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物质的检验、鉴别、除杂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N2CO2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观察现象

    B

    除去CO中少量的CO2

    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高温氧化铁粉末

    C

    除去二氧化锰中少量氯化钾

    加足量的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D

    检验稀盐酸中是否混有H2SO4

    取样,加入BaCl2溶液,观察现象

    A、A B、B C、C D、D
  • 2、敞口放置在空气中的下列溶液变化,其溶液质量因发生化学反应而减小的是
    A、浓盐酸浓度减小 B、浓硫酸浓度减小 C、石灰水变浑浊 D、NaOH溶液吸收CO2
  • 3、阳光明媚,正是春游好时节。在户外野炊时会用石头围成一圈,在圈内点燃木柴生火烹煮,结束后浇水熄灭火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石头属于可燃物 B、生火烹煮利用的是氧气的可燃性 C、点火前将周围的枯树枝清理干净,防止引起火灾 D、结束后浇水熄灭火堆是为了使木柴的着火点降低
  • 4、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是乙 B、t2时,甲的溶解度和乙的溶解度相等,都是15g C、t1时,将15g甲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能得到115g饱和溶液 D、甲溶液中混有少量乙溶液,可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 5、为验证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小晰设计了如下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①试管中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B、实验①中铁片完全反应后,溶液质量会增加 C、实验②中发生的反应:2Ag+CuSO4=Ag2SO4+Cu D、通过实验①②不能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 6、为了完成“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势在必行。下列有关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木炭——用作燃料 B、一氧化碳——冶炼金属 C、干冰——人工降雨 D、石墨——切割大理石
  • 7、春晚歌曲《山鹰和兰花花》传达了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酸雨不会腐蚀建筑物 B、臭氧空洞可能引起皮肤癌 C、工厂废气可直接排放 D、二氧化碳是空气污染物
  • 8、下列物质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是
    A、木炭 B、铁丝 C、白磷 D、硫粉
  • 9、将密封良好的饼干从平原带到高原,包装袋会鼓起。从分子的角度分析是因为
    A、分子间间隔变大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体积变大 D、分子数目变多
  • 10、冰雪融水是江河源头的重要补给水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界的水资源都是淡水 B、蒸馏冰雪融水可获得蒸馏水 C、水通电不可以分解 D、冰与水混合得到的是混合物
  • 11、蛇年春晚开场秀《迎福》运用了多种灯光效果来营造节日氛围,不同颜色的光线交相辉映,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些灯饰中填充的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 12、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培养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滴加试剂 B、量取液体 C、测溶液的pH D、读取液体的体积
  • 13、2025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的背部设计,巧妙地运用了景泰蓝工艺,勾勒出缠枝纹,寓意“生生不息”。景泰蓝制作过程中一定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裁剪铜板 B、掐丝成形 C、烧制釉料 D、打磨光亮
  • 14、为测定实验室中标签被腐蚀的某瓶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利用此盐酸与足量大理石反应(杂质不参与反应,忽略HCl的挥发性)进行实验探究,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反应前物质的质量/g

    充分反应后剩余物的总质量/g

    大理石

    盐酸

    20.0

    100.0

    115.6

    (1)、实验中生成CO2的质量为g
    (2)、通过计算,确定该瓶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请写出计算过程)。
  • 15、

    劳动实践课上,农民伯伯告诉同学们给水稻追肥时,可以将草木灰均匀撒在稻田中。同学们对此产生了兴趣,以“草木灰”为主题展开了项目式学习的探究。

    任务一   调查草木灰的制备方法

    【查阅资料】

    I.草木灰是作物秸秆、枯枝等燃烧后的剩余灰烬,其中富含可溶性钾盐。

    II.碳酸钾的化学性质与碳酸钠相似,如可与稀硫酸反应:

    K2CO3+H2SO4=K2SO4+H2O+CO2

    任务二   探究草木灰水溶液的酸碱性

    【实验1】同学们取一定量的草木灰于烧杯中,加入足量水浸泡,过滤,得到滤液。

    (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证明草木灰水溶液呈________性。

    任务三   探究草木灰的成分

    【猜想与假设】草木灰中可能含有碳酸钾、硫酸钾中的一种或两种。

    【实验2】同学们另取实验1滤液根据下表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草木灰中含有碳酸钾和硫酸钾

    ②向步骤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足量氯化钡溶液

    _______

    【分析讨论】

    (2)步骤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3)步骤①中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的理由是________。

    任务四   讨论使用草木灰的注意事项

    (4)草木灰属于碱性肥料,过多地使用草木灰会影响作物的生长,还可能会让土壤碱化;也不适宜和铵态肥料混合施用,因为________。

    【拓展应用】

    《周礼·考工记》中载有“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蜃”(贝壳灰,主要成分为CaO)混合加水所得的溶液来洗涤丝帛,这种溶液与丝表面的丝胶蛋白发生反应,生成物用水冲去,从而可把丝洗得干净亮丽。

    (5)这种溶液能洗涤丝帛,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生成的________(写化学式,H2O除外)。
    (6)下图表示不同pH溶液对茧层丝胶蛋白溶解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脱胶率越高,所得的丝帛越顺滑亮丽。根据如图数据分析,选用下列溶液洗涤效果更好的是_____(填字母)。

    A. 10%K2SO4溶液pH=7
    B. 10%K2CO3溶液pH=11.6
    C. 1%的KOH溶液(pH=13.2)
  • 16、如图1是实验室常见的气体制备装置。

    (1)、写出标有字母a的仪器名称:
    (2)、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时,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填字母),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用图2装置除去O2中混有的水蒸气以得到干燥的O2 , 则气体应从(填“b”或“c”)端通入。
  • 17、2025年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主题为“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17时17分,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
    (1)、发射该飞船的火箭使用的推进剂为偏二甲肼(燃料)和四氧化二氮(助燃剂),二者反应可表示为C2H8N2+2N2O4=2CO2+3X+4H2OX的化学式为。此反应过程中(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
    (2)、飞船座舱通过专用风机将座舱内部的空气引入净化罐,利用过氧化钠Na2O2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净化后的空气再重新流回舱内。请写出Na2O2吸收CO2的化学方程式:
  • 18、阅读下列材料。

    在湘楚大地的翠竹海洋中,湖南桃江以千年竹文化为根基,将竹子从传统材料升级为环保先锋,谱写着“以竹代塑”的环保新篇章。

    竹子富含纤维素、木质素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可降解、可再生。桃江创新研发竹基新材料,广泛应用于现代科技、建筑、餐饮等领域,如竹炭基负极材料、竹缠绕管道、竹餐具等。竹炭基负极材料是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导电率、高循环稳定性等优点。这些竹制品替代塑料制品,在自然环境中可被微生物降解,避免“白色污染”。

    从竹文化博览馆到“竹林十”生态模式,桃江以科技赋能传统产业,让竹子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这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化学智慧与生态理念的完美融合。

    依据材料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竹子中含有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有
    (2)、竹炭基负极材料的优点有(至少写两点)。
    (3)、“以竹代塑”符合环保理念是因为
  • 19、图1为古今净水工艺的对比,图2为自制简易净水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宜捣蒜或明矾少许,投入水缸中”能使水中的悬浮杂质形成沉淀,此过程对应于现代净水工艺中的操作1的名称是
    (2)、浙江永嘉出土的明末水处理池池底残存木炭,木炭在净水中的作用是 , 与图2中的作用相同。
    (3)、用图2的简易净水器处理河水的过程属于(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 20、我国青海盐湖地区有“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的说法,这里的“盐”是指NaCl , “碱”是指Na2CO3。下图是NaClNa2CO3的溶解度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Na2CO3的溶解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NaCl的溶解度。
    (2)、冬天捞“碱”后湖水中的Na2CO3溶液属于(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人们根据季节的气候条件差异实现“盐”和“碱”的分离,这主要是利用“盐”和“碱”的不同这一性质。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