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已知某固体混合物 A中含有 CuSO4、FeCl3、NaNO3、BaCl2、CaCO3五种物质中的两种或多种.按下述步骤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分析推理(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反应).

    Ⅰ.取一定质量的该固体混合物 A放入一洁净烧杯中,向其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搅拌,待烧杯中物质充分反应后,过滤,得红褐色沉淀B和滤液C.

    Ⅱ.另取一定质量的该固体混合物 A 放入另一洁净烧杯中,向其中加入适量H2SO4溶液,搅拌,待烧杯中物质充分反应后,过滤,得白色沉淀D和滤液E.

    Ⅲ.将所得溶液C和溶液E充分混合,再向混合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 AgNO3溶液,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得白色沉淀F 和滤液G.

    Ⅳ.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作出相应的推理,填写以下空白:

    (1)、在固体混合物 A 里,上述五种物质中肯定存在的物质是(写化学式)
    (2)、写出步骤Ⅲ中生成白色沉淀F的1个化学方程式:.
    (3)、在滤液G中,含有的金属阳离子共有种,该滤液中肯定存在的酸根离子是.
    (4)、在混合物A里,上述五种物质中肯定不存在的物质是(写化学式) , 得出此结论的理由是:.
  • 2、学习完“酸、碱、盐的性质”后,老师将两瓶未贴标签的饱和石灰水、饱和碳酸钠溶液摆放在实验桌上,让同学们区分.下面是“雄鹰小组”同学们的探究过程:
    (1)、【讨论与交流】

    李壮(组长):区分两种物质的原理是,依据物质的性质,选择一种试剂与两种物质混合,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大家据此来说一说区分两种溶液应选用哪种试剂,并说明理由.

    王志:我认为可以选择稀盐酸,理由是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有气泡产生,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无明显现象.

    马凌:我选择的是碳酸钠溶液,理由是:                                     .

    张云:马凌,你说的我没有听懂,你能再给我讲一遍吗?

    在大家的帮助下,张云不但弄明白了,还选出了其他两种溶液,如溶液和溶液,最后得到大家的赞许.

    (2)、【实验探究】

    大家按照王志的方案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中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判断出甲试管中原溶液为碳酸钠溶液,乙试管中原溶液为石灰水.

    大家对乙试管中现有溶液的溶质成分产生了探究兴趣.马凌经过认真思考后,又选择碳酸钠溶液作为检验试剂,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马凌从乙试管中取少量溶液加入到另一支新试管中,再向此新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碳酸钠溶液,观察到只有白色沉淀生成.于是,他得出结论:“溶液中的溶质有氢氧化钙”.但组长李壮对这个结论有疑问,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大家讨论完李壮的疑问后,制定出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来验证他的疑问,并查阅资料得到氯化钙溶液呈中性,大家都鼓励张云来做实验.

    张云测出乙试管中剩余溶液的pH7(填“>”“<”或“=”),证实了马凌的结论是错误的.

    (3)、【反思评价】

    判断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除要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探究活动结束了,同学们充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 3、固体 A中可能含有 Na2SO4、CuSO4、Na2CO3、KNO3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如下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并逐步推出结论.请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及现象

    结   论

    ①将少许 A 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 B

    A 中一定没有

    ②在 B 中加入足量 BaCl2 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A 中一定有

    ③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

    ④另取少许 A 进行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观察到火焰呈

    A 中还有 KNO3

  • 4、实验室现有一瓶含少量水的碳酸氢铵样品,为测定其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B、C中所装药品均足量,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已知: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HCO3__NH3+H2O+CO2,NH3能被酸溶液吸收.

    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Ⅰ.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

    Ⅱ.关闭弹簧夹,给碳酸氢铵样品加热;

    Ⅲ.当样品反应完全,……,再停止加热,直到玻璃管冷却;

    Ⅳ.实验完毕,测得装置B、C中药品的质量分别增加了m1、m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NH4HCO3属于(选填“氮肥”“磷肥”“钾肥”或“复合肥”),装置B中盛放的液体是.
    (2)、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步骤Ⅲ中,停止加热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4)、该样品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用含m1、m2的代数式表示).
  • 5、小强和小明两位同学对黄色的 FeCl3溶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阅资料获得如下信息:

    ①FeCl3能与 Cu、Fe、Al等金属反应生成 FeCl2 , 如:2FeCl3+Cu=2FeCl2+CuCl2

    ②FeCl3溶液能使无色的苯酚溶液变成紫色

    【提出问题】①FeCl3溶液与金属铝反应有哪些现象?

    ②FeCl3溶液中的哪种粒子使苯酚溶液变成紫色

    【实验探究】取适量FeCl3溶液于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思考与交流】

    ①实验前,铝箔表面需要进行打磨处理,其目的是.

    ②FeCl3溶液的 pH7(填“>”“<”或“=”).

    ③溶液由黄色变成浅绿色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④D中无色溶液的溶质是(填化学式).

    ⑤经分析,小强同学认为是Fe3+使苯酚溶液变成紫色,但小明同学认为若要得出此结论还需补做如下实验:在苯酚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观察溶液是否变成紫色.小明的理由是

  • 6、小明怀疑自家菜地因施用硫酸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土壤酸化问题,于是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
    (1)、【查阅产品说明】小明同学根据图1所示产品说明书中的和硫酸铵的组成,推测硫酸铵受热可能会分解生成氨气,使肥效降低.
    (2)、【探究1】土壤的酸碱性

    实验1:按图2所示溶解土样,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用pH试纸测量土样浸出液的pH约为4,说明土壤呈酸性.

    (3)、【探究2】硫酸铵具有哪些性质?

    实验2:25℃时,将30g硫酸铵加入50g水中,完全溶解,此时所得溶液对应图3中(选填序号)点的状态,测得其pH约为5.

    实验3:为证明硫酸铵受热分解生成了氨气,小组同学进行了图4所示的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①硫酸铵固体减少;②用酚酞溶液浸湿的滤纸;③小气球变大.

    小明依据现象①和②,小红只依据③,都得出了“硫酸铵受热分解”的结论.小组同学认为小红的依据不合理,小气球胀大可能是装置中的空气受热膨胀所致.

    若要通过小气球的变化得出“硫酸铵受热分解”的结论,还需继续进行观察,若 , 才能得出这一结论.

    实验4:按图5所示进行实验,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硫酸铵能与熟石灰发生反应.

    (4)、【拓展应用】

    为保证铵态氮肥的肥效,不能高温暴晒,不能.

    (5)、硫酸铵中氮元素被植物吸收后,剩余的硫酸铵使得土壤酸化,可用熟石灰进行改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7、“比较归纳法”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某种物质可通过一步反应转化为另一种物质).
    (1)、请以下表中序号Ⅰ为示例,填写序号Ⅱ、Ⅲ中的空格:

    项目

    序号

    举例

    物质类别间的相互反应

    物质类别间的转化

    I

    CaCl2+Na2CO3══CaCO3↓+2NaCl

    盐 1—盐2

    盐→新盐

    写出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酸一盐

    酸→

    写出氢氧化钠转变成另一种碱的化学方程式

    碱—

    碱→新碱

    (2)、室温下,氯化镁与下列物质的变化关系,正确的是(填标号).

    A   MgCl2AgNO3

    B   KNO3MgCl2

    C   MgCl2HCl

    D   MgOH2MgCl2

  • 8、某同学在学习中构建了“氮及其化合物的价、类关系图”.

    (1)、写出图中 A,B,C点对应物质的化学式各一个:.
    (2)、与图中的点对应物质不相符合的化学式是.
    (3)、在纯净物中,根据 , 可以把它们分成单质和化合物.
    (4)、氮气是由(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5)、完成鉴别硫酸钾和硫酸铵两种固体化肥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 9、为保护绿水青山,可将工业残留的钡渣[主要成分为碳酸钡(BaCO3):进行无害化处理,制取化工原料硫酸钡( BaSO4.主要流程如下:

    已知: BaSO4难溶于水,氯化钡(BaCl2)可溶于水.

    (1)、粉碎钡渣的目的是.
    (2)、反应釜1中的气体 X为        .
    (3)、反应釜2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0、现有X,Y,Z三种肥料,已知它们分别是碳酸氢铵、氯化钾、硝酸钾中的一种.将三种肥料各取适量分别加氢氧化钠,Z有强烈的氨味,X,Y无氨味;将X,Y分别配成溶液,各取适量分别滴入硝酸银溶液,X溶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Y溶液中未见到明显变化.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判断:X,Y,Z依次是(    ).
    A、氯化钾、碳酸氢铵、硝酸钾 B、氯化钾、硝酸钾、碳酸氢铵 C、碳酸氢铵、氯化钾、硝酸钾 D、硝酸钾、氯化钾、碳酸氢铵
  • 11、医疗上常用硫酸钡作透视肠胃的内服剂,俗称“钡餐”.一旦误将碳酸钡代替硫酸钡作“钡餐”,就会致人中毒,此时可服用硫酸镁溶液解毒.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下实验模拟了碳酸钡在胃液中的变化,并验证了硫酸镁解毒的原理.

    Ⅰ.取一定量碳酸钡固体于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甲所示;

    Ⅱ.再向该烧杯中逐滴加入硫酸镁溶液,并不断搅拌,烧杯内溶液质量与加入硫酸镁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K 点和L 点处,溶液中的溶质都为一种;图乙中M 点和N 点处,溶液中的溶质都为两种 B、取少量步骤Ⅰ所得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足量稀硝酸,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步骤Ⅰ中加入的稀盐酸已过量 C、根据图乙数据分析,步骤Ⅱ最终生成硫酸钡沉淀的质量为4.5g D、硫酸镁解毒的原理是: MgSO4+BaCl2=MgCl2+BaSO4因此,本身无毒且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沉淀的物质,如纯碱也可解毒
  • 12、实验室有一包白色固体,其中除了碳酸钠以外,还可能含有硝酸钡、硫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步骤①:取少量白色固体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足量水并不断搅拌,固体部分溶解.步骤②:接着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并不断搅拌,此时固体质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无气泡冒出 B、B→C段对应溶液 pH 逐渐变大 C、C点对应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硝酸钠、硝酸钡 D、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氢氧化钠
  • 13、氧化物、酸、碱、盐都属于化合物.甲、乙、丙、丁、M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合物,其中甲、乙、丙、丁分属上述四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M与甲属于同种类别的化合物.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已略去,“一”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若甲是碳酸钙,则可以用水鉴别乙和丙 B、若乙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则甲可以是氧化铜 C、若丙是碳酸钠,则甲与丁溶液混合可以得到黄色溶液 D、若丁是氢氧化钠,则甲可以通过中和反应转化为M
  • 14、粗盐含有少量的 MgCl2、CaCl2、Na2SO4等杂质,为了将杂质除干净,先向粗盐溶液中分别加入过量的①NaOH、②Na2CO3、③BaCl2溶液,过滤,再加入④稀盐酸使溶液的pH=7,将最后所得溶液进行蒸发可得到精盐.加入溶液的先后顺序错误的是(    ).
    A、②③①④ B、③②①④ C、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
  • 15、下列化肥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A、KNO3 B、CO(NH2)2 C、Ca3(PO4)2 D、K2SO4
  • 16、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幸运52”,你喜欢看吗?下面的问题类似于该节目中设置的问题,其中答案正确的是(    ).
     

    问   题

    答   案

    A

    厨房里常用的一种物质,可以用它来发馒头,也可以做洗涤剂

    它是烧碱

    B

    医疗上用来配制生理盐水,日常生活中可用来调味

    它是葡萄糖

    C

    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气态化合物,也是农村沼气池中由植物

    残体分解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容易充分燃烧,是清洁能源

    它是甲烷

    D

    一种氧化物,它既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又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但都不生成盐

    无这样的氧化物

    A、A B、B C、C D、D
  • 17、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一定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Cu2+、H+SO42、Cl- B、Ba2+、Na+、Cl-NO3 C、K+、Ca2+、OH-CO32 D、Na+、H+、HCO3、NO3
  • 18、有关 NaOH与CO2反应的探究

    探究一:检验 NaOH 固体样品露置空气中一段时间后的成分

    【查阅资料】Na2CO3溶液显碱性;KCl溶液、BaCl2溶液显中性;BaCO3难溶于水.

    (1)、检验样品是否变质.检验样品成分中是否含碳酸根的实验方法(操作、现象及结论):.
    (2)、检验样品是否完全变质.实验操作:取样品加水溶解,先加过量的(填编号,下同),再滴加.

    A  盐酸  B  KCl溶液  C  BaCl2溶液   D  Ba(OH)2 溶液   E  酚酞试液

    (3)、探究二:用 NaOH溶液测定空气中酸性气体(CO2、SO2)的体积分数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向细玻璃管内注入少量水,形成一段水柱;经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已知细玻璃管单位长度的容积为0.1mL · cm-¹.水柱的质量忽略不计.

    【操作步骤】保持外界条件不变,完成以下操作:

    ①将40mL 浓 NaOH 溶液迅速倒入烧瓶内,立即塞紧橡皮塞,并在细玻璃管上标记水柱底部的位置;

    ②观察并测量得出水柱缓慢向下移动的距离为2.0cm;

    实验结束后,根据①中的标记,测得该标记以下细玻璃管及烧瓶的总容积为340mL.

    检查图中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方法:.

    (4)、仅根据本次测量数据,该气体样品中酸性气体的体积分数为(精确到0.001%).
    (5)、在上述操作步骤②中,若装置温度略有升高,实验结果(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 19、在一定条件下,同一反应进行的快慢与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现用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硫酸与过量的镁粉反应,为了使反应慢一点但不影响生成H2 的总量,可向所用的硫酸中加入适量的(    ).
    A、氢氧化钠 B、 C、硫酸钾溶液 D、碳酸钠溶液
  • 20、为了除去粗盐中的 Ca2+Mg2+SO42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错误的操作顺序是(    ).

    ①过滤,②加过量的 NaOH 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 Na2CO3溶液,⑤加过量 BaCl2 溶液.

    A、④②⑤①③ B、⑤④②①③ C、②⑤④①③ D、⑤②④①③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