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兴趣小组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不同质量的平菇作催化剂时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用传感器测量装置中气压的变化,数据如图乙所示。结合曲线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 B、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C、实验前后,平菇质量均不变 D、不同质量的平菇使过氧化氢完全分解所用时间相同
-
2、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探究温度对微观粒子运动的影响
B.探究石墨的导电性
C.氧气验满
D.氢气验纯
A、A B、B C、C D、D -
3、化学课上老师演示了“粉笔蜡烛”的创新实验,装置如图。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粉笔上产生黄色火焰,实验结束后粉笔未损耗,但金属盖中石蜡减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粉笔中的孔隙能输送石蜡蒸气 B、黄色火焰是粉笔燃烧产生的 C、实验过程中能观察到U型管内出现水雾 D、该实验能说明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
4、科研人员将二氧化碳合成可供微生物直接利用的物质丙,合成过程中主要物质间转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丙均为氧化物 B、物质丙由三种原子构成 C、一定有含氢元素的物质参与合成过程 D、该合成过程,分子种类不变
-
5、如图为实践小组制作的甲、乙两种净水器,下列对这两种净水器的评价不合理的是A、加厚活性炭层,可提升净化效果 B、乙净水器的净化作用比甲多 C、经甲、乙净水器净化后的水仍然不是纯水 D、甲、乙两净水器使用时,水均从上向下流动
-
6、神舟载人飞船使用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砷、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镓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种元素位于不同周期 B、镓的原子质量为69.72 C、镓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形成阳离子:Ga3+ D、砷元素与镓元素的本质区别为中子数不同
-
7、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符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O B、N可表示氮元素、一个氮原子和氮气 C、NaCl由Na+和Cl-构成 D、S2-:“2”表示一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
-
8、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A、读取液体体积
B、用胶头滴管取液体
C、倾倒液体
D、加热液体
-
9、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不合理的是A、金刚石切割玻璃——硬度大 B、镁粉制烟花——能燃烧发出耀眼白光 C、氦气填充探空气球——密度比空气小 D、氧气用于医疗急救——助燃性
-
10、防滑粉主要成分为碳酸镁。图中是某防滑粉的标签,请根据标签回答问题。(1)、碳酸镁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碳酸镁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碳酸镁中镁、氧元素的质量比是(最简比)。(4)、碳酸镁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列式即可)。(5)、请计算出这袋防滑粉中镁元素的质量是g。(6)、根据碳酸镁的储存和用途,推测其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11、
聚合硫酸铁是污水处理时常用的混凝剂。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探究聚合硫酸铁(PFS)对水中悬浮物的净化效果。
【查阅资料】聚合硫酸铁(PFS)溶于水后形成多种络合物,使水中的悬浮物聚集,在重力作用下沉降。
【进行实验】取200mL浑浊程度相同的水样于烧杯中,调节水样pH,加入PFS,使水样中PFS达到一定浓度,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测定浊度去除率(浊度去除率越高,净化效果越好)。结果如下表:
序号
水样pH
水样中PFS浓度
静置时间(min)
浊度去除率(%)
①
7.57
50
20
90.83
②
7.57
75
20
96.95
③
7.57
100
10
88.15
④
7.57
100
15
91.14
⑤
7.57
100
20
93.17
⑥
7.57
125
20
84.52
⑦
6.14
100
20
79.72
⑧
9.01
100
20
83.26
【解释与结论】
(1)探究水样中PFS浓度对悬浮物的净化效果影响的实验是(填序号)。(2)由③④⑤得到的结论是。(3)⑤⑦⑧的实验目的是。(4)结合表格分析:此次实验中PFS对悬浮物净化效果最佳的实验条件是。【反思与评价】
(5)明矾也是常用的混凝剂。继续实验,发现相同条件下明矾对水中悬浮物的净化效果比PFS差,其实验方案是:取200mL浑浊程度相同的水样于烧杯中,。 -
12、
实验室制取氧气及其相关探究。
【实验一】实验室制取氧气
(1)仪器a的名称是。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为。
(3)为了获得平稳的气流,可选择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
(4)做铁丝燃烧实验时,可选用装置D收集氧气,方便在集气瓶中预留少量的水。
①氧气可以用装置D收集的原因是;
②预留的水在铁丝燃烧时所起的作用是;
③写出铁丝燃烧时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实验二】氧气的相关探究
(5)将收集的氧气倒入装置E的烧杯中,观察到带火星的小木条自下而上依次复燃,说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是和。
(6)医疗急救时,吸氧设备中有医用氧气湿化器,其功能类似于“多功能瓶”(如图F)。输氧时,氧气应从(填“a”或“b”)端进入。
(7)跨学科小组设计并制作氧自救呼吸器(如图G所示)。已知超氧化钾为黄色固体,可分别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氧气和白色固体,产氧效率高,适合作生氧剂。使用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生氧剂由(填颜色变化)时,则基本失效。
-
13、
从不同角度认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Ⅰ.性质角度
(1)实验一:如图1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置于U形管中,向A处的塑料盖中滴入浓氨水,观察到的现象是。
(2)实验二:如图2所示,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在U形管下方固定一个塑料盒,向其中加入90℃的水,可以更快观察到现象,请从微观角度解释原因:。
Ⅱ.变化角度
【查阅资料】
a.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能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
b.氯化氢与氯化铵均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c.相同温度下,分子的运动速率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有关。
(3)实验三:如图3所示,实验时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置于U形管中,分别快速向A和B处的塑料盖中滴入0.5mL的浓氨水和浓盐酸,一会儿后发现酚酞试液自A处向C处逐渐变红,但颜色逐渐变浅,且在C处附近看到“白烟”。
①有“白烟”生成,说明常温常压下氯化铵是(填“固体”、“液体”或“气体”)。
②C处附近出现“白烟”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是。
【拓展延伸】
(4)可以从新物质生成的角度或从反应物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Ⅲ.数字化实验
(5)已知: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能电离出离子,使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大;一定条件下,电导率的大小能反映离子浓度的大小。兴趣小组用图4所示装置研究微粒运动现象。控制浓氨水的温度在、时分别采集数据,得到图5所示图像。图5中能说明微粒在不断运动的证据是。
-
14、用单原子铂(Pt)作催化剂制取燃料甲醇的微观示意图如下。(1)、保持甲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2)、该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微观粒子是(填符号)。(3)、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单质碘是一种紫黑色有光泽的固体,加热时易升华。碘具有毒性和腐蚀性,常温下可以和活泼金属直接作用,碘单质主要用于制取药物、染料、碘酒、试纸和含碘化合物等。
碘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人体缺碘可能造成智力残障,故碘有“智力元素”之称。碘元素在自然界中含量稀少,除在海水、海带、海鱼和贝类等中含量较高以外,在大部分土壤、岩石、水中的含量都很低。为预防因缺碘引起的疾病,国家规定在碘缺乏地区的食盐中添加碘。
(1)、碘单质的物理性质有(写一条)。(2)、加碘盐中的“碘”指的是(填“原子”、“分子”或“元素”)除食用碘盐外,我们还可以从食物中补充碘,如等。(3)、碘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①碘属于(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②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③碘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碘离子。
④以下微观粒子与碘原子化学性质相似的是(填字母)。
A.
B.
C.
D.
-
16、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1)、用化学符号表示:
①氯气;
②硫酸钠;
③氢氧化钡;
④铵根离子;
⑤标出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
(2)、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①;
②;
③。
(3)、写出下列化学式中数字的含义。①“”中的“2”:;
②“”中的“2”:。
-
17、“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分子由原子构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B、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所以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微观粒子一定是离子 D、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所以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
18、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A.检验氢气纯度
B.探究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C.木炭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检查装置气密性
A、A B、B C、C D、D -
19、布洛芬常用于镇痛、解热,其化学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布洛芬属于混合物 B、1个布洛芬分子中含有1个氧分子 C、布洛芬由13个碳原子、18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构成 D、布洛芬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
20、“宏微结合”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汽油置于敞口容器中逐渐减少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硫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更剧烈
在氧气中硫接触到氧分子的几率更大
C
气体压缩储存于钢瓶中
压强增大,气体分子变小
D
氧气和臭氧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结构不同
A、A B、B C、C 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