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切割玻璃 B、面粉爆炸 C、工业制氧气 D、木炭吸附
  • 2、中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国家、个人等在一定时间内排放的二氧化碳与通过各种方式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列行为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A、植树造林 B、步行上学 C、节约粮食 D、使用一次性筷子
  • 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气体、验证气体性质的常见实验装置图,请你结合下列图形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编号为a的仪器名称;A装置是制取气体的一种发生装置,请写出用A装置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若用G装置收集O2 , O2气体从c导管进入,请将下图方框中G装置的导管补画完整

    (2)、C装置与B装置都可以作为制取CO2的发生装置,C装置与B装置相比,C装置的优点是;图中C、D、E和F是实验室制CO2并探究CO2性质的实验装置图,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D装置中的现象是;一段时间后E装置中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请分析溶液变红的原因(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F装置中蜡烛最终由低向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3)、兴趣小组称取一定质量的石灰石样品(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放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石灰石中杂质不参加反应),待完全反应后,得到4.4g二氧化碳。请计算石灰石样品中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
  • 4、实验室用如图装置进行碳还原氧化铜实验。请回答:

    (1)、写出碳与氯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现象是什么?
    (3)、实验结束时,为什么要先将导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撤出,再熄灭酒精灯?
  • 5、指出下列错误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1)、倾倒液体时,标签没向着手心。
    (2)、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没有铺一层细沙。
  • 6、请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酒香不怕巷子深。
    (2)、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但物理性质差异很大。
    (3)、水汽化时体积增大。
  • 7、为了减少污染,通常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换器”。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在反应前后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的元素是

  • 8、下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填序号),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的是(填序号)。
    (2)、②所示粒子的化学符号为
  • 9、下图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氩的相对原子质量为;氩元素属于(填“金属”、“非金属”或“稀有气体”)元素;氩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周期。

  • 10、水是生产生活中最常用的物质之一。检验水样是硬水还是软水,常用的试剂是;生活中常用的方法给水消毒;电解水的实验告诉我们:水是由组成的。
  • 11、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78%的气体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所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12、由Na2S和Na2SO4组成的混合物中,测得其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是32%,则该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A、16% B、22% C、32% D、48%
  • 13、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电解水一段时间 B、测定空气中O2含量 C、加热高锰酸钾制O2 D、向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不断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 14、下列根据某些性质区分一些常见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铜片和铁片:看颜色 B、氮气和二氧化碳:伸入燃着的木条 C、双氧水和水:加二氧化锰 D、白酒和白醋:闻气味
  • 15、逻辑推理是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阳离子是带正电荷的粒子,所以带正电荷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 C、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所以分子种类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催化剂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所以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 16、分类是研究物质的科学方法。下列各组物质按照单质、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海水、硫 B、干冰、氯酸钾 C、C60、冰水混合物 D、水银、空气
  • 17、下列关于物质燃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铁丝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B、木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 C、红磷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D、硫燃烧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 18、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读取液体的体积 D、液体的取用
  • 19、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科学家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科学家是
    A、道尔顿 B、阿伏加德罗 C、门捷列夫 D、拉瓦锡
  • 20、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加碘食盐”中的碘理解为
    A、元素 B、单质 C、分子 D、氧化物
上一页 53 54 55 56 5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