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实验操作规范,是保证实验成功和安全的关键。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失火,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B、酸液沾到皮肤上,立即用水冲洗并涂上稀氢氧化钠溶液 C、为了节约药品,将做实验剩下药品放回原瓶 D、为了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尽可能用较多的药品进行实验
-
2、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下列生活、生产活动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钢锭轧成钢筋 B、甘蔗压榨出糖汁 C、灯泡通电发光 D、烟花点燃绽放
-
3、
实验课上,同学们设计了下图的装置,完成了“实验室制取氧气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请你帮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报告的填写。
【准备实验器材】

【试剂选择】
实验室利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仪器选择】
(1)选择装置B作为发生装置,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填字母)。
【实验方法】
①连接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在锥形瓶中加入试剂,观察现象。
③收集气体并验满。
④收集的氧气进行图2实验,观察集气瓶中的现象。
【实验原理】
(2)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现象】
(3)①锥形瓶内产生大量气泡。
②图2中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实验结论】
(4)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却可以在氧气中剧烈燃烧,说明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有关。
【问题与思考】
(5)能否选择发生装置C,理由是。
-
4、如图是几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标有数字的仪器名称:①。(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应选用(填字母标号,下同)做发生装置,写出该反应的反应式(文字描述);若要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最好选用装置。(3)、F是一种可用于集气、洗气等的多功能装置。若将F装置内装满水,再连接量筒,用可用于测定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体积,测量时气体应从(填“a”或“b”)进入F中。 -
5、
学习小组对蜡烛燃烧展开了以下探究。

I.探究蜡烛各层火焰的温度高低
【实验1】小组同学设计实验如图所示。
(1)将一根火柴梗放入蜡烛火焰中1-2s后抽出,观察到外焰处的火柴梗先变黑,原因是。
Ⅱ.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吸水后变成蓝色。
【实验2】
(2)小组同学设计实验如图所示,请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澄清石灰水变 , 硫酸铜粉末变
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
Ⅲ.探究密闭集气瓶中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因素(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3】6个相同集气瓶中盛有不同配比的氧气、氮气的混合气体,测定6根相同蜡烛在集气瓶中的燃烧时间。
氧气体积分数
10%
20%
40%
60%
80%
100%
燃烧时间/s
0s
12
26
35
30
25
现象
立即熄灭
安静燃烧
剧烈燃烧,烛芯长度变长,蜡烛高度变短
(3)实验3的目的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探究对蜡烛在集气瓶中燃烧时间的影响。
(4)小组同学认为蜡烛熄灭的原因是氧气完全消耗,结合实验3数据判断该说法是否合理:(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
-
6、人类的发展历程也是人类追求光明的历程。人类照明经历了如图所示的过程。
请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在上述照明方法中,照明没有发生化学变化。(2)、蜡烛燃烧的过程并不简单,主要包含以下过程:石蜡先成液态,再 , 石蜡再燃烧。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由此说明发生化学变化时(填“一定”或“不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3)、制造电灯的过程需要设计灯的形状,研制发光效率高的灯丝以及透光性能好的玻璃。这些过程中与化学无关的是。(4)、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最能说明其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是_______。A、蜡烛变短 B、放出大量的热 C、发出黄光 D、生成小水珠 -
7、有下列物质:①氧气;②氮气;③五氧化二磷;④二氧化硫;⑤二氧化碳;⑥食盐水;⑦氖气。请用这些物质的数字代号填空: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2)属于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的是;
(3)食品真空包装充入的气体是;
(4)属于稀有气体的是。
-
8、某同学制取氧气时,试管炸裂了,造成试管炸裂的原因可能是下列中的
①没有给试管均匀预热;
②试管外壁有水滴;
③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
④加热时试管与灯芯接触;
⑤先撤去酒精灯,然后将导气管从水中移出.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
9、如图为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在实验过程中,当观察到气泡在导气管口连续、均匀地冒出时,才开始收集气体,其目的是
A、检查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 B、提高收集到的氧气的纯度 C、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使试管破裂 D、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 -
10、利用传感器测定蜡烛在密闭玻璃钟罩内的空气中燃烧时(装置示意图如下所示),含量和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a表示CO浓度 B、蜡烛熄灭时,钟罩内氧气含量为0 C、蜡烛中只含有碳元素 D、最终进入钟罩内的水约占其体积的 -
11、下列实验基本操作规范的是A、
量取40mL水
B、
连接仪器
C、
取用液体
D、
加热液体
-
12、下列实验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检验氧气
用带火星木条
B
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C
探究蜡烛中是否含有的元素
点燃蜡烛,将干燥而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D
比较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空气中含量
用澄清石灰水
A、A B、B C、C D、D -
13、生活处处离不开化学,下列措施能保障人类生存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是
①生产化肥和农药②合成药物③开发新能源④开发新材料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14、在完成“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的实验活动中需要注意的是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15、我国科学家在不同领域做出许多贡献,以下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A、闵恩泽研发炼油催化剂 B、徐光宪研究稀土分离 C、张青莲测定相对原子质量 D、李四光地质力学
-
16、项目学习小组在课外学习制作中国传统美食——冰糖葫芦。冰糖葫芦一般用山楂制成,山楂中富含糖类、维生素、柠檬酸和钙、磷、铁等矿物质,具有开胃、健脑、养颜等作用。制作过程如图所示。回答问题。

若在实验室进行冰糖葫芦的制作,“熬糖”步骤一定会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A、酒精灯 B、胶头滴管 C、试管 D、长颈漏斗 -
17、
化学小组对“寻找新的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探究实验引起了兴趣。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氧化铁()能否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如果能,其催化效果如何?
【实验探究】
(1)填写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分别量取2mL5%过氧化氢溶液加入A、B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中加入0.5g氧化铁粉末,并在两支试管中插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
A试管中产生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B试管中。
Ⅱ.待A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2mL5%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如此反复多次实验,观察现象
Ⅲ.将实验Ⅱ中剩余物小心过滤,并将所得的滤渣进行洗涤、干燥、称量
Ⅳ.向C试管中加入2mL5%过氧化氢溶液和0.5g氧化铁粉末,向D试管中加入2mL5%过氧化氢溶液和0.5g二氧化锰粉末,对比观察现象。
D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更快
【实验结论】
(2)实验Ⅱ、Ⅲ证明:氧化铁的质量和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改变,再结合实验Ⅰ的结论,得出:氧化铁能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3)写出氧化铁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符号表达式。
【实验评价】
(4)实验Ⅳ的目的是。
(5)通过实验Ⅳ中的现象,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实验拓展】
(6)查阅资料得知,①氧化铜、硫酸铜、红砖粉末、猪肝、发芽的马铃薯等也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②二氧化锰可以催化氯酸钾的分解。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A. 二氧化锰只能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B. 同一个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
C. 催化剂能让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更多氧气 D. 用作催化剂的物质可能是其他反应的生成物 -
18、
空气无处不在,对空气成分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歇。同学们开展了一系列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

【实验回顾】
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利用图1装置测定了空气中氧气含量。
(1)点燃红磷,观察到红磷 , 发生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为 , 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水倒吸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的原因是。
【创新实验】
经过交流讨论,同学们又设计了一套改进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如图2)。已知试管容积是35mL,实验前夹紧弹簧夹,开始时注射器活塞停留在15mL刻度处。
(2)与图1装置相比,该装置的优点有(写一条即可)。
(3)待反应完全结束后,打开弹簧夹,注射器的活塞最终停留在9mL刻度处,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写一条即可)。
根据以上分析调整了实验,最终实验获得了成功。
【家庭小实验】
(4)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到铁、水、氧气常温反应能产生红褐色铁锈。为此,利用铁生锈原理进行了如下实验:在量筒中先装入一定量的水,再将装有足量潮湿铁粉的矿泉水瓶(瓶子内除铁粉外的有效容积为345mL)旋紧瓶盖放入其中,观察瓶子不再变瘪。记录反应前后数据如图3.分析实验数据,该方法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结果保留到0.01%)
【思路建构】
通过以上实验,同学们总结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
19、工业制取氧气的常用方法有两种,包括分离液态空气法以及膜分离法,下图是工业上一种采用膜分离技术制取氧气的简易流程。
(1)、对空气降温加压可得到液态空气,常温下空气比水易被压缩的原因是;分离液态空气的过程中先被分离出来的是富氮(主要成分是氮气),说明氮气的沸点比氧气的(填“高”或者“低”);从物质的分类角度考虑,富氮属于(填“纯净物”或者“混合物”);分离出的富氮可用作保护气是因为。(2)、膜分离法的技术原理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薄膜,氧气能透过薄膜,而其余气体不能透过,从而达到分离空气的目的。据此推测氧分子比氮分子体积(填“大”或“小”),这过程属于(填“物理”或者“化学”)变化。 -
20、化学科学十分重视实证和理性思维。在课堂学习中,通过选用典型物质进行实验,来探究物质的有关性质。下图所示是探究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请回答:
(1)、实验一:写出木炭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符号表达式。(2)、实验二:图⑤中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目的是。(3)、实验三:写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符号表达式;图⑥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放热。(4)、对比上述细铁丝、木炭和硫在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说明反应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