降低燃料消耗量、改善大气环境的重要举措。2021~2023年,我国不同动力类型汽车销量占比见图1。

    纯电动汽车因其能源利用率高、结构简单、噪声小等优点成为近年来使用最广的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利用电池储能后放电,驱动汽车行驶,但因电池安全性、充电时长、续航里程、使用寿命等因素导致其发展受限。我国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对比了添加1-SP和2-CNT两种导电剂对纯电动汽车中磷酸铁锂(LiFePO4)电池使用寿命的影响,结果如图2(容量保持率越高,代表电池使用寿命越长)。

    在“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汽车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纯电动汽车的优点有(写出一条即可)。
    (2)、磷酸铁锂(LiFePO4)的相对分子质量是;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结果精确到0.1%)。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使用燃油作为汽车燃料会造成空气污染 B、2021~2023年,我国燃油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销量占比均逐年增加
    (4)、对比图2中的两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放电倍率范围内,当放电倍率相同时,
  • 8、同学们在实验室模拟水厂净化工艺,将采集的黎明湖水净化成自来水,并最终制成蒸馏水,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明矾的作用是 , 操作1所需的玻璃仪器有
    (2)、操作2是利用活性炭吸附水中的杂质,除去异味,图2是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为了达到较好的净化效果,液体B应该从端通入(填“a”或“b”)。
    (3)、通过操作3可以得到净化程度更高的蒸馏水,操作3的名称是;实验时,除了向烧瓶中加入液体C,还需要加入少量的沸石或碎瓷片,其作用是
  • 9、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用相应的化学用语填空。
    (1)、两个硫酸根离子
    (2)、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
    (3)、标出氯酸钾(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4)、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5)、3个水分子
  • 10、如图把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测湿度)探头放入食品保鲜袋中,开始采集数据,然后向袋内呼出气体。采集的数据经处理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X表示二氧化碳,曲线Y表示的是水蒸气 B、根据图乙可知呼出气体中不含有氧气 C、200 s时没有被采集数据的其他所有气体的总体积分数为23.34% D、由此实验,有人认为空气成分中的“其他气体和杂质”主要指水蒸气是错误的
  • 1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3Fe+2O2__Fe3O4 B、C+O2__CO2 C、Mg+O2__MgO2 D、2H2O2MnO2__2H2+O2
  • 1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用滴管取液体 B、过滤 C、倾倒液体 D、点燃酒精灯
  • 13、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基本检验项目的是
    A、CO2浓度 B、O2浓度 C、N2浓度 D、PM2.5浓度
  • 14、

    “Zn有灵犀”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无意中发现过氧化氢溶液和“84”消毒液以及氧化铜混合后均产生了大量气泡,有同学对此产生了疑惑——“84”消毒液能否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呢?催化过氧化氢分解除了二氧化锰外是否有更好的催化剂呢?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两个问题展开了探究。

    【资料】①“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

    ②“84”消毒液和过氧化氢溶液混合能产生氧气。

    ③氧化铜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探究一:探究次氯酸钠能否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前导气管中已充满了水)

    【进行实验】

    (1)步骤Ⅰ:连接好装置,并________(填操作)。

    步骤Ⅱ:向锥形瓶中加入30mL“84”消毒液,然后用注射器吸取25mL过氧化氢溶液,塞紧橡胶塞;

    步骤Ⅲ:将注射器中的过氧化氢溶液平均分5次(每次5mL)推入锥形瓶中;每次推入过氧化氢溶液,待不再产生气泡后,读出量筒中水的总体积如表所示。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量筒中水的总体积/mL

    140

    280

    365

    370

    x

    【讨论与分析】

    (2)下列有关该实验的数据分析中,正确的是______。

    A. 第1次实验产生的气体为140mL
    B. 前两次实验产生气体的总体积为270mL
    C. 表格中x的值是370
    D. 第4、5次加入液体后几乎没有气体产生

    (3)小组同学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在次氯酸钠中加入过氧化氢,次氯酸钠作________(填“反应物”或“催化剂”)。

    探究二:氧化铜与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较。

    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了两次实验,在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氧化铜和二氧化锰,分别将注射器内盛有的等体积、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快速注入试管中,利用注射器收集氧气,收集到氧气的体积和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4)开始实验时要快速注入过氧化氢溶液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5)实验中造成U型管内红墨水液面左低右高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

    (6)通过图2除了能得出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比氧化铜好,还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7)请写出氧化铜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氧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

  • 15、从空气中分离出的N2和O2均有重要作用。
    (1)、合成氨(NH3)是人类科学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具体工艺流程图如图:

    ①合成氨需要的氮气来自空气,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②已知同温同压下,相同数目的气体分子具有相同的气体体积,若要让氢气和氮气恰好完全反应,则需要氢气和氮气的体积比为。(合成氨的关键步骤为:N2+3H2 __2NH3

    ③根据表中物质的沸点判断,要将产物NH3与N2、H2分离开来,最适宜的温度应该控制在(填字母)。

    物质

    H2

    N2

    NH3

    沸点

    ﹣252℃

    ﹣195.8℃

    ﹣33.35℃

    A.﹣195.8℃≤t<﹣33.35℃

    B.﹣252℃≤t<﹣195.8℃

    C.﹣252℃≤t<﹣33.35℃

    ④该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两种物质是(填化学式)。

    (2)、图中A﹣D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表示物质的转化关系。B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化学性质比较活泼,A是一种淡黄色粉末与B反应后的产物,C是黑色固体,D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回答下列问题:

    ①反应ⅰ要在集气瓶预留一些水,目的是

    ②反应ⅱ只能在纯净的B中进行,它的符号表达式为

    ③在自然界中使反应ⅳ实现的过程可以是

  • 16、根据如图实验装置,请回答:

    (1)、仪器a的名称是
    (2)、若用B、E装置组合制取氧气,收集气体的时机是。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最好选择用(填字母,下同)收集氧气。
    (3)、实验室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备甲烷,选择的发生装置是;用装置C而不用装置D收集甲烷,原因是
    (4)、Y形管在不同的实验中作用各不相同(如图)。

    若实验室利用装置甲制备少量氧气,正确的操作是将(填“固体转移至液体”或“液体转移至固体”),若实验室利用装置乙制备氧气,酒精灯应加热Y形管内(填“a”或“b”)处的高锰酸钾,请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17、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语言,请写出对应的化学符号。
    (1)、①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②体温计中的汞原子

    ③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④两个铵根离子

    (2)、请根据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硒元素有防癌、抗癌作用。硒元素的部分信息如图1所示。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的x= , 硒离子的化学符号为

    ②在钱学森等杰出科学家的带领下,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氘和氚是制造氢弹的原料,氘核和氚核在超高温的条件下会聚合成一个氦核,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变化涉及的元素种类有三种

    B.氘、氚两种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C.氘和氚两种原子的质量相等

    ③如图3所示原子对应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铝元素的正下方,即同一族,与铝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则m的值为。金属铝由(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④氢气和氧气在Pd基催化剂表面可反应生成过氧化氢,下列微观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代表该反应中的某个过程。生成过氧化氢的微观过程的正确顺序应该是

  • 18、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1)、“Zn有灵犀”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参加社会实践时,从山区带回了一瓶浑浊的山泉水,同学们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①进行操作a时,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操作b中加入活性炭是利用了其性,在实验室若要降低液体D的硬度可采用的操作是

    ②生活中可利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净水操作,待净化的水应该从(填“a”或“b”)端通入。

    (2)、化学指导我们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认识世界。

    ①兴趣小组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魔术,如图1,该魔术中可观察到脱脂棉团由白色变为 , 请从微观角度解释该现象

    ②图2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在A、B、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填序号)。从图中可知,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有

  • 19、化学学习小组开展学科实践活动,利用塑料瓶、注射器、吸管、输液管等设计并制作简易供氧器,简易供氧器中的固体药剂是A和B,A是过碳酸钠(2Na2CO3•3H2O2),它是一种白色固体,遇水会分解出H2O2 , B是催化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装置是反应仓,乙装置是洗气仓 B、供氧器中的固体B一定是二氧化锰固体 C、甲中的水可以控制反应速率,乙中的水有除杂、降温的作用 D、设计供氧器需要综合考虑便捷、安全、环保等因素
  • 20、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利用木炭代替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向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一定量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C、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 D、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
上一页 89 90 91 92 9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