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2025-2026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 北京市文汇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十一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 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知行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横岗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德琳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龙山共同体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 浙江省金华市第五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翠园东晓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假期学情反馈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文汇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
1、不是病句的是( )A、我们的目光都集中在舞台上。 B、展出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 C、他的革命形象时刻浮现在我眼前。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他的分析入木三分 , 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 B、他凭借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考上心仪的高中。 C、老师的一番话耐人寻味 , 让同学们陷入了沉思。 D、升旗仪式上,同学们孜孜不倦地听着校长讲话。
-
3、下面各组词语中有且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蒸融 枯萎 锻炼 语重心长 B、考验 惩诫 嗅觉 羞溃难当 C、翡翠 咪缝 抽噎 美不胜收 D、厨窗 乖巧 陪育 死得其所
-
4、资料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顷刻(qīng) 花蕾(lěi) 鸣啭(zhuàn) 玲珑剔透(tì) B、气氛(fēn) 剥皮(bāo) 迸裂(bèng) 戛然而止(jiá) C、间断(jiàn) 搅和(huo) 刚劲(jìng) 威风凛凛(lǐng) D、纬度(wěi) 藤蔓(wàn) 潜水(qiǎn) 张灯结彩(jiē)
-
5、“出发”和“到达”,你更盼望哪一个?又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呢?请你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可以阐述观点,也可以进行文学创作。
盼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
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
6、文学长廊发出无数坚定的声音,让我们聆听勇者心声,思考勇者本源。
好事近·湓口放船归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② , 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③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释】①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湓口放船归:湓(pén)口,古城名。是诗人54岁时创作于东归江行途中的一首词。②白苹红蓼:白苹,多年生浅水植物。红蓼(liǎo),长在岸边比较常见的植物。③菱芡(qiàn):两种水生植物。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沧浪亭记(节选)
苏舜钦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① , 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②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③。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④ , 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⑤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注释】①北碕:北边曲岸上。②锱铢: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③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场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④冲旷:冲淡旷远,这里既指沧浪亭的空旷辽阔的环境,也兼指淡泊旷适的心境。⑤闵:同“悯”,悲悯。
(1)、请依据“归”字意义的演变过程,为选项中的“归”选择合适的义项。
本义:①女子出嫁。
引申义:②回去;③归还;④归依,归属;⑤结局。
A.湓口放船归
B.微斯人,吾谁与归
C.至则洒然忘其归
(2)、《湓口放船归》上阙“映一蓑新绿”一句中“映”“蓑”二字用得颇为巧妙,请联系前后句说说妙在哪里。(3)、文言虚词不“虚”,常能表达特定语气凸显作者的情感。下列句中的加点语气词如何朗读才能表达其情感,请分析并说明理由。①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②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4)、“归”是一种选择。请联系以上三篇选文,谈谈三位文人的“归”分别是怎样的选择,以及你对他们的选择的认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鲁智深的高贵
鲍鹏山
《水浒》中的英雄,大多数是无谋的,不,正确的说法是“不谋”。他们做事 , 只是出于一种看起来比较简单的价值判断,如同李贽说的,出于“最初一念之本心”的童心。这种“最初一念之本心”,就是孟子说的是非善恶之心:对的,就去做,错的,就不做;善的,就去扶,恶的,就去打。见义勇为 , 容不得反反复复地算计。鲁智深就是“不谋”的典型。他有一句格言: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所以,他做事坚决、干净、彻底,不瞻前顾后,不犹豫不决,不三思而行。没有那么多的算计,更没有自身利益的考虑。他就因此把自己的生活毁了。但即使这样,他也不思量,不后悔,对自己被毁掉的生活毫不留恋,并且,以后如何?也毫不在意。
金圣叹曾用四个“遇”字评点鲁智深:遇酒便吃,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硬便打。这后面三句,我都没有意见,只是“遇酒便吃”四字,委实冤枉了我们的智深兄弟。他固然是好酒,但不贪酒,不酗酒。事实上,他常常是遇酒不吃--在桃花山,为不喜欢李忠、周通的为人,满桌的酒他便没吃;在瓦罐寺,在极度饥饿中,面对着一桌酒菜和崔道成的邀请,他也没吃;在暗中尾随保护林冲的途中,他也一路不吃酒;在华州,急于救史进的他,面对着朱武等人杀牛宰马和美酒,他仍是“一滴不吃”!
他是率性而为的人,又是内心极有分寸的人。率性可爱,有分寸可敬,李逵比鲁智深更率性,所以有时候比他更可爱。但李逵往往没分寸,让人害怕,所以没有鲁智深可敬。武松分寸感极强,所以很可敬。但不够率性,所以不如鲁智深可爱。既可敬又可爱,这正是鲁智深高于李逵、武松等人的地方。
他的“不谋”,在于两个原因。一是他不怕。他不计后果,别人还在琢磨、犹豫,他已挺身而出了。二是他不躲。“遇弱便扶,遇强便打”,这正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境界。遇到弱,还谋什么?扶就是了。遇到强,还谋什么?打就是了。鲁智深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人,他的魅力,就来自他的这种简单,我们就爱他的这份简单、单纯。他几乎是随遇而安,坦然接受命运。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挫折和转折,是打死镇关西之后,不得不做了和尚。他在军界特别适合,因为他武功一流,并且已有相当好的基础与人缘,比如老种经略相公与小种经略相公都很欣赏他,按说前程远大。可一下子变成了他极不适应的和尚,按我们的想法,他一定非常痛苦,但是,他竟然坦然接受了。
鲁智深是什么?是一种精神,是一种高贵,是一种令人心仪的气质,是《水浒》这部小说给我们树立的一个人格精神坐标。
(选自《鲍鹏山新说(水浒)》,有删改)
(1)、我们在自然山水中领略秀美风光,我们也在经典作品中品尝人生百态。请根据以下《水浒传》系列画面展现的故事情节,将表格补充完整。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图片
故事情节
人物/绰号
形象
图一
景阳冈打虎
①(人名)
英勇无畏
图二
②
鲁智深
力大无穷
图三
风雪山神庙
③(绰号)
机智决绝
图四
沂岭杀四虎
李逵
④
(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水浒》中的英雄,都是“不谋”。鲁智深就是“不谋”的典型。 B、鲁智深固然是好酒,但不贪酒不酗酒。事实上,他常常是遇酒不吃的。 C、武松没分寸,让人害怕,所以没有鲁智深可敬。 D、鲁智深就是一个随遇而安,坦然接受命运的人。(3)、以第一段中的画线句为结论,对下列段落中的加点词语加以评析。鲁提辖道:“这个不妨事,俺自有道理。”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史进道:“直甚么,要哥哥还!”去包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鲁达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洒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鲁提辖看了见少,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
(4)、“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作者认为,鲁智深做事坚决、干净、彻底,不瞻前顾后,不犹豫不决,不三思而行。你认为作者用“不三思而行”来评价鲁智深,恰当吗?请结合文本内容和《水浒》中的相关事例加以阐述。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夷陵有梅
汤世杰
①小寒节气前一天,我想去看看江边那片腊梅——在我心里,那该是欧阳修先生看过的夷陵梅。顺着滨江步道往上游走,左边是长江,右边是一片梅园。梅花的好就好在这里,天气这般凛寒,它有的也只是些细碎花朵,从不大红大绿地惑人,有心者须走到近处,去细细地看。那些将开未开的小花苞,拳拳地咕嘟着,紫褐色胞衣尚未脱尽,胀开的花苞却已莹黄地咧开,露出几丝酽红花蕊。柔媚得盈润欲滴,晶莹如剔透蜜蜡,恍若双双眉眼,探望着这个世界,让人轻易不敢去碰,只能看;且任你怎么挑剔,它也经得住你远近正反翻来覆去地看,萌萌的怎么都是个好。
②那天,我就那样地看着梅,看得惊喜、贪婪 , 用个雅词,就该叫赏梅了。
③以古名夷陵的宜昌为核心的三峡一带,土壤、气候皆适宜腊梅生长,早被植物学界认定为世界腊梅原产地。一片有阔大江天作背景的梅,是幸运的;一道有梅陪伴的流水,也同样幸运。上苍作画尽皆天成——背景阔大,江天隐约,浓浓晨雾中,一切都成虚幻,惟一树腊梅泠泠香。如果硬要我佩服点什么,我当选梅,就一支,几小朵,可诗可画,可让人愣愣地看上半晌,那缕幽香,还会让人没齿难忘……
④这座有2500年历史的小城,仅城区从上往下随便一数,就有欧阳修公园,有祭祀江天水神的镇江阁,有三闾大夫屈原纪念铜像,有抗战时期宜昌大撤退纪念碑,还有三国吴蜀大战留下的猇亭古战场——桩桩有史可查。我的住处,出门几步就是长江,这年年月月奔流不息的大江,船有船的航道,人有人的码头,惟有船和人互为看客,而那几百株腊梅,也静静地看着大江,看着看大江的人。
⑤有一天我突然想到,千年前,被贬到小城夷陵做过一年多县令的欧阳修,见过那些梅吗?
⑥官场落魄横遭贬谪的欧阳修,也曾视夷陵为畏途:“闻说夷陵人为愁,共言迁客不堪游”(《望州坡》),“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戏答元珍》),足见当时心境。但欧阳修毕竟是欧阳修,“殊乡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酒杯。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透露的已是另一番思量,及对自己的勉励与告诫。大自然最能疗伤。我甚至相信,在夷陵,某个冬日,欧阳修独自面对过一条大江,漫天浓雾,满树梅花;凝神间,也势必想到了很多,思索至深。“群花四时媚者众,何独此树令人攀?”哦,腊梅奉献出那些细碎花朵,虽只是它生命的必需,但你去看它,倒既是对那生命的造访,也是对自己生命的反躬自省。谪居夷陵一年零六个月,欧阳修除为小城夷陵带来革故鼎新的改变,还留下了五十多篇诗文,日后人虽远离,仍不时提及在夷陵的日子,不时吟咏梅花。诗中那样的自负与自信,正是他在孤寂与沉思中催开的,腊梅一般幽香如缕的诗魂。
⑦千年过去,梅花依然。如此说来,梅花的好,不独是姿态的萌,花色的雅,香气的幽,更是欧阳修悟到过,我正在领略的那种好。
⑧江边梅园的腊梅,还在开。那偌大一片梅园,竟以为是我向往的。待青山再添一分绿,流水更多一分蓝,春天就扑到眼前了吧?那时或可说,我眼中大江边的冬春夏秋,胜过你见过爱过的一切山川与河流……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夷陵是腊梅原产地,夷陵梅园位于滨江步道旁。 B、夷陵历史悠久,是魏蜀大战留下的猇亭古战场。 C、第②段加点词“贪婪”在文中是“贬词褒用”。 D、第⑤段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作用。(2)、文章第⑥段中写到了欧阳修被贬夷陵之后的心境变化,请简要概括其变化。(3)、品析文章第①段中画线句的妙处。那些将开未开的小花苞,拳拳地咕嘟着,紫褐色胞衣尚未脱尽,胀开的花苞却已莹黄地咧开,露出几丝酽红花蕊。
(4)、请仿写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自选景物,写一句话。一片有阔大江天作背景的梅,是幸运的;一道有梅陪伴的流水,也同样幸运。
(5)、夷陵的梅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6)、联系本文和学过的《醉翁亭记》,谈谈你赞赏欧阳修的什么品质。(2点即可) -
9、小文在“山水情怀”页面中展开了头脑风暴,快速摘记了相关内容。请你补全诗句。
板块一:赏江山风貌
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美在洞庭湖,“① , 吞长江,② , 横无际涯”;美在四季之景,“野芳发而幽香,③ , ④ , 水落而石出”;美在西湖雪景,“雾凇沆砀,⑤ , ⑥”。
板块二:品人文情思
月亮寄寓不同的情思。杜甫在战乱中抒写“⑦ , 月是故乡明”的思亲之感,苏轼在中秋夜留下了“⑧ , ⑨”的美好祝愿,温庭筠晨起早行,捕捉到“⑩ , 人迹板桥霜”的羁旅之苦。
-
10、小语同学搜集了一副对联,想配在手册中,但是上下联顺序被打乱了,请帮助他选择恰当的一项组成一副对联( )
①半江绣水满江春
②三溪百瀑抱云流
③八面奇峰四面画
④四岭八峰摇路转A、③① B、③④ C、②① D、②④ -
11、班级开展制作古代山水游记手册的活动。设计组想将下面两句古文放在封面做背景,凸显封面的古朴气质,但他们在两个字的选择上拿捏不准。请根据语境,借助【资料夹】,帮他们作出合理选择。

(封面)
【资料夹】

(封底)
“游”本表示旗帜的垂饰,后用“旒”指示该义。“游”则表示在水中浮行,引申为流动、不固定。“遊”,义在陆地上行走,又表示游玩。现在“遊”“游”合并为“游”。
结合封底和资料夹里对“游”字的介绍不难看出,“游”是一个会意字。《岳阳楼记》里的“錦鱗( )泳,岸芷汀蘭”中用的是“①”字,而《醉翁亭记》里的“人知從太守( )而樂”中用的是“②”字。
A.旒 B.游 C.遊
-
12、故乡的美景让每一个人难以忘怀,故乡的滋味刻入了每一个人的DNA里成为记忆。这些场景也许很普通,这些滋味在别人看来也很寻常,但是是它与故乡的土地、故乡的人联系起来之后,它就成为你心中那无可替代的珍宝。请以“故乡的▲”为作文题目,向大家介绍故乡的美食或者美景。如果你在这里土生土长,那么请你用笔墨赞颂这里的风土人情;如果你是新宁波人,那么请你用热情的笔触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家乡。600字以上。
-
13、小集:老师还给我们准备了一些关于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材料,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二】关于“广德湖”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甲】广德湖得名的由来
宁波鄞西从横街、集士港到高桥镇,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狭长水带,它就是今天的广德湖。但是千年以前,广德湖“广袤数万顷”,面积比东钱湖要大三倍,曾巩《广德湖记》说,“盖湖之大五十里”,水面上白鹭飞翔,渔歌阵阵,湖岸边芦花如雪,粮田连绵。
广德湖原为海的潟湖,汉晋前就已存在,因湖面形如葫芦状的酒器罂脰,所以称为“罂脰湖”,又称“莺脰湖”。罂脰湖湖面广阔,惠德于民,唐大历八年(773),鄞县县令储仙舟加修治之,命名“广德湖”。
【乙】广德湖兴废沿革表
人物
年份
内容
出处
储仙舟
唐大历八年(773年)
有记载的第一次疏浚。疏浚后更名广德湖。
曾巩《广德湖记》
李后素/李敬方
唐大中元年(847年)
滨湖农民上请湖田化,对此进行考察后立碑禁止。
曾巩《广德湖记》
任侗
唐贞元元年(785年)
疏浚湖泊,扩大灌溉面积。
曾巩《广德湖记》
钱亿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
集万人疏浚湖泊。筑堤四万多米。
《四明志》卷1
当地百姓
太平兴国(976—983)以来
当地百姓盗湖为田,官府不能整治。
曾巩《广德湖记》
北宋朝廷
北宋咸平中(998—1003)
将湖西百顷作为官员职田。
曾巩《广德湖记》
苏省
北宋大中祥元年(1008年)
再度疏浚。
《四明图经》卷二
李夷庚
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
正湖界,试图制止百姓继续盗湖。
曾巩《广德湖记》
曾公望
北宋康定某年(1040—1041)
再度疏浚。
曾巩《广德湖记》
张峋
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
再度疏浚并筑环湖堤坝。
曾巩《广德湖记》
楼异
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
垦湖为田,开辟湖田七万两千余亩,广德湖彻底消失。
《四明图经》
【丙】广德湖遗址图

【丁】唐宋两朝鄞县(明州)旱灾记录表
(来源:《鄞县通志》)
朝代
时间
表现
唐
贞元六年(790年)
夏旱,井泉多涸,人渴乏水,疫死者众。
北宋
咸平三年(1000年)
两浙大饥、民疫死。春旱。
熙宁元年(1068年)
两浙旱、蝗害。
熙宁三、四年(1070年、1071年)
旱。
元祐八年(1093年)
大旱。
大观三年(1109年)
旱。
南宋
绍兴十八年(1148年)
旱。
乾道六年(1170年)
夏旱。
乾道九年(1173年)
久旱,无麦苗,饥。
淳熙元年(1174年)
旱,饥。
淳熙二年(1175年)
秋,浙江皆旱。
淳熙五年(1178年)
旱,大饥。
淳熙九年(1182年)
秋旱,种几绝。
淳熙十四年(1187年)
七月旱成灾。
绍熙五年(1194年)
自去冬不雨至于夏秋,皆饥,人食草木。
嘉定八年(1215年)
明州大旱。
嘉定十四年(1221年)
明州旱。
【戊】
今年五月份,浙江政务服务网上的一则关于“同意海曙北部建调蓄湖”的批复消息在网上引发网友关注和热议。该文件显示,将在海曙区集士港镇新建湖泊1处,面积3805亩,新建湖堤长30.6千米,配套整治河道长19.8千米、新建水闸17座、泵站工程4座。估算总投资193.93亿元,其中工程部分28.47亿元,专项部分0.24亿元,征地移民补偿部审批部分165.22亿元。工期5年,计划于2026年1月开工,2030年12月完工。
(1)、小集:我们身边很多人其实都不知道广德湖。我想结合地图,用简短的文字给他们介绍一下古代广德湖的形状、位置和面积。(2)、小高:老师给了一个《广德湖兴废沿革表》,但是我认为表格的第四列是多余的,它不能给我们提供有效信息。小雅:不是的。第四列是有作用的,
(3)、小横:对比【乙】和【丙】两个图表,我发现了广德湖与旱灾的相关性。(4)、小高:海曙西郊要修建调蓄湖的消息出来之后,我爷爷评价说“没事找事,劳民伤财”。我想要结合今天的材料内容,结合我们现实生活实际,从多个角度有条理地给他分析一下利弊,字数不少于100字。 -
14、小雅:老师还给了我们一段宁波籍文化名人的史料,我们可以与这篇文章以及《岳阳楼记》展开联读。
范钦传(节选)
李邺嗣
范钦,字尧卿,号东明。以进士出知随州,有治行,迁工部员外郎。
时大工频起,武定侯郭勋为督,其势张甚。公以事忤之。勋谮于上,下公狱,杖之阙下。
出知袁州,相嵩【1】其郡人也,嵩子世藩欲取宣化公宇【2】 , 公不许。世蕃怒,欲斥之。嵩曰:是抗郭武定者,踣【3】之适高其名。遂得寝。
稍迁按察副使,备兵九江,历广西福建云南陜西诸藩臬,升副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诸郡,擒巨寇李文彪,平其寨。赐金绮。疏请筑城程乡之豪居村【4】 , 添设通判一员,以消豫章、闽、粤三省之奸;立一参将于漳、潮、惠、韶间,以备倭。又擒大盗冯天爵,升兵部右侍郎。
(辞官后)公筑居在两湖深处,舍径窅【5】曲,林木翳然,不知在城市中。性喜藏书于舍中起天一阁尽购海内异本列为四部。尤善收说经诸书及先辈诗文集未传世者。与吴门王凤洲家,岁以书目取较,各钞所未见相易。故浙东藏书家以范氏天一阁为第一。
【注】【1】相,宰相。嵩,严嵩。当时朝廷首辅严嵩,是有名的奸臣。【2】公宇,公房。【3】踣,bó,跌倒,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跌倒,意为贬谪(范钦)。【4】程乡,地名。豪,豪强。当时程乡有些村庄豪强聚集,勾结土匪倭寇,成为百姓祸害。范钦上书请求朝廷在豪强聚集的村庄筑城,添设官员,加强这些地方的管理。【5】窅,深远。
(1)、小集:这篇课外文言文,我有几个生字词不懂,你能帮我解释一下吗?原文例句
解释加点字
释义方法(供参考)
以备倭
①
同字迁移:属予作文以记之
适高其名
②
同一用法迁移:无案牍之劳形
出知袁州
③
相近字迁移: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各钞所未见相易
④
同一用法迁移:属予作文以记之
(2)、小高:下面这句话,需要大家帮助我断句(三处)。性 喜 藏 书 于 舍 中 起 天 一 阁 尽 购 海 内 异 本 列 为 四 部
(3)、小雅:下面这两句话,需要大家帮助我翻译: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公筑居在两湖深处,舍径窅曲,林木翳然,不知在城市中。
(4)、小集:我发现,我们宁波地区的两位乡贤,王阳明与范钦,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一起来把这些相似之处归类列举一下吧,我发现,至少有三个以上的相似点。 -
15、【识·文里故乡】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篇文章,请大家做好预习工作。
【一】乡关何处(节选,有改动)
余秋雨
我的家乡是浙江省余姚县桥头乡车头村,我在那里出生、长大、读书,直到小学毕业离开。说是属于余姚,实际上离余姚县城还有几十里地。余姚在村民中唯一可说的话题是那儿有一所高山仰止般的医院叫“养命医院”,常言道只能医病不能医命,这家医院居然能够养命,这是何等的本事,何等的气派!村民们感叹着,自己却从来没有梦想过会到这样的医院去看病。
我是1957年离开家乡的。那年我正好十周岁,在火车窗口与送我到余姚县城的舅舅挥手告别,怯生生地开始了孤旅。我的小小的行李包中,有一瓶酒浸杨梅,一包霉干菜,活脱脱一个最标准的余姚人。
我到上海是为了考中学。父亲原本一个人在上海工作,我来了之后不久全家都迁移来了,从此回故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已不大,故乡的意义也随之越来越淡,有时,淡得几乎看不见了。
摆脱故乡的第一步是摆脱方言。余姚虽然离上海不远,但余姚话和上海话差别极大,到了上海,我几乎无法用语言与四周沟通。有一次大人把我带到一个亲戚家里去,那是一个拥有钢琴的富贵家庭,钢琴边坐着一个比我小三岁的男孩,照辈分我还该称呼他表舅舅。他见到我也很高兴,友好地与我握手,但才说了几句,我能听懂他的上海话,他却听不懂我的余姚话,彼此扫兴,各玩各的了。
最伤心的是我上中学的第一天,老师不知怎么偏偏要我站起来回答问题。我红着脸憋了好一会儿终于把满口的余姚话倾泻而出,我相信当时一定把老师和全班同学都搞糊涂了,完全不知道我在说什么。等我说完,憋住的是老师,他不知所措的眼光在厚厚的眼镜片后一闪,终于转化出和善的笑意,说了声“很好,请坐。”这下轮到同学们发傻了,老师说了很好?他们以为上了中学都该用这种奇怪的语言回答问题,全都慌了神。
后来我在与同学们玩耍中快速地学会了他们的口音。
我天天讲上海话,后来随着我生存空间的进一步扩大,则开始把普通话作为交流的基本语言,余姚话隐退得越来越远,最后已经很难从我口中顺畅吐出了。我终于成为一个基本上不大会说余姚话的人,只有在农历五月杨梅上市季节,我会稍稍停步,用内行的眼光打量一下杨梅的成色,脑海中浮现出上林湖的水光云影。但一转眼,我又汇入了街市间雨点般的脚步。
故乡,就这样被我丢失了。
重新拣回故乡是在上大学之后。进大学后不久就下乡劳动,一位同样是下乡来劳动的书店经理站到了我身边,轻轻问我:“你是哪儿人?”“余姚。浙江余姚。”我答道。
“王阳明的故乡,了不得!”他好像被什么东西点燃了,突然激动起来,“你知道吗,日本有一位大将军一辈子裤腰带上挂着一块牌,上面写着‘一生崇拜王阳明’!连蒋介石都崇拜王阳明,到台湾后把草山改成阳明山!你家乡现在大概只剩下一所阳明医院了吧?”
“什么?阳明医院?那是纪念王阳明的?”原来我从小不断从村民口中听到的“养命医院”竟然是这么回事!
我顾不得书店经理了,一个人在田埂上呆立着,为王阳明叹息。他狠狠地为故乡争了脸,但故乡并不认识他,包括我在内。
从此我就非常留心有关王阳明的各种资料,点点滴滴地搜集与他有关的一切。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三国时代曹操、诸葛亮都能打仗,文才也好,但在文化的综合创建上毕竟未能俯视历史;身为文化大师而又善于领兵打仗的有谁呢?宋代的辛弃疾算得上一个,但总还不能说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王阳明是无可置疑的军事天才,为了社会和朝廷的安定,他打过起义军,也打过叛军,打的都是大仗,独具谋略、娴于兵法、干脆利落。《明史》说,整个明代,文臣用兵,没有谁能与他比肩。这当然是不错的,但他又不是一般的文臣,而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因此他的特殊性就远不止在明代了。
王阳明夺目的光辉也使他受了不少难,他入过监狱、挨过廷杖、遭过贬谪、逃过暗算、受过冷落,但他还要治学讲学、匡时济世,因此决定他终生是个奔波九州的旅人,最后病死在江西南安的船上,只活了五十七岁。临死时学生问他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我在王阳明身上看到了一种楷模性的存在。后来的文化大师如黄宗羲、朱舜水身上,我们都能看到一种类似的印记。这是一种神秘的人格传递,而这种传递又不是直接的,而是融入到了故乡的山水大地、风土人情,无形而悠长。
由此,我觉得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故乡。
最后谈一件很有意思的琐事。今年秋天回了一趟故乡,在余姚城里见一位远房亲戚:比我小三岁的表舅舅。记得吗,当年我初到上海时在钢琴边与我握手的小男孩,终于由于语言不通而玩不起来;后来“文化大革命”中阴差阳错他到余姚来工作了,这次相见我们的语言恰好倒转,我只能说上海话而他则满口乡音。倒转,如此容易。
(1)、小雅:阅读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我准备了一个表格,我们一起来填写吧!
(2)、小高:我查到了一个资料,在创作《文化苦旅》之前,余秋雨的身份是戏剧理论家。他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等一系列著作。所以有人评论说,余秋雨在散文创作中有意无意融入了戏剧艺术的表现手法。小集:是的,在这篇散文中,我们就能看到一些戏剧性的冲突。
小高:什么是戏剧性的冲突?
小集:戏剧冲突,是对人与社会、自然、他人以及自我精神之间的矛盾的艺术化体现,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凸显文章主题。这在小说中也有比较多的体现。比如《故乡》中,身为先进知识分子的“我”希望与闰土平等相处与中年闰土的恪守封建等级观念戏剧冲突,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农民现状的失望;又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我”一家幻想中的大富豪叔叔与事实上落魄流浪的于勒之间的冲突,强而有力地嘲讽了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小高:我明白了,这篇散文中,的确有很多戏剧性的冲突,比如①与 , 这个冲突体现了。
小横:小说与戏剧的创作,都非常讲究“照应”与“反转”。在这篇散文里,我也能看到一些照应与反转。比如前文的②与后文的这两个情节就形成了照应。
小雅:能给我解释一下什么叫“反转”吗?
小横:所谓反转,就是之前所有的情节发展都指向A方向,但是作者笔锋一转,故事却转向了B方向。比如《我的叔叔于勒》里,前文“我”的一家非常盼望于勒与后文遇到于勒避开不认就形成了反转。如果小说结尾出现这种反转,这种结尾一般被称做“③”,讲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小雅:我知道了,这篇散文中,前文的④情节与后面的情节就构成了反转。
小高:余秋雨是散文大家,在人物描写上也有独到之处,我们可以从描写和用词的角度来品读文中的划线句子:⑤
(3)、小集:余秋雨的散文被称作是“文化散文”的典范之作。文化散文一般以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作为写作素材,表达作者深刻的历史理解;坚持文学的品格,同时又有浓厚的文化意味。预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应该围绕这个进行赏析。小高:的确是这样。这篇文章选择了“王阳明”这个历史人物作为素材,表达了他对余姚乡土文化、乡土精神的理解。但是我对“神秘的人格传递”这个词有些不明白。
小集:我认为,“神秘的人格”指的是①
小横:其实,我发现,这种“神秘的人格传递”并非余姚所独有,而是中国传统精神的一种传承。只是在余姚这一地表现地比较明显。比如我们这个学期学到的范仲淹,他的“② , ”的思想与抱负,与王阳明就有一致性。
-
16、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曾经在宁波当了好几年的县令,给宁波留下了不少诗词。小集摘录了他的两首《泊姚江》:
泊姚江(一)
轧轧橹声急,苍苍江日低。
吾行有定止,潮汐自东西。
注:定止,止息之处。
泊姚江(二)
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
唤取仙人来住此,莫教辛苦上层城。
注:层城,古代神话中昆仑山上的高城。泛指仙乡。
小集想要向同学们介绍这两首诗,请帮助他完成表格式备课。
泊姚江(一)
泊姚江(二)
写作手法(前两句)
①
采用渲染的方法。这十四个字,有色彩,“碧”和“青”;有形象,山如浪,水似天;有动态,“翻”与“照”。用这些方法突出了宁波山水之美。
表达情感(后两句)
借②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漂泊之人的同情。
与③相类比,表达了④。
-
17、昨天小集从图书馆里摘录了一些关于宁波的古诗词,想要向同学们推荐。但是他拿出笔记本的时候,正在练书法的小高不小心把一滴墨给甩上去了。被污染的是唐代诗人施肩吾的《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小集回忆说,最后两个字,有这么几种可能:请你帮他们把正确的两个字给找出来。( )A、数声 B、一声 C、一曲 D、数曲
-
18、老师想要结合泰戈尔的诗歌特色或者唐诗的特点,给以上两首诗做一个批注,向其他同学介绍这两首诗,能给老师帮个忙吗?每位同学任选一首即可。
《飞鸟集》第一百零六章
泰戈尔
无名的日子的感触,
攀援在我的心上,
正像那绿色的苔藓,
攀援在老树的周身。
回乡偶书
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
19、小集:我找到了一首艾青的诗歌,是他在1942年在延安的时候写给故乡金华的。
献给乡村的诗(节选)
我的诗献给中国的一个小小的乡村——
它被一条山岗所伸出的手臂环护着。
山岗上是年老的常常呻吟的松树;
还有红叶子像鸭掌般撑开的枫树;
高大的结着戴帽子的果实的榉子树
和老槐树,主干被雷霆劈断的老槐树;
这些年老的树,在山岗上集成树林,
荫蔽着一个古老的乡村和它的居民。
我想起乡村附近的小溪——
它无日无夜地从远方引来了流水
给乡村灌溉田地、果树园、池沼和井,
供给乡村上的居民们以足够的饮料;
我想起乡村附近小溪上的木桥—
它因劳苦削瘦得只剩了一副骨骼,
长年地赤露着瘦长的腿站在水里,
让村民们从它驼着的背脊上走过。
我的诗献给生长我的小小的乡村——
卑微的,没有人注意的小小的乡村,
它象中国大地上的千百万的乡村。
小集:但是我对这首诗的内容有些不理解,我们赞美故乡,一般情况都会选择最美的意象作为故乡的象征,但是这里却选择了“常常呻吟”的松树、“被雷霆劈断”的老槐树、削瘦的木桥等作为代表景物,根本没有任何美感。
(1)、小高:结合时代背景,这个问题其实不难解释,因为(2)、小雅:这首诗其实也体现了艾青早期诗歌的内容上的特点,他的主要意象是和太阳。这首诗就是属于前者。(3)、小横:有人评论说艾青的诗歌里有的特点,在这首诗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写山岗如“伸出的手臂”,写枫树的红叶子“像鸭掌般撑开”,榉树果实“戴着帽子”,寥寥几笔,形神具备。(4)、老师:小集你选的诗歌非常适合朗诵,请对《献给乡村的诗》中划线的诗句进行朗诵设计,并说明理由。 -
20、小高:翻开课本,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有关故乡、有关祖国的诗歌。比如余光中的《乡愁》,“而现在,① ,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句,牵动了万千游子的肝肠;又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② ,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句,让无数人潸然泪下。
小横:还有呢。杜甫《月夜忆舍弟》中,“③ , ”,写出了无数游子的心声;刘禹锡被贬二十三年,“④ , 到乡翻似烂柯人”,写尽了物是人非的感慨;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⑤ , ”两句句,隐含着被贬谪的悲凉;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首联“⑥ , ”也深藏着远离故乡的艰辛与愁苦。
小雅:其实张岱在亡国之后把自己的文集起名为《⑦》与《西湖梦寻》,两个“梦”字,也隐含着无限的悲痛与沧桑,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