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因青蒿素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我国科学家是(   )
    A、张青莲 B、屠呦呦 C、闵恩泽 D、徐光宪
  • 2、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的下列古代发明及应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烧制陶瓷 B、粮食酿酒 C、火法炼锌 D、晒制井盐
  • 3、为测定某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化学小组取一定量AlCu合金于烧杯中,分五次加入等量的稀硫酸,测得相关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加入稀硫酸总质量/g

    50

    100

    150

    200

    250

    产生氢气总质量/g

    0.1

    m

    0.3

    0.4

    0.4

    (1)、表中m的值为。第五次实验后溶液中的溶质为(填化学式)
    (2)、计算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 4、

    下图是是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示意图,试回答:

    (1)上述操作过程示意图中的错误有处,还缺少一个操作步骤是。B操作中实际称量氯化钠的质量是g。(说明:1g以下用游码)

    (2)D操作应选用的量筒(从10mL、50mL、100mL中选择)

    (3)若B的操作是正确的。下列的错误操作可能导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5%的是(填序号)

    ①C操作中有固体洒落             ②D操作中有少量水溅出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4)取20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配制成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加水g。

    Ⅱ.某种手机电路板中含金属Fe、Cu、Ni、Ag,如图是某工厂回收部分金属的流程图:

    【查阅资料】已知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2Cu+O2+2H2SO4Δ__2CuSO4+2H2O , 而Au、Ag不能反应。

    (5)操作①后得到的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 实验室进行此操作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6)写出滤液③和铁粉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7)Cu、Ag、Ni在溶液中的活动顺序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是

  • 5、

    气体的制取与性质实验是初中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

    Ⅰ.气体的制取实验

    (1)图1中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___。

    (2)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选择并组装发生和收集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填接口处字母)。

    (3)装置B、C都可以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发生装置,与装置C相比,装置B的优点是________。

    Ⅱ.气体的性质实验

    (4)木炭燃烧实验(如图2)。加热后的木炭在空气中红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________(填实验现象),放出热量。燃烧现象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

    (5)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如图3)。当观察到短蜡烛熄灭时,关闭K,片刻后长蜡烛熄灭。从二氧化碳性质的角度分析原因:________。

    (6)氢气性质实验(如图4)。用排水法收集到一瓶氢气,倒置于铁架台上,将一根点燃的蜡烛缓慢插入瓶中,瓶口有一团火焰,插入瓶中后蜡烛熄灭了。上述实验及操作能说明的是________(多选,填序号)。

    A. 氢气能支持燃烧B. 氢气具有可燃性
    C. 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D. 氢气难溶于水
  • 6、化学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1)、将调料品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填“香油”“胡椒粉”或“味精”)。
    (2)、自制汽水摇匀后打开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有关;喝汽水打嗝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3)、保存茶叶时需要注意防潮,茶叶包装中常放入一小袋干燥剂,其成分为生石灰,写出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观海长廊靠近海边的铁链非常容易生锈,请写出一条防止铁链生锈的具体措施:
  • 7、如图四个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把NaOH和NH4NO3固体分别溶于水中 B、分别向等质量镁和铁中,逐渐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至过量 C、向一定质量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锌粉 D、加热一定质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
  • 8、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   探究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B、   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C、   探究铁钉生锈与氧气有关 D、   比较Fe、Ag 、Zn的金属活动性
  • 9、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0℃时,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B、40℃时,分别在100 g水中加入50 g甲、乙,所得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C、将40℃甲和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析出甲的质量更多 D、20℃时,分别在100 g水中加入50 g甲、乙,再升温至40℃,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 10、如图为某同学设计的工业炼铁的模拟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实验中硬质玻璃管内的现象是红色氧化铁变成黑色的铁粉 C、实验中应该先点燃酒精喷灯,再点燃酒精灯 D、实验结束后,先停止通入 CO,再熄灭酒精喷灯
  • 11、硒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中x为8 B、硒原子核内有34个中子 C、硒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g D、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
  • 12、化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灾害。以下做法不合理的是(  )
    A、实验时,把没有用完的白磷丢进垃圾筐里 B、厨房燃气管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高楼着火,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撤离 D、使用酒精灯时不慎打翻酒精灯着火燃烧,用湿布盖灭
  • 1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升华 B、石油分馏 C、铁器生锈 D、蔗糖结晶
  • 14、

    化学实验小组在课外进行了有关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再探究。

    【提出猜想】红砖粉末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验证】

    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试管中加入10mL5%的H2O2溶液,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有少量气泡产生,木条不复燃

    H2O2溶液分解速率较慢

    将10mL5%的H2O2溶液加入装有0.5g红砖粉末的试管,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有较多气泡产生,木条复燃

    ___________

    (1)做实验一的目的是。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其中红砖粉末起作用。

    (2)实验二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有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能证明红砖粉末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是因为

    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氧化铜也可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那么与二氧化锰相比,氧化铜的催化效果如何?同学们决定继续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5%的双氧水,然后再分别加入1g氧化铜和1g二氧化锰。利用量筒收集产生的氧气,得到气体体积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解释与结论】

    (3)①由图可知,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氧化铜更好,理由是

    ②由图可知,除了能比较催化效果外,从催化剂的角度分析,还能得出的结论是

  • 15、下图为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和装置。请回答问题。

    (1)、标号①的仪器名称为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序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水槽内的水变红,可能的原因是
    (3)、与B装置相比,C装置的优点是。用D装置收集氧气的依据是 , 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
    (4)、若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填字母序号,下同)。若用G收集氧气,气体应从G的(填“a”或“b”)端进入。
    (5)、收集好氧气后,为什么要先撤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6)、常温常压下,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实验室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时,在A-F装置中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 收集装置为
  • 16、实验课上同学们设计了图1所示的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1)、【实验现象】图1实验开始时两烧杯中溶液均为无色,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2)、【实验结论】图1实验说明
    (3)、【装置改进】小华对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与图1相比该装置的优点是:
    (4)、【实验拓展】同学们设计如图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填字母)

    A.A和B同时变红             B.B比A更早变红             C.A比B更早变红             D.无法确定

    由此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17、下图是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②属于(填“金属”或“非金属”)原子。②和③是不同种原子,它们的最本质的区别是数不同
    (2)、③号表示的原子符号是 , 该粒子化学性质(填“稳定”或“不稳定”),在化学反应中易(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图中粒子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填序号);说明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关系密切。
    (3)、上述粒子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填序号)。
  • 18、“宏观——微观——符号”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1)、根据下图可以得出,水由构成,一个水分子由构成的。

    (2)、图甲是液态水加热变气态水,图乙是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微观示意图。据图回答:

    ①图甲:分子的发生了变化,但分子的没有发生变化,故该变化属于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②图乙:从微观角度看,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 该变化属于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③从微观角度理解这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3)、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其中“”和“”表示两种不同原子。

    虚线框内应填的微观图示是(填序号)。

    A.          B.          C.          D.

    该反应共涉及种物质。该反应说明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填“分子”或“原子”)。

  • 19、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现象:
    (1)、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2)、小明一口气能喝掉6000万亿个水分子:
    (3)、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
    (4)、水烧开以后易把壶盖冲起:
  • 20、化学来源于生活。请用下列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二氧化碳       ②氧气       ③稀有气体     ④二氧化硫       ⑤氮气

    (1)、与酸雨形成有关的是
    (2)、可用于医疗急救的是
    (3)、可用于制作霓虹灯的是
    (4)、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是
    (5)、可用于制造氮肥
上一页 38 39 40 41 4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