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2课《汤姆 索亚历险记》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1课《西门豹》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9课《孔子学琴》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8课《小狮子爱尔莎》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7课《麋鹿》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6课《鲸》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鸟的天堂》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米芾学书》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寓言两则》同步练习
-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手腕(wǎn) 桅杆 (wéi) 揩油 (kāi) 颧骨(guàn) B、瞄准(miáo) 撕开(sī) 蘸酱(zhàn) 冷绊子(bàn) C、赞誉(yù) 咧嘴(liě) 白浆(jiāng) 侄子(zhí)
-
2、当自然邂逅科技,会碰撞出怎样绚烂的火花?阅读以下四则材料,完成17—20小题。
材料一:自然之韵
(广东南岭自然保护区标志)
材料二:自然的神话
夸父逐日 [上古]
夸父与日逐走① , 入日②;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③;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④。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⑤。
【注释】①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③河、渭:即黄河,渭水。④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⑤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材料三:自然的诗篇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作家描绘了无数对自然的赞美与感悟。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道: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表达了诗人对春雨默默滋润万物的细腻感受与欣喜之情。
材料四:自然的探索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探索能力日益增强,同时也说明了科技在推动自然探索方面的巨大作用:
●深海探测:截至2023年,人类已利用潜水器成功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即挑战者深渊,其深度约为11000米。这一壮举让我们对深海生物、地质构造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太空探索:自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以来,人类已累计发射了数千颗卫星,并成功实现了载人登月、火星探测等里程碑式的成就。目前,国际空间站仍在轨运行,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平台。
●生物多样性研究:利用基因测序技术,科学家们已对数十万种生物进行了基因测序,揭示了它们之间的遗传关系和进化历程。这些数据为生态保护、物种分类和疾病防控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气候监测与预警: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和地面观测站,科学家们能够实时监测全球气候变化,包括温度、降水、风向等关键指标。这些数据为气候预测、灾害预警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
(1)、材料一为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标识,请结合你的理解,谈谈该标识的寓意。(2)、结合材料二,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3)、仿照材料三,写写你从哪些古人的诗词中读到了对自然的敬畏或赞美。(4)、有位名人曾说:“科技的真正魅力,在于它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结合四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名言的理解、感悟和收获,题目自拟。要求:必须关联材料,观点明确,语句通顺,不少于150字。 -
3、当你品尝着可口的饭菜时,可曾想到家人为我们成长倾注的爱意;当你沉浸在精彩的课堂互动中时,可曾想到授课老师付出的辛苦;当你尽情享受一场大雪带来的快乐时,可曾想到环卫工人奋力除雪的情景……当你回想着这样的情景时,真情就会在笔下自然地流淌。
请你以“感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注意:围绕中心意思来写,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并运用恰当的方法抒发自己的真情。
-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
段梅红
①“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中国文化中自古至今传承着“民以食为天”的警训。然而,当曾经的贫穷、饥饿、匮乏与我们渐行渐远, “吃”便被赋予了许多生理需要之外的社会功能,也有了诸多社会表现, “舌尖上的浪费”就是其中一种。
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对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萨4个城市的366家餐饮企业开展了长达5年的追踪研究,2018年底,发布了《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报告》的数据可以看出,食物浪费的严重程度已非“触目惊心”四字所能概括。
③根据《报告》,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中国餐饮业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 11.7%。大型餐馆的食物浪费量更大,因为这样的场合往往是朋友相见、商务聚会的场所,点餐、就餐往往更注重“面子”。这类聚会还伴有大量酒水消费,因而会减少对其他食物的食用,常常导致更为严重的食物浪费。据《报告》,大型餐馆商务聚会类型的平均浪费率高达38%.
④校园也是浪费的“重灾区”。各种供餐方式中,以盒饭浪费最严重,浪费量高达每人每餐216克,约占食物供应量的1/3,换句话说,1/3学生的盒饭被倒掉了。香港《南华早报》也曾刊文指出,内地大学校园里2800万大学生每年扔掉的粮食足以养活1000万人。
⑤要知道,这只是“城市餐饮”这一环节中的浪费。其实在消费前的制作环节,很多浪费行为已经在厨房开始了。比如,不少烹饪食材其实只使用一部分;一些用于吊汤的食材大部分被丢弃;为了口感,极端挑剔地选用食材;为了卖相,很多食材只是入眼而非入口。
⑥如果继续向前追溯,在食物进入市场流通之前,浪费已经出现。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我国每年仅在粮食存储、运输和加工等环节造成的损失就在350万吨以上。对此,《经济日报》曾报道,我国每年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环节产生的浪费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⑦或许很多人还未意识到,餐桌浪费不仅意味着大量食物被扔掉,更意味着生产这些食物时所投入的大量淡水资源、能源、土地以及生产资料等的无效消耗。同时,处理这些厨余垃圾也将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如果我们能够减少或避免浪费食物,那么,每年就会有250万亿升的淡水、113亿千瓦时的电力、18919平方千米的森林重新回到我们身边。
⑧如果美食不可辜负,那么食物就是我们与自然最近的红线,我们有千万种理由让每一粒米、每一叶菜都能最终囿于厨房和餐桌。
(1)、从选文说明内容看,“舌尖上的浪费”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餐饮浪费,餐桌食物浪费、大型餐馆浪费、;二是消费前的环节浪费;厨房浪费、等方面。(2)、第3段中加点的“仅”“就”不能删除,为什么?【句子】根据《报告》,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
(3)、第4段主要运用了和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4)、阅读本文后,有的同学深有感触,表示赞同,但也有少数人不能理解,认为现在国家脱贫了,吃喝不愁了,浪费一点无关紧要,情有可原。据此,班级拟开展以“制止餐饮浪费,涵养节俭风尚”为主题的一次辩论会,请你为辩论会拟写一则辩题。【辩题示例】正方:逆境有利于成长 反方:逆境不利于成长
正方: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 反方: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
正方:
反方:
-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心底的梦
①人生选择走什么样的道路,往往与年少时的志向有关。北部战区总医院血液科主任王吉刚,最初要当一名军医的想法,就是在10岁那年的暑假产生的。
②1974年,王吉刚出生在云南省沾益县一个叫天生坝的偏远小山村。村子藏在大山的皱褶里,不通公路没有电灯。小学时王吉刚十分懂事,放学回家便放牛、打猪草,帮着父母干各种活计。夏季里的一天,王吉刚进山采蘑菇。山高路远加之天气炎热,王吉刚渐渐体力不支,突然眼前一黑失去了知觉……“我咋会躺在这里呢?”两个小时后,当王吉刚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躺在部队农场卫生所的病床上,那个喜欢给小伙伴讲故事的军医叔叔正冲他笑。王吉刚本想挣扎着起来,却被军医叔叔摁下了: “你年纪还小,咋采那么多的蘑菇呀,肚里没食,低血糖晕倒了,我路过时把你抱回来输了液。你还得再休息一会儿。”
③夜幕降临,父亲闻讯赶来了。得知是军医救了儿子的命后,不善言辞的他不知道怎么感谢军医好了,嘴里不住地说着“谢谢”。离开部队农场卫生所时,一个念头像道强烈的闪电,在王吉刚的脑海里闪亮了一下。他大声对军医说道: “叔叔,我将来也跟你一样当军医!”
④“哈哈哈!”军医非常开心地笑了,摩挲着他的小脑瓜说: “你好好学习,坚持下去,绝对差不了。”
⑤别看王吉刚当时只有10岁,他的人生一下子有了努力的方向。多年后,当王吉刚谈起这段经历时,无比自豪地说: “别看我的军龄是从考上军校时算起的,但我的从军梦是从10岁暑假那年开启的。”
⑥1992年7月,参加完高考的王吉刚,将原第三军医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当作了自己报考的第一志愿。结果,王吉刚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接到了军医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只不过他没有成为临床医学的学生,而是被检验医学专业录取了。略感遗憾之余,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兑现当年对军医叔叔的承诺。
⑦大学期间,王吉刚除了学好检验医学的课程外,还买来临床医学的相关教材自学,准备将来有机会考临床专业的研究生,最终实现自己当军医的梦想。
⑧1996年5月,也就是王吉刚毕业前的实习期间,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学员队收到了他的父亲写来的信。尽管信中错别字不少,但队领导还是看明白了王吉刚父亲的意思: “因为有党、有人民军队,我儿子才从大山深处的放牛娃,成为军校大学生,请求将他分配到边睡或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队领导被这封朴实而真诚的信深深地打动,将信中错别字修改后用大红纸抄录一份贴在了学校宿舍门岗的墙上。
⑨6月实习结束,王吉刚回到学校,队领导这才把他父亲写的那封信转给了他。他是含着热泪读完的,父亲的意思跟他把自己的青春和医术献给最艰苦地方官兵们的想法不谋而合。就这样,毕业后,王吉刚被分配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的一家驻军医院当检验科医生。王吉刚边向专家请教,边向书本学习,边实践,业务能力提高很快。1999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内科学(血液病)专业硕士研究生。硕士毕业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内科学(血液病)专业博士研究生。2005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原沈阳军区总医院血液科,成为了一名临床医生。至此,他终于实现了自己10岁那年的梦想。
⑩成为血液科医生的王吉刚,工作兢兢业业,业务水平提高得很快。多年的勤奋学习和刻苦实践让他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⑪2021年深冬,8岁女孩欣欣患白血病接受半相合骨髓移植,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加之临近春节,手术后急需输血小板,却一时找不到。王吉刚二话没说 , 撸起袖子为孩子捐献了救命用的2个单位血小板,成功地为她做了手术。欣欣痊愈出院时,闪动着水灵灵的大眼睛说: “王大爷把自己的血都献给我了,希望我也能变得像他一样聪明,将来考上大学,我也要当医生!”其实,有这种想法的何止欣欣一个人。15年前,王吉刚救治过的患者张静,如今已经成为医学院大二的学生了。
⑫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王吉刚先后治疗、抢救过近百名白血病战士,为50余名战士实施了骨髓移植手术,他们中的很多人由此重获新生,重返部队。回望自己的军旅生涯和军医经历,王吉刚深感为兵服务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⑬王吉刚依然会时不时地想起那个曾经救过自己的军医叔叔,更加坚定地追寻那个10岁起就埋藏在心底的梦……
(1)、下面是王吉刚实现梦想的经过,请将空白部分补充完整。时间
事件概括
1984年暑假
⑴
1992年7月
考上军医大学,下定决心努力学习
1996年
⑵
⑶
成为临床医生,实现10岁那年的梦想
2021年深冬
⑷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字,体会作者语言的特点。【句子】王吉刚二话没说 , 撸起袖子为孩子捐献了救命用的2个单位血小板,成功地为她做了手术。
(3)、默读全文,说说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举出了什么事例。(4)、读第⑧段画线句子,说说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从中你体会到了父亲怎样的品质?【句子】因为有党、有人民军队,我儿子才从大山深处的放牛娃,成为军校大学生,请求将他分配到边疆或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5)、结合下面的【链接资料】,谈谈你对“人生选择走什么样的道路,往往与年少时的志向有关”这句话的看法。【链接资料】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认真思考如何做好“现在的我”。其努力方向首在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向决定人生方向,确定方向才能有所作为。青年毛泽东就有“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远大抱负;周恩来年轻时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大志向。
-
6、古诗词默写。(1)、 行道迟迟,。 (《诗经·小雅·采薇》)(2)、 ,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3)、 , 江船火独明。 (杜甫《春夜喜雨》)(4)、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5)、江上往来人,。 (范仲淹《江上渔者》)(6)、 , 钟山只隔数重山。 (王安石《泊船瓜洲》)(7)、 , 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8)、谁道人生无再少?! (苏轼《浣溪沙》)
-
7、快乐读书吧。(1)、《骑鹅旅行记》中有许多细节和精彩的情节,请根据下面的内容绘制一张情节关系图。 (说明:可以是环形图、思维导图、树状图、鱼骨图等形式,简要绘制即可)
尼尔斯被变小 骑鹅起飞 遭遇狐狸斯密尔
拯救灰雁邓芬 参加鹤之舞大会 返回家乡恢复人形
(2)、尼尔斯在旅行中的冒险对他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
8、词句段运用。
顺德区某小学准备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馆,让我们一起参与吧。
(1)、【活动一:帮手修改前言】下面是体验馆的前言中的一段话,请选用恰当的成语替换①②③处画线的句子,使其更精炼。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①不能做到恰到好处,走极端的办法是不可取的,不浅尝辄止,也不盲目夸大。面对深厚文化,我们常感②不如别人而内心惭愧 , 但正是这份谦逊促使我们前行。真正的传承需有③为达成目标或完成任务,甘愿承受极大的困难和危险的决心,而非仅走马观花。
赴汤蹈火 过犹不及 声泪俱下 自愧弗如
① ② ③
(2)、【活动二:体验书法文化】在书画大厅,同学们欣赏了很多书画作品,下面书法作品中,最有可能是赵孟頫的作品的一项是( )A、B、
C、
D、
(3)、【活动三:体验戏曲文化】读一读下面的词语,再选两三个写一写你参观完戏曲文化体验馆后的感受或收获,不少于50字。亮相 压轴 跑龙套 对台戏 字正腔圆 有板有眼 粉墨登场
-
9、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孰为汝多知乎 知:(2)、走马观花 走:
-
10、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
重天日
精兵政
司空见
不以为
-
1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là月
xuē子
清cuì
蚯yǐn
习guàn
食yán
飞jiàn
sōu集
-
12、妙笔生花。
“成长”是一次难忘的真实经历,是一段温馨的真情体验,也可能是一个意外带来的启示……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会让我们慢慢地成长。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以“成长是首歌”为题,写一写自己的成长故事。
要求:⒈把印象深刻的事例写清楚,把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
⒉不少于450 字。
⒊文中不能出现学校、班级等自己的真实信息。
-
13、课外阅读。
米粽之忆
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生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整夜都会沉浸在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
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母亲。端午的前几天,母亲便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又一针一针用五彩丝线在那红布上刺绣一些蛤蟆、蜈蚣、枷蛛,以及蛇蝎之类的小动物。那时,我并不知道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的,绣得好看。母亲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我只是趴在一旁,不眨眼地看着,一声不吭地听着。
接着是包粽子。早一个月,母亲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阴干在屋子里,又从路旁的马兰草上剪下一根根长长的草叶。红枣大米红红白白,泡在瓷盆里。包粽子时,母亲便一张张捋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咬住,用另一头去捆那米粽。那时,母亲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
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只一阵时间,满屋里都是米的清香、枣的甜香,以及苇叶、马兰草甜丝丝的青草香。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母亲说:“睡觉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哩!”我说:“不睡,我不困嘛。”·咕嘟咕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地唱歌。·我沉醉在这歌声和香味中了,直到眼皮开始打架。不知什么时候我被母亲抱到坑上,一睁眼,却天亮了。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喷喷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我也不管没有洗手洗脸,端起碗就吃。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吃过那么香的粽子了,母亲包的粽子。
这时,父亲已站在门前,手里握着一把镰刀,要到野外割艾草去。我便三下五除二,穿衣蹬鞋,要跟父亲“蹚露水”去。
端午时节,已是仲夏季节,草木茂盛,到处是浓密的树叶,高深的青草。乌儿藏在树林深处,不管有没有人走过,总是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叫。麦子已一片一片黄熟,心急的人家已开镰收割了。在阡陌上行走,不一会儿露水就打湿了鞋袜,打湿了裤脚。不管!那时,父亲在前边割艾草,闻着那带有苦味的草香,我便想起母亲给爷爷熬药的味道来。
一大捆艾草,父亲选了一些插在门楣上,剩余的,爷爷会把它拧成草绳。夏夜蚊子多,点燃草绳,闻着苦艾燃烧的气味,蚊子就不敢飞过来了。
一想到既往的骑士节 , 想起来那香喷喷的红枣来粽 , 我就止不住地门忆起母亲和许多往事来……
(1)、文中作者围绕“米粽之忆”写了三件往事:①;②;③。(2)、“咕嘟咕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地唱歌。”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煮米粽时锅里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米粽的。这让我们想起另一个孩子, 《腊八粥》中的。(3)、短文介绍了端午节作者家乡的习俗,除了短文中出现的习俗,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习俗呢?写出一个来:。(4)、读完短文,说说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5)、文中有多处描写让我们知道这是作者回忆儿时生活的文章,除了开头和结尾,从短文其他段落中找出一处,画上横线。(6)、读完短文,文中的母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
14、课内阅读。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____,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____?曰:非然也。
(1)、按课文内容将文中的括号补充完整。(2)、写出“之”在下列句中的意思。⑴通国之善弈者也
⑵一人虽听之
⑶思援弓缴而射之
⑷虽与之俱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4)、本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棋,一个 , 一个 , 结果后一个人学得不如前一个人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道理(5)、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通国/之善/弈者也 B、使/弈秋诲/二人弈 C、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D、思援/弓缴而射之 -
15、真情流露
六年的小学生活一晃而过,真是(写两个表示时间易逝的成语)。我即将升人中学了,我想用“”(填上恰当的名言警句、诗句或谚语等)来告诫自己,要在今后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在临别之际,我还想祝愿我的同学!祝愿我的老师!祝愿我的母校!(后三处填写表示祝福的四字词语)
-
16、根据所学知识填空(1)、诗中有景:“水是眼波横,”,写山水如眉目;“大漠沙如雪,”写沙漠衬月色;
诗中有情:有劝酒话别时“ ,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不舍;有望月思乡时“ , 不知秋思落谁家”的伤感;
诗中有气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忠贞;郑燮“ , 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于谦“粉骨碎身浑不怕,”的坚贞,都值得我们敬佩。
(2)、“树欲静而风不止,”教我们及时行孝;“良药苦口利于病,”教我们谨順之礼; “书到用时方恨少,”教我们知行合一。这些都是做人之根本。 -
17、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我和妈妈在元宵节的那天晚上看了一场十分精彩的演出。(缩句)(2)、董存瑞只得用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改为双重否定句)(3)、“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仿照这句话写写你的日子是怎样过的)(4)、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改为陈述句)(5)、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照样子,引用名言说明青少年必须要多读书的观点)
-
18、按要求查字典。
“惯”字共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第四笔是。“惯”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习以为常,积久成性的。②纵容,放任。在“习惯”这个词中,“惯”的意思是种解释(填序号);请用“惯”字的意思,再分别各写一个四字词语、。
-
19、下列句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汤姆·索亚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笔下著名的儿童形象。 B、《骑鹅旅行记》是享誉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品,它的作者是瑞典的塞尔玛·拉格洛芙。 C、自由辩论时,语速要快,情绪要激昂,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不用注意用语是否文明。 D、写作品梗概时,我们应该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
-
20、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终日不成章 两小儿辩日 B、应怜屐齿印苍苔 独怜幽草涧边生 C、眉眼盈盈处 盈盈一水间 D、送鲍浩然之浙东 送孟浩然之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