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清远市2016-2017学年九年级化学一模考试试卷
- 广西钦州港经济开发区2015-201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 广西北海市合浦县教育局教研室2013-201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 广西北海市合浦县2012-201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 广东省肇庆市鼎湖中学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 2016年广西钦州市中考化学试题
- 2015年广西钦州市中考化学试卷
- 广西桂林市灌阳县2015-201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 广西桂林市灌阳县2015-201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 广西钦州地区2016-2017学年九年级化学中考模拟考试试卷
-
1、科研人员复原了一种以硫化锌精矿(主要成分ZnS)为原料火法炼锌的工艺,其主要流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焙烧时,ZnS与O2在高温下反应生成SO2和Zn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反应前后S元素的化合价(填“升高”“降低”或“不变”)。(2)、熔炼时,焦炭与ZnO反应生成锌和CO,该反应属于(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后CO经分离后可返回至焙烧炉作为燃料供能,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3)、该流程中回收ZnO循环利用的目的是。(4)、请写出一条该“火法炼锌”工艺的缺点。
-
2、
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兴趣小组开展“低碳有我”实践活动,寻找实验室中的CO2吸收剂。
【实验】
(1)兴趣小组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记录如表。
操作
现象
结论
分别取20mL的水、NaOH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加入到集满CO2的甲、乙、丙三个相同的软塑料瓶中,立即盖紧瓶盖,振荡。
①甲、乙、丙塑料瓶均变瘪,乙塑料瓶变瘪最明显。
②丙塑料瓶中溶液出现 , 甲、乙瓶中液体无明显变化。
三种试剂都能作为CO2的吸收剂,且(填化学式)的吸收效果最好。
【问题】乙塑料瓶中液体无明显变化,那么CO2与NaOH溶液是否发生了反应?
【讨论】
(2)小深认为可通过对比甲、乙塑料瓶的变瘪程度,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小深同学的观点是(填“合理”或“不合理”)的,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小圳选择合适的用品,通过实验也证明了C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信息: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可选用的实验用品(均足量):酚酞试液、稀盐酸、CaCl2溶液、NaOH溶液、试管、胶头滴管。
请帮助小圳设计并写出实验方案:从乙塑料瓶中取少量液体于试管中,。
【拓展】
(4)小组同学利用上述知识,设计了一个简易(CO2捕捉器。捕捉器中将NaOH溶液以喷雾形式喷出的目的是。
(5)兴趣小组倡导从身边做起,践行低碳理念。写出一条生活中可行的“低碳”行为。
-
3、家用燃料的变迁和利用
我国家用燃料经历了柴薪、煤、液化气、煤气和天然气五个阶段。
I.柴薪时代:开始于火的出现,人类用木柴、树枝、杂草等作为燃料。
II.煤炭时代:17世纪后,人类使用的燃料逐渐变为煤。煤主要组成元素是C,还含有H、N、S等元素,煤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烟尘和有害气体。
III、液化石油气时代:20世纪70年代中期,家用燃料变成了液化石油气。液化石油气是石油化工的一种产品,需通过加压储存在密封钢瓶中。
IV.煤气时代:20世纪80年代,管道煤气开始使用,其主要成分是CO和H2 , 无色无味。为防止煤气泄漏引发中毒,国家规定在煤气中加入乙硫醇。
V.天然气时代:2000年左右,天然气开始使用。“西气东输工程”使天然气成为了我国家庭的主要燃料。
随着燃料新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燃料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1)、古代人民通过钻木取火的方式获得火种,从“燃烧的条件”角度分析,“钻木”的目的是。(2)、煤属于(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根据煤组成的元素分析,写出一种煤燃烧后产生的有害气体(填化学式)。(3)、液化石油气加压储存时,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分子的发生改变。(4)、在煤气中加入乙硫醇能有助于用户及时发现煤气的泄漏,由此说明乙硫醇可能具有的性质有(写一条)。(5)、完全燃烧1kg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释放的热量和产生的CO2质量如图所示。通过该数据分析,用天然气代替液化石油气作燃料的意义有。(6)、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作为未来家用燃料的物质应具有的优点有(写一条)。 -
4、某同学利用图1装置研究浓盐酸与NaOH溶液的反应,实验时先滴入酚酞溶液,再滴入滚盐酸,测出左侧试管内溶液的pH曲线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中浓盐酸可换成浓硫酸 B、t1时,a点溶液中有大量的H+ C、t2时,b点溶液的颜色为红色 D、c点溶液中溶质有酚酞、HCl和NaCl
-
5、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A、
去除CaCl2固体中的少量CaCO3 B、
比较Al、Fe、Ag的金属活动性 C、
区分木炭粉和MnO2 D、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
6、《开宝本草》记载了KNO3的制取过程,“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KNO3),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结合KNO3的溶解度曲线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冬月有霜”的主要原因是KNO3溶液降温结晶 B、上述制取过程中没有涉及到的实验过程是蒸发 C、t1℃时,10gKNO3溶于50g水中能形成饱和溶液 D、t2℃时,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
7、我国科研人员发现一项新的光催化固氮合成氨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合成氨的效率,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的化学式为NH3 B、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1∶2 C、反应前后有两种非金属单质 D、该反应中光能转化为了化学能
-
8、某化肥的外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KH2PO4中H、O元素的质量比为1∶2 B、KH2PO4中P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KH2PO4属于化肥中的复合肥料 D、该化肥是由4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9、甲、乙是与空气中常见气体有关的两个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说明水是由H2和O2组成的 B、甲中正极和负极产生气体的质量比为1∶2 C、乙实验结束后②中的气球变小 D、对比乙中的①和③,说明铁生锈需要水
-
10、我国“天宫空间站”以稀有气体“氙”作为推进器原料之一。氙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氙属于稀有气体元素 B、氙原子的中子数是54 C、氙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1.3 D、常温下,氙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
11、空气的成分中有多种物质。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A、碳酸: B、氦气:He C、2个氮原子:N2 D、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
-
12、从古至今,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青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合金,属于合成材料 B、分级处理生活污水,有助于合理利用水资源 C、监测并发布空气质量日报,有利于保护大气环境 D、开发风电制氢技术,提供了未来清洁能源新途径
-
13、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该工程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下列环节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挖掘隧道 B、安装钻机 C、铺设钢筋 D、焊接钢梁
-
14、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1)、图中a点对应溶液中所含微粒为(填微粒符号)。(2)、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氢氧化钠溶液20g。根据图示计算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
15、氢能是理想清洁能源,氢能产业链由制氢、储氢和用氢组成。(1)、工业大量制取氢气常采用电解水的方法,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甲烷热解制氢
高温时,以熔融金属锡(Sn)为液态传热介质,细小的甲烷气泡从鼓泡反应器底部注入并发生分解,得到固体石墨。反应原理如图所示。
已知:物质的部分性质
物质
液态锡
石墨
密度g/cm3
7.0
2.2
①该反应温度T3与金属锡的熔点T1、金属锡的沸点T2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为。
②该方法可避免生成的石墨阻碍后续反应的进行,主要原因是。
③甲烷热解制氢的化学方程式为。
(3)、反应H2+NaHCO3HCOONa+H2O可用于储氢。所使用的催化剂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活性降低。在密闭容器中,控制其他条件不变,向含有催化剂的NaHCO3(俗称)溶液中通入H2 , HCOONa产率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温度高于70℃,HCOONa产率下降的可能原因是。 -
16、
柠檬酸亚铁(FeC6H6O7)是一种补血剂,易溶于水。工业上常用碳酸亚铁与柠檬酸反应制备该物质,某科研小组在实验室研究制备柠檬酸亚铁。
I.制碳酸亚铁
用预处理后的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Fe2O3 , 含少量不溶性杂质)制备碳酸亚铁的流程如图:
(1)“还原”时,加入铁粉,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同时有无色气体生成。“酸浸”所得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是(填离子符号)。
(2)“操作”是为了除去过量铁粉和不溶性杂质。“操作X”是(填操作名称)。
(3)小明为验证FeCO3沉淀表面覆盖的阴离子已洗净的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溶液(填写一种试剂),若无明显现象,则表明已洗净。
II.制柠檬酸亚铁
(4)制备柠檬酸亚铁:
步骤1:往FeCO3、铁粉固体加入足量柠檬酸溶液,控制温度约80℃,搅拌,充分反应;
步骤2:将所得混合溶液加热浓缩,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柠檬酸亚铁晶体。
①写出FeCO3与柠檬酸反应的方程式:。
②实验所得柠檬酸亚铁的质量大于根据原理计算所得的质量,原因是。
-
17、
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一】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1)如图,往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下列哪种物质可验证稀盐酸已滴加过量_____(填字母)。
A. 酚酞 B. Fe C. CuO D. AgNO3溶液 (2)小组利用如图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该反应属于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并用和电导率传感器测定反应过程中和电导率的变化(如图2和图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图1中滴加的a溶液为稀盐酸
B.图2中c点的溶质是氯化钠、稀盐酸、氢氧化钠
C图2中d→e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断增加
D.图3中90s之前电导率下降是因为溶液中的离子数量逐渐减少
(3)有小组成员认为图2中b→c不能证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你是否认同,请说明理由:________。
【实验探究二】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方案一:
(4)已知: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溶解1体积CO2。装置气密性良好,集气瓶容积均为250mL,图中溶液可能是________(写出一种),由此判断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依据的现象是________。
方案二:
(5)打开K1 , 将分液漏斗中的溶液全部注入锥形瓶内,关闭K1打开K2 , 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也可证明CO2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实验探究三】久置的NaOH固体是否变质
(6)兴趣小组对一瓶久置的NaOH固体的变质情况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称量1.0g该NaOH固体样品于小烧杯中备用,量取足量的稀盐酸,用电子秤称量反应前仪器和药品的质量,记录数据,将稀盐酸加入小烧杯内,待完全反应,再次称量仪器和反应后溶液的质量,记录数据。
反应前质量/g
反应后质量/g
质量差/g
105.32
105.10
0.22
结合实验数据,该1.0g氢氧化钠样品已变质,其中含有________Na2CO3;该NaOH固体的变质率为________%(结果保留整数)
温馨提示:变质率=(已经变质的NaOH的质量/未变质前NaOH的总质量)×100%
-
18、
游泳池中加入的消毒剂可以抑制小球藻等藻类的生长。实验小组对抑制小球藻生长的因素进行了探究。
已知:实验中,小球藻褪色时间越短,说明消毒剂对小球藻生长的抑制效果越好。
【进行实验】按表中数据,分别向盛有40mL小球藻试液的锥形瓶中加入消毒剂,记录如表:
序号
消毒剂种类及体积
消毒剂浓度
温度/℃
褪色时间
①
84消毒液2mL
6%
20
244s
②
8%
20
220s
③
10%
20
208s
④
10%
30
74s
⑤
10%
40
49s
⑥
H2O2溶液2mL
10%
20
24h后颜色略变浅
⑦
8%
20
24h后颜色略变浅
【解释与结论】
(1)对比③、⑥可知:能更好地抑制小球藻生长的消毒剂是。(2)由③④⑤可以得出的结论:。【继续实验】
按表中数据,分别向盛有40mL小球藻试液的锥形瓶中同时加入10%的84消毒液和10%的H2O2溶液,在20℃下进行实验,记录如表:
序号
84消毒液体积/mL
H2O2溶液体积/mL
实验现象
褪色时间
⑧
2
0.2
产生极少量气泡,60s后无气泡产生
285s
⑨
2
2
产生大量气泡,120s后无气泡产生
24h后颜色仍不变
⑩
0.2
2
产生极少量气泡,60s后无气泡产生
24h后颜色略变浅
【结论与反思】
(3)小组同学认为,将84消毒液和H2O2溶液同时加入不能更好的抑制小球藻的生长,所依据的实验是(从⑧~⑩中选择,填序号)。(4)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⑨的锥形瓶中,观察到 , 说明产生的气体为O2。(5)小组同学对⑨产生O2的原理提出两个猜想。猜想1:84消毒液对H2O2分解产生O2起到催化作用。
猜想2:84消毒液与H2O2溶液发生反应生成O2。
依据上述实验,你认为可以排除猜想(填“1”或“2”),理由是。
-
19、图中A~F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图中标注的仪器名称:①;②。(2)、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应选(填装置标号)作发生装置,若选F作收集装置,验满时带火星的木条应放在(填“a”或“b”)口。(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 如果要有利于控制二氧化碳的产生速率,发生装置应选择(填装置标号),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不使用E,原因是。(4)、实验室常将浓氨水滴入生石灰(CaO)中快速制取氨气,利用了生石灰与水反应(填“放热”或“吸热”),使氨气的溶解度(填“增大”或“减小”)的原理。
-
20、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丰富的实践经验。(1)、刘禹锡“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中引用的“淘金”过程发生的变化,该变化利用了黄金的性质。(2)、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蚕丝”属于纤维(选填“天然”或“合成”)。(3)、《汉书》记载:“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洧水中含有石油,石油属于能源(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4)、《本草经集注》记载:“强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硝石”主要成分是KNO3 , KNO3在化学肥料中属于(选填“复合肥料”或“农家肥”)。KNO3中的钾是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可以增强植物抗倒伏能力。(5)、《三国志》记载:“扬汤止沸,不如去薪”。“薪”指柴、草等燃料,“去薪”灭火的原理是。(6)、《天工开物》记载:“煤饼烧石成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 , “灰”指CaO,“烧石成灰”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