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河北省武安市西苑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小升初分班测试卷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乐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
- 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乐里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
-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宰便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
-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墨玉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期中试卷
-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第五中学、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期中试卷
-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
1、【名著阅读】
整理,分析,探究是提高名著阅读效果的有效方法。下面是小胡关于《水浒传》的阅读整理,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完成相关内容。
(1)、小说内容:英雄“义”。典型示例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林冲雪夜上梁山泊
①
……
读后点评
《好汉歌》: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轰轰烈烈上九州。
(2)、小说人物:英雄“异”。打虎英雄
【甲】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乙】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原来慌了,一棒劈不着大虫,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棍折做两截。
【甲】那大虫势猛一扑, ② (人物)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颔下。
【乙】一时间杀了子母四虎,还又到虎窝边,将着刀复看了一遍,只恐还有大虫,已无有踪迹。
批注人物形象: ③ 、力大无穷
批注人物形象:沉着冷静、 ④
析后点评:
金圣叹:《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的性格,真是一百八样。
(3)、小说特色:英雄“议”。走进作品,品读作品后,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思考?请参考示例,进行分享。照抄示例不得分。【示例】过去,我知道武松景阳冈打虎胆色过人;阅读后,我知道了武松自以为是,不听劝说才上景阳冈而遇虎,他打虎时也有胆怯的一面。这让我觉得武松这个英雄更有血有肉了。
-
2、 请以《敲开▲的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600字以上;
④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
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第一道防线
孙利波
①这是边防连最高的哨所。连队营房背靠着一座高山,山坡上有一幅用白色石块勾勒出的巨型中国地图,地图的轮廓里是红色石块码起来的6个大字——“祖国在我心中”。哨所便位于这座山的顶端。
②通往哨所的路,是一条由20多个“之”字弯组成的简易砂石路。勇士车沿着仅容一车通过的小路缓缓攀升,转眼便到了第一个弯,爬升得越高,弯与弯的间隔就越紧凑。
③山的坡度目测到了70度,车子几乎是在小心翼翼地前行,有几次似要拐出路缘,坐在车内的我也是小心翼翼,呼吸变得紧张,唯恐任何一个微小举动破坏了车的平衡。目光伸向车窗外,梭形的河谷像只巨大的眼睛,嵌在袒露着原始皮肤的群山间。阳光涂亮了河谷对岸山体的上半部,群山之外的雪峰跃入眼帘。阳光折射过来,刺得眼睛眩晕,我只好收回了视线,专注于眼前的路。哨所就在路的尽头。
④下车后,我先是被两块石头吸引了目光:一块石头上用红色油漆绘着中国地图,地图下方写着“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另一块石头的上半部分,绘着蓝天、白云、一轮红日和一座高耸的山峰——山峰便是脚下之山,红日旁以“5”开头的4位数字是山的海拔高度;石头的下半部分用红漆写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让人不由想起那位同在高原边关驻守的年轻士兵。两尊山石像一对镇守山门的天神,傲然立于一段石阶的两侧。石阶平缓,铺往山顶,哨所就在那里。
⑤天上没有云,哨所耸立在蓝色的天幕下,即使是仰视的角度,也很难用“伟岸”之类的词来形容它。若以建筑类比,建于方寸之地的它是简陋甚至是寒酸的,但在此时此地,它就是一个堡垒、一座卫城。前方没有界碑的国境线就是它扎下的藩篱,朴实无华的外表其实是它最强韧的盔甲。虽然历经地动山摇、狂风骤雪,而它总是风骨巍然。站在主权的角度,一片西陲高原的荒芜之地与繁华都市的天价地块并无二致。
⑥我顶着能把人吹倒的风,拾级而上。走进哨所,我与两位战士互相敬礼问候。他们的身体裹在厚厚的羊皮大衣里,戴着棉帽和防寒面罩,只有眼睛露在外面。在与他们目光交汇的一瞬间,我便知道,他们与万里边防线上的无数个哨兵一样,年轻且神经紧绷。所不同的是,在高原风霜的摩挲下,他们眼眶周围的肤色是超越年龄的深褐色。
⑦攀谈得知,这两位守卫在山巅的士兵,竟然都来自海滨城市。下士刘永生,大连人,待过多个城市,几年前受一则边防新闻的影响,参军来到了高原。列兵樊睿,青岛人,大学毕业后选择参军,他说“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也是自己的座右铭。站在哨所向远方眺望,周围的地形、地物尽收眼底,两位战士如数家珍地向我介绍着情况,哪些点位需重点关注,哪个方向容易发生边情,俨然两个经验丰富的“老边防”。
⑧从零海拔的家乡来到“世界屋脊”,两个吃海鲜的胃也习惯了吃牛羊肉。在他们的描述中,高原一年四季只有黄和绿两种颜色:春夏时节,河谷的绿色会持续三四个月,其余时间是漫长的黄。他们渐渐爱上了高原的一切:在山巅最早见到的日出和最晚送走的夕阳,野狼常常在夜间来到哨所旁的垃圾桶里找东西,岩羊的攀爬能力让人叹为观止,腹部泛白的野驴有些呆萌,而雪豹则最可能在春天造访,发出的声音似婴儿在啼哭……
⑨谈起戍边生活的感悟时,刘永生说:“我幸运地站在这里,为祖国守边防,这辈子也不会后悔。”樊睿说了很多,但我记住了一句话:“我很骄傲,因为我们是祖国的第一道防线。”
⑩“第一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猝不及防地,我被战士的话震撼到了,一种油然而生的灼热和滚烫自心底涌出:在年轻战士眼里,高原的奉献不止于吃苦,而是更漫长的坚守,乃至献身。他们的前方是对手,是战场;他们的身后是亲人,是家国。在这孤寂的哨所里,青春的誓言可以轻易刻在石头上,但践行却需要强大的决心、深沉的爱和从不畏惧的勇气。
⑪风劲吹起来,我看向哨所外,蓝得纯粹的天空正像蔚蓝大海倒悬,周遭的荒寒和苍莽似乎也并不遥远。这里就是青岛和大连,就是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就是我们每个人心心念念的故乡。我与两位战士拥抱、合影。他们戴着防寒面罩,我无法一睹他们的面容,只能看见面罩的口鼻处有层薄薄的冰霜,看见黑红皮肤上的双眸透射着坚毅。
⑫我深信那目光能射出子弹,因为他们是祖国的第一道防线。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简单地说明了哨兵们的生活环境,点明边防连最高哨所的位置,引出后续的记叙。 B、作者强调两位哨兵眼眶周围“深褐色”的皮肤,是为了向读者细致地还原他们的外貌特征。 C、两位哨兵都来自中国的海滨城市,但常年的边防生活让他们逐渐习惯并爱上了高原的一切。 D、文章为一篇叙事散文,语言质朴自然,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见闻,表达了内心的感动。(2)、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①结合语境,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阳光涂亮了河谷对岸山体的上半部,群山之外的雪峰跃入眼帘。
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两尊山石像一对镇守山门的天神,傲然立于一段石阶的两侧。
(3)、本文中的两位哨兵都具有哪些品质?请你简要分析。(4)、文章以“第一道防线”为题,有怎样的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年以来,书籍相关搜索已经超23亿次。日均超2000万人次,而多元阅读方式已成主流,电子书、有声书的相关搜索分别同比上升97%与82%。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手机阅读等轻阅读占用阅读时间越来越长,“浅阅读”现象渐渐产生。“浅阅读”就是阅读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即所谓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的愉悦。这种阅读方式尽管能够获取大量的信息,但不利于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让“浅阅读”走向深阅读,是大势所趋。
——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读屏”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形式上的改变。“读屏”时代,电子书、有声书、讲书视频等多形态的数字化阅读载体不断涌现,人们的阅读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2023年发布的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从成年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来看,数字化阅读倾向进一步增强,倾向于“读屏”的比例已经超过倾向于读纸质书的比例:有45. 5%的成年国民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32. 3%的成年国民倾向于“在手机上阅读”;有8. 1%的成年国民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有6. 8%的成年国民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有8. 2%的成年国民倾向于“听书”;有2. 8%的成年国民倾向于“看讲书视频”。
二是内容上的改变。“读屏”时代,碎片化阅读(利用短而不连续的时间片段进行简短而少量的文本阅读)、轻阅读、浅阅读成为典型特征。相关调查显示,人们阅读电子书的种类主要集中在文娱类、生活类和资讯类图书上,这类内容更适合进行碎片化阅读。另外,随着电子产品的迭代升级,屏上的内容不再限于静态文字,还涌现出图片、长短视频等不同形式的内容。让人们可选择的信息更加丰富。
阅读是复杂的过程。我们读纸质书,看的主要是文字。文字是抽象的符号系统,从眼睛看到文字到神经传输信号再到大脑分析处理相关信息,整个过程十分复杂。相较于读文字,“读屏”更轻松. 但这也让人阅读时的思考活动减少,不利于阅读者形成完整的知识逻辑体系。
(摘自《“读屏”带来了什么》,《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近年来,中国逐步建立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 不同需求的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资源和服务,确保每个人都有书可读,想读的时候都可以找得到地方。各地纷纷通过加强图书馆、书店、城市书房、农家书屋等阅读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手段,提升运维效能,建成了覆盖村(社区)、企业、市场主体等载体多元、形态丰富的阅读设施体系,为喜欢阅读的人提供“充电储能”的地方。
深化全民阅读活动,不仅要关注阅读的数量,更要关注阅读的质量。要从原来的泛泛而读、打发时间的消遣,引导人们甄别精华与糟粕,主动选择那些有益身心健康、能够启迪智慧、提升学识素养的高质量的阅读内容,让阅读成为一个个知识的课堂、一场场心灵的旅行、一次次智慧的碰撞。这些年,各地创新推出“互联网+”“书香音乐节”等契合时代发展、符合年轻人习惯的阅读推广活动,让人们更好地感受阅读的魅力与力量,由内而外激发人们对阅读的兴趣,助推阅读成为“悦读”,甚至与衣食住行一样,成为每个人的日常。
从倡导全民阅读到深化全面阅读的跨越,是对精神世界丰盈的向往与追求的一种折射。发展讲究可持续,阅读也如是。如何保持阅读的“全民性”,让阅读成为民众的行动自觉,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饶,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阅读中找到人生方向、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在阅读中提升自我修养,是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的题中之义。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全社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将愈发浓厚。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03月18日)
材料四
作为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深度阅读获取的是完整能知识网络和逻辑框架,从而实现知识内化。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需要协调多种复杂的大脑认知功能,有助于训练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提高专注力、洞察力、判断力、共情力等能力——它让我们在多元庞杂的信息源面前仍然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深度阅读而言,无论是从视觉生理方面来看,还是从阅读认知方面来看,读书都有“读屏”不可替代的优势。
(摘自《在阅读中抵达“诗和远方”》,《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A、浅阅读是一种跳跃式的阅读方法,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的愉悦,但确实能够获取大量的信息。 B、在读屏时代,碎片化阅读、轻阅读、浅阅读成为典型特征,但这不利于阅读者形成完整的知识逻辑体系。 C、通过加强阅读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手段,提升运维效能,我国逐步建成了多元、形态丰富的阅读设施体系。 D、深度阅读通过获取完整的知识网络和逻辑框架,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需协调多种复杂的大脑批判功能。(2)、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A、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多元阅读方式已成主流,读屏的比例已经超过读纸质书的比例。 B、改变阅读方式和内容,契合时代发展,符合年轻人习惯,浅阅读丰富了人们阅读信息。 C、深度阅读不仅有利于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还让人在信息源前仍备独立思考能力。 D、完成从倡导全民阅读到深化全面阅读的跨越,是个人发展需要,也是社会的大势所趋。(3)、根据材料,下列主张和做法不合理的是( )A、某平台在未来三年财政预案中,加大对数字化阅读领域的资金投入,重点研发新型数字化阅读方式。 B、从化区把实体图书馆、数字阅览室、农家书屋等阅读设置建设列入区精神文明村的评比量化项目表。 C、光明日报、人民出版社联合短视频电商,开展直播“知识带货”,提高文学、社科、历史等类图书销量。 D、爸爸为帮助儿子消除对经典的隔膜和形成认知逻辑体系,在手机下载了听书、视频看经典类的相关app。(4)、 当下青少年们如何才能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
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眷。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今日听君歌一曲”中的“君”指的是谁?(2)、诗歌常常借助意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请结合颈联简要分析。 -
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
【乙】
初,愈①至潮阳,既视事,询吏民疾苦,皆曰:“郡西湫水有鳄鱼,食民畜产将尽,以是民贫。”居数日,愈往视之,作《祭鳄鱼文》祝②之。. . . . 自是潮人无鳄患。
袁州之俗,男女隶③于人者,逾约则没④出钱之家。愈至设法赎其所没男女归其父母。仍削其俗法,不许隶人。
(取材于《旧唐书》,有删改)
【丙】
岁余,徙苏州。州大水,民田不得耕,仲淹疏五河 , 导太湖注之海 , 募人兴作,未就,寻徙明州,转运使奏留。仲淹以毕其役,许之。
(取材于《宋史》,有删改)
[注]①愈:韩愈。②祝:祈祷。③隶:做奴仆。④没:财物收归公有或被私人侵吞。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醉翁之意不在酒/意与日去 B、居数日,愈往视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作亭者谁/衡于虑,而后作 D、寻徙明州,转运使奏留/未果,寻病终(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愈至设法/赎其所没/男女归其父母 B、愈至/设法赎其所没男/女归其父母 C、愈至/设法赎其所没男女/归其父母 D、愈至设法/赎其所没男女/归其父母(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的划线句子。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仲淹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
(4)、请结合三篇选文内容,以欧阳修、韩愈、范仲淹为代表,分析古代文人士大夫在逆境中是如何展现其社会责任感与民本思想的。 -
7、 古诗文默写。(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①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②鸟下绿芜秦苑夕,。(许浑《咸阳城东楼》)
③ , 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④汉文有道恩犹薄,。(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⑤ , 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⑥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
(2)、小明同学发现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下是他整理的表格,请帮他补全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古诗文名句
现代诗句
相似点
① , , 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开阔浩渺的白雪世界
②. (温庭筠《商山早行》)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余光中《乡愁》)
乡愁难寄
-
8、 初三(1)班举办“君子自强不息”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相关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
身患重疾的张桂梅同志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立志教育扶贫,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近2000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当地群众决战脱贫攻坚的信心希望。她曾荣获“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材料二:
人民网斯德哥尔摩10月8日电瑞典皇家科学院8日宣布,将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霍普菲尔德和英国裔加拿大科学家杰弗里·欣顿,以表彰他们在使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方面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
瑞典皇家科学院当天发表公报说,今年的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使用物理学工具,为当今强大的机器学习技术奠定了基础。约翰·霍普菲尔德创建了一种联想记忆方法,可以存储和重构图像或其他类型的数据模式。杰弗里·欣顿发明了一种可以自动发现数据中属性的方法,可用于识别图片中的特定元素等任务。
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主席埃伦·穆恩斯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两名获奖者利用统计物理的基本概念设计了人工神经网络,构建了机器学习的基础。相关技术已被用于推动多个领域的研究,包括粒子物理、材料科学和天体物理等,也已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人脸识别和语言翻译等。她同时警告说,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的担忧,人类有责任以安全且道德的方式使用这项新技术。
材料三: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从1968年开始,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1)、任务一:把下面词语组合成一副赞美张桂梅老师的下联。一梅 赞 媲雷锋 长怀 博爱 傲雪
上联:不辞远路,未忘初心,纵百病缠身,暂教大山飞火凤;
下联:烛暖华坪,德滋禹甸, , 。
(2)、任务二:请给材料二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30个字)(3)、任务三:小明积极参加本次“君子自强不息”综合性学习活动,打算去采访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该如何说采访导语?(100字以内)知识链接:采访导语是在采访开始前,用于引导采访话题和内容的一段话。它一般包含简短的自我介绍、采访主题、目的等;采访导语应该简明扼要,生动有趣,能引导对方回答问题。
-
9、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广州春节烟花汇演回归白鹅潭,为市民塑造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 B、从勤勉工人到无畏战士,雷锋无时无刻都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添砖加瓦。 C、据调查,青少年肥胖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体育锻炼,不良的饮食习惯造成的。 D、中国的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正在从“跟跑”转向“并跑”和“领跑”。
-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生病到痊愈是个抽丝剥茧的过程。 B、自主活动课上,不少同学附庸风雅地跑到图书馆进行阅读,拓宽阅读面。 C、看完《三体》后,小陈说每晚抬头看向天空,都会有种不言而喻的恐惧。 D、我国科技形势可谓间不容发 , 必须自立自强,才能赶上世界科技最前沿。
-
1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天骄 丰功伟迹 汹踊 孜孜不倦 B、鲜妍 富丽堂皇 娉婷 断章取义 C、漫游 金戈铁马 绸缎 鸠占雀巢 D、箴言 画龙点精 渺茫 持之以衡
-
12、 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宽宥/囿于 阔绰/影影绰绰 B、宿营/星宿 旁鹜/趋之若鹜 C、折腰/折本 叠嶂/相得益彰 D、汲取/吸取 省会/不省人事
-
13、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些温暖的话,或许有“时差”,可能你暂时没听到,但入耳的瞬间,你会开心地说:“期待这句话很久了。”上面的材料带给你怎样的联想、触动和思考?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题目一:这样的表扬好温暖
题目二:以“欣赏”为话题,自拟题目。
写作提示: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人名、地名、校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山中的小草
①或许和年龄有关吧,我越来越喜欢回到乡村,望一望那巍峨的山峰,看一看那沟沟梁梁中错落的农舍,摸一摸身边的一草一木,疲惫顿消,心生愉悦。
②太行山是雄伟的,也是温柔的,如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包容万物。一片片白杨林、柳树林、松柏林交织在一起,还有林中高高低低的灌木丛,以及低矮的小草,都生长在大山的怀抱里。大山无声,默默地哺育着草木;草木无言,静静地供养着山里的动物。
③每当走在山中,我总喜欢俯下身子,去观察一株株小草。任微风从耳边吹过,小鸟在头顶欢唱。草木香混合着泥土的芳香,吸几口,如饮佳酿。
④在太行山里,每一株草都有自己的名字。山里的孩子从小就进山识草木。在孩子眼里,草木是伙伴。在大人眼里,草木是宝贝,可以作为餐桌上的美食、家畜的饲料,更可成为医治疾患的“救命草”——它们不仅为苍山披绿,也曾在漫长的岁月里救过山里人的命。山里人代代相传,口口相授,对各种草木的习性和作用如数家珍。
⑤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跟在父亲身后上山采中草药。我最先认识的是黄芩,我喜欢它的向阳而生。除了喜欢阳坡外,黄芩似乎不再择地,荒石缝隙,道路旁边,只要有一点泥土就能生长。根茎深埋泥土,春天生出新芽,细小的躯干慢慢抽出。农人们懂得,此时的黄芩格外娇嫩,走过之时脚步会变得缓而轻,生怕把它踩疼。到了七八月份,它细长的躯干会高高上扬,如柳叶般的叶子在躯干两边展开,顶端开出紫色的小花,随风摇曳,很是漂亮。黄芩的根能入药,味道很苦,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山里人在挖黄芩的时候很讲究,比如发现成片的黄芩,会选一些年长的挖走,留下年幼的继续生长。
⑥小柴胡似乎有点调皮,喜欢往灌木丛里钻,仿佛在和农人捉迷藏。不过它散发出的特殊香气总会暴露它的存在。这种植物在春天里很容易被发现,因为上一年的枯枝还未腐朽,懂它的人一眼就可认出。不过太行山里的农人不会在春天挖小柴胡,那样会遭到乡亲们的数落。小柴胡的叶子同样细长、秀丽,春生夏长,开出的小黄花香气四溢。小柴胡的根细长,多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山里人偶感风寒,抓一把小柴胡,再配几根大葱的根,熬水喝,晚上出一身透汗,第二天便又精神焕发。
⑦益母草的性格则比较外向,田埂旁,小路边,它总喜欢与灌木比高低,长得很是旺盛。仿佛春来它先知,嫩小的新叶迎春破土,生长很快。进入夏季,远远望去,挺拔的个头开满了粉红色的小花。花开两三天后,就是采收最好的时候。选一个晴朗的天气,用镰刀齐地割下地上部分,留下的根来年又会旺长。采回后,稍作晾晒,清洗干净,母亲会将益母草分段,然后在一口大砂锅里熬,边熬边搅拌。最后过滤掉枝叶,再接着熬,直到熬成膏状,放入罐里,待入药用。
⑧每一次回乡,我总会走进山里,去看看这些草木,就像是去拜访一个个交情甚厚的老友。初春的风在苍茫的群山中、空旷的原野上奔跑,苏醒的小溪一路迈着轻盈的脚步边走边唱。背阴处偶有残雪待融,雪面上有山鸡、野兔走过,爪印如盛开的花朵。沉睡了一个冬天的老桃树、大柳树,枝条上已有新芽冒尖,让人惊喜。此时大地之下,成群结队的小草闻风而动,枯枝败叶中孕育着新生。阳坡上的黄芩,灌木丛中的小柴胡,田埂边的益母草,点点嫩芽已经在解冻的泥土中萌生。我轻声唤着它们的名字,微风中,它们纷纷点头应答……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3月22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④段中“每一株草都有自己名字”,表现出太行山区的人们对家乡的小草非常熟悉。 B、第⑤段中“只要有一点泥土就能生长”,突出了黄芩生命力顽强,对生存环境别无他求。 C、第⑦段写益母草从采收到制成膏状的过程时,用了割、晾晒、清洗、熬等动词,准确精练。 D、第⑧段的景物描写,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有听觉,展现了大山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2)、作者说“太行山是雄伟的,也是温柔的”,如何理解这里的“雄伟”“温柔”?(3)、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小柴胡似乎有点调皮,喜欢往灌木丛里钻,仿佛在和农人捉迷藏。
(4)、文章线索明晰,首尾呼应,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5)、作者通过写黄芩、小柴胡和益母草这三种小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地理、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各具特色,饮食也呈现独特的风格,如青菜的香醇、川菜的麻辣、鸟菜的鲜美等。
②中国饮食尤其讲究“食以材为先”,注重食材的天然味道和营养价值。烹饪过程注重食材的合理搭配,利用多种烹饪方法,如炒、煮、蒸、炸等,以达到色、香、味、形、养俱佳的效果。这既增强了口感,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材的营养成分。
③中国人还会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追求味道醇厚,多煲炖焖煨;夏天讲究清淡爽口,多凉拌冷拼。
④饮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需求,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在宴请宾客、庆贺喜事等场合,人们通过签桌上的礼仪来表达友谊、团结、礼貌和尊重。
⑤中国饮食文化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变迁,千百年来,食材、烹饪技艺等多种元素相互融合,不断丰富着中国饮食文化。
⑥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影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并爱上了中国美食,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做“美食直播”。在新的时代,中国饮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融合性发展和创新性传播,从而在世界舞台上更显魅力。
(摘编自《中国饮食文化》)
材料二
①不同的食物在与口腔的碰撞之中,会产生不一样的味道刺激与感受,这种感受便被称为“味”。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人对饮食的追求本质上是对“味”的追求。从酸甜、咸香到麻辣、香辣,即便是同一种食材在中国厨师的手中也能千变万化出多种味道,红烧、醋溜、清蒸……这种在“味”上的追求与独到成就,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突出特点之一。
②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味”是食物的灵魂。如果说,茹毛饮血只是人类之初为满足生存需求而产生的最原始的饮食行为,那么当调味品进入生活时,人类才逐渐享受到食物带来的真正愉悦。众多调料的创制与融合,让中国味道在苦、甘、辛、成之上推陈出新。酸甜酥嫩的“糖醋鲤鱼”、麻辣鲜香的“水煮肉片”,都充分吸收了多种调料的味道,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
(摘编自《我国饮食调味艺术》)
材料三
③张骞通西域,将西城与中原联系了起来,此举被太史公司马迁称为“凿空”,而张骞“凿空”西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凿通”的效果。伴随着军政、经贸的往来与文化传播,物产在汉唐丝绸之路的辉煌进程中得到交流。中原本土的梨、桃等得到西传,现在被誉为“果中王子”的库尔勒香梨,据考证,就是张骞道西城时带到新疆种植并不断改良而成的,葡萄、石榴、胡瓜、胡萝卜等得到东进,孜然、茴香、胡椒等香辛料也一举改变了古代中国菜的味道记忆。
②多元交流中的灵感撞击,带来了植物栽培与食材处理的融会贯通。植物的交流,本质也是文化的开放与融合,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物种的传播、资源的丰富,更是文化的交流、文明的共赢。
(摘编自《张骞通西域的历史馈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凝聚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饮食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变迁。 B、同一种食材在中国厨师手中变化出多种味道,体现中国人饮食上对“味”的追求。 C、调味品的出现,让人类从最原始的为生存而饮食,直接进入到享受食物的阶段。 D、孜然等香辛料传入后,改变了古代中国菜的味道,对中国菜的发展产生了影响。(2)、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饮食的特点,完成下图。①
②
③
(3)、材料三提到“凿通”的效果。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述“凿通”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体现。 -
16、阅读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他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丙】忆王子立 苏轼
仆在徐州,王子立,子敏皆馆于官舍,而蜀人张师厚来过,二王方年少,吹洞箫饮酒杏花下。明年余谪黄州对月独饮,尝有诗云:“去年花落在徐州,对月酣歌美清夜。今日黄州见花发,小院闭门风露下。”盖忆与二王饮时也。张师厚久已死,今年子立复为古人,哀哉!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名之者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C、而蜀人张师厚来过 及鲁肃过寻阳 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不知木兰是女郎(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二王方年少,吹洞箫饮酒杏花下。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明年余谪黄州对月独饮。
(4)、【丙】文中的四句诗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情感,请联系诗文作具体赏析。(5)、下面对三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丙】三文都写了饮酒,但作者借酒抒发的感情各不相同。 B、【甲】【乙】两文写景上都采用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的顺序。 C、【甲】文写湖心亭邂逅金陵客,【丙】文写聚散离合、人事变迁,叙事都很简洁。 D、【乙】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直接抒发寄情山水之乐;【丙】文则以“哀哉”一词含蓄地抒发对友人的情感。 -
17、根据名著内容,回答问题。(1)、艾青是诗人,也是画家,艾青的诗作有一种“绘画美”。同学们对艾青诗作的“绘画美”展开了讨论,请你根据提示,将补充完整。
“绘画美”的特点
解释
示例
色彩赋象,以象寓意
通过不同的色彩交织,营造出情感画面
①
空间营造,透视意象
通过透视增加空间的层次,让诗歌充满空间画面之美
②
A. 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一片暗淡的灰黄/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
B.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C.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手推车/以唯一的轮子/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穿过寒冷与静寂/从这一个山脚/到那一个山脚/彻响着/北国人民的悲哀……
(2)、陶渊明说:“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在经典阅读中,我们常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得”:体会了作者的情感抱负,学会了某种写作手法,陶醉于书中精妙优美的语句,沉迷于经典人物形象……请结合名著的具体内容,谈谈你读《艾青诗选》后的“得”吧。(不少于100字) -
18、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3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总量超过58万吨
截至2023年10月末国内162家汽车生产企业和77家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企业共设立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10507个
材料二
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表
电池最大剩余容量 回收利用领域 60%-80% 电动叉车、两轮电动车、大型储能电站等 20%-60% 小型储能电站、通信基站、太阳能储能系统等 20%以下 报废、专业拆解,提取有价值金循环利用 材料三
我国作为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不仅动力电池回收的数量领先,部分电池回收技术也已居世界前列,其中物理回收法的环保、成本优势日益凸显,可实现全封闭全自动的拆解理工艺。
(以上材料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16日)
(1)、如果你是校报小记者,根据上面材料,请确定采访主题。(2)、如果你这个小记者采访有关专家,请根据材料,结合语境,补全采访内容。记者: ?
专家:按照相关标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最大容量如果衰减到低于70%至80%,可能就需要更换电池了。
记者:据了解,动力电池中含有一定的有害化学物质, ?
专家:在有关政策和市场机制共同促进下,我国逐步形成了专业的动力电池回收模式,正规的回收服务网点数破万,同时动力电池回收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大大降低了污染风险。
-
19、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理解古诗词的魅力,请阅读下面有关介绍诗歌的文字,回答问题。
古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有的清新恬淡,描绘了宁静悠闲、chuī yān袅袅的田园生活;有的气势磅礴,描绘了jīn gē tiě mǎ的征战场面;有的豪放piāo yì,描绘了雄奇瑰丽的想象世界……
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读诗不仅能够增强精神境界,而且能带来审美愉悦。我们从古诗中____精神养分的同时,还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守正创新,____,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____出蓬勃生机。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chuī yān
jīn gě tiě mǎ
piāo yì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获取 与时俱进 迸发 B、汲取 与时俱进 焕发 C、获取 与日俱增 焕发 D、汲取 与日俱增 迸发(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读诗不仅能够增强精神境界,而且能带来审美体验。 B、读诗不仅能够提升精神境界,而且能带来审美愉悦。 C、读诗不仅能带来审美体验,而且能够增强精神境界。 D、读诗不仅能带来审美愉悦,而且能够提升精神境界。 -
20、 默写古诗文。(1)、 ,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2)、秋草独寻人去后,。(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3)、人有悲欢离合, , 。(苏轼《水调歌头》)(4)、 , 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5)、将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适合填入下面对联的诗句写在横线上。
上联:望海潮头,
下联:滕王阁上,墨客前边一赋新
(6)、离别思念是古诗中常见的题材,如“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既是离别时对朋友的安慰,又表达一种豁达情怀;“ , ”(李白的《送友人》>用白云飘然而下、红日徐徐下落,衬托离别的依依不舍;“ , ”(杜甫《石壕吏》)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