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社会、家庭、老师对少年儿童寄予厚望,希望我们长大后能够(    )。
    A、挑大梁 B、碰钉子 C、占上风 D、敲边鼓
  • 2、下面与“重整旗鼓”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
    A、一蹶不振 B、偃旗息鼓 C、卷土重来 D、旗鼓相当
  • 3、根据“溃”在字典中的解释,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kuì ① (水) 冲破(堤坝):溃~决。②<书>突破(包围) :~围。③溃败;溃散:~兵|~退。④肌肉组织腐烂:~烂。

    疡(yáng)

    不成军

  • 4、根据语境和拼音,写词语。

    zì xìn是我们成功的基石,沉着是我们飞翔的翅膀。我们为bǎ wò自己的命运而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 wán qiáng拼搏。即使溃败,也能重整旗鼓。回望来时路,我们无比 zì háo;放眼未来,我们已做好 chōng fèn的准备,决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 yīn qiè qī dài

  • 5、我们在学习中积累了不少描写心情的词语,遇到喜事时“喜出望外”,着急时“手足无措”,遇到危险时“胆战心惊”……以“令我     的事”为题写一篇习作。要求:在横线上填写表示心情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尤其要写出心情的变化。
  • 6、三顾茅庐

    ①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②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③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④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是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⑤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通过阅读故事,我知道“三顾茅庐”中“顾”的意思是(    )。
    A、 B、拜访 C、照管 D、顾念
    (2)、要把故事讲完整,得熟悉情节。完成情节提示卡。(填序号)

    A.下马步行,耐心等待    
    B.说服兄弟,再次前往    
    C.畅谈形势,茅塞顿开

    (3)、为了将故事讲述得更生动,要使用恰当的语气和肢体语言。请完善人物言行卡。(填序号)

    (4)、为了讲好这个故事,下列做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讲述 B、讲述前,可以多读几遍故事,熟悉内容 C、讲述时,可以用适当的动作和表情吸引听众 D、讲述时,可以省略第三次拜访,要发挥想象,讲好前两次拜访
    (5)、读了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子,我想到了一个成语:
  • 7、宋濂苦学

    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注释】①宋濂(lián):元末明初文学家。②余:我。③嗜(shì):喜爱。④致:得到。⑤弗(fú)之怠(dài):不懈怠。⑥逾(yú)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1)、说说加点字的意思。

    借于藏书之家

    录毕,送之

    (2)、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停顿,标注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C、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D、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3)、对“余因得遍观群书”这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因此能够读很多书 B、我因此一遍又一遍地读书 C、我因此得到了很多书 D、我因此到各地参观看书
    (4)、读了宋濂苦学的故事,你学到了哪些读书方法?
  • 8、挑选一个你喜欢的历史故事制作故事卡,提示讲述内容。

    故事名称:

    主要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 9、转述故事情节,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诸葛亮说:“我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十万支箭,甘受重罚。”(把这句话转述给其他同学听)
    (2)、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听孔子的琴声时,立即就被激情洋溢的乐曲声迷住了,仿佛被带到一个从未有过的境界。(长话短说,简要概括)
  • 10、关于复述历史故事,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复述前要多读几遍故事,熟悉故事内容 B、复述时要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如,《纪昌学射》中纪昌下苦功夫练习眼力,这个情节不是主要内容,要讲得简单一些;而纪昌学习开弓放箭是主要内容,要讲得详细一些 C、复述时,使用恰当的语气和肢体语言,可以让讲述更生动 D、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复述,要注意文章中一些提示顺序的词句,如《扁鹊治病》中表示时间的词句,这样不容易遗漏情节
  • 11、下面影片的名字和主人公不对应的一项是(    )。
    A、《凿壁偷光》——匡衡 B、《七步成诗》——曹冲 C、《精忠报国》——岳飞 D、《望梅止渴》——曹操
  • 12、下图是《望梅止渴》这个影片中的一幕,行军途中,数十里无水源,将士口渴难耐,当士兵们听说前面不远处有杨梅时,他们的心情最可能是什么样的?(    )
    A、提心吊胆 B、悲痛不已 C、胆战心惊 D、欣喜若狂
  • 13、下列片名中加点字的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
    A、《精忠国》(报:报效) B、《王戎不取道旁李》(道:道路) C、《西门豹治邺》(治:惩办) D、《扁鹊治病》(治:医治)
  • 14、回顾课文,体会故事内涵。
    (1)、《王戎不取道旁李》中别人问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时,王戎回答:“。”(填写原文)从中可以看出王戎是一个的孩子。
    (2)、读了《纪昌学射》,我明白了学习时要;《扁鹊治病》告诉我们要
  • 15、一组制作了人物卡片,读一读并完成练习。

    (一)王戎

    王戎七岁时,看到路边的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推断出这些李子是苦的。

    (二)纪昌

    纪昌拜飞卫为师,下苦功夫练习眼力,最后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三)扁鹊

    名医扁鹊几次拜见蔡桓侯,指出蔡桓侯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侯不信,最后病重身亡。

    (1)、根据“人物卡片”中的画像,选出能形容三位历史人物外貌的一组词语:(    )。
    A、眉清目秀    威风凛凛    鹤发童颜 B、明眸皓齿    眉清目秀    膀大腰圆 C、相貌堂堂    短小精悍    明眸皓齿 D、慈眉善目    容光焕发    文质彬彬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入横线上。

    纪昌飞卫为师。

    名医扁鹊几次见蔡桓侯。

  • 16、读读下面的活动宣传稿,完成练习。

    历史故事可以启迪你的心志,开阔你的心胸。在历史故事中,我们认识了机智聪慧的王戎,认识了揭穿“河神 qǔ xí fu____ piàn jú____”的 xīmén bào____,认识了在飞卫的点(拔  拨)下成为射箭能手的纪昌,认识了不听劝告病入骨的蔡桓。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普  谱)写了精彩的历史篇章。

    (1)、根据语境和拼音,写词语。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昌(jǐ jì)    骨(suí suǐ)    蔡桓(hóu hòu)

    (3)、画去括号里错误的汉字。
  • 17、写作创作园

    闯过重重关卡,乐乐想用笔记录文化节里的奇思妙想。请你也拿起笔,围绕本次作文题目,写下属于你的精彩内容,为这次语文闯关之旅画上完美句号。

    《花之歌》是花的自述,让我们从花的角度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试想一下,如果有这样一个可以变成另一种事物的机会,你想变成什么呢?你又将经历哪些奇妙的事情呢?请你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不少于450字;②想象丰富、合理,富有趣味;③使用恰当的描写方法将重点部分写详细。

  • 18、课外阅读

    翻越大雪山

    ①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渡过大渡河,向北到达了四川的宝兴县。这里是雪山地带的起点,高耸人云的大雪山——夹金山,挡住了红军的去路。

    ②夹金山海拔四千多米,山上白雪皑皑,终年不化。那里没有人烟,山上空气稀薄,呼吸十分困难;那里天气变幻莫测:一会儿下大雪,一会儿下冰雹,一会儿狂风暴雨。

    ③红军从江西出发,已经八个月了。衣服破了,草鞋烂了,脚底打满了老茧,没有棉衣、棉鞋,也没有绒帽、手套。这样奇寒的雪山,能走过去吗?为了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共同北上抗日,纵有千难万险,也得翻过山去!

    ④12日上午9点,红军指战员每人拿着一根拐棍出发了。一到山脚下,气温骤降,路冻得硬邦邦的。大家爬到山腰,举目一望,四周白茫茫的,到处是雪,雪,雪。这里地形险峻,左面是深厚松软的雪岩,右边是陡峭的雪壁,中间是硬滑的积雪,一不小心就会滑下雪岩,摔下雪壁。一路上,先头班用刺刀挖出一个个脚窝,后面的人手拉着手,踏着这些脚窝,小心地前进。雪坡高低不平,一不小心,就摔进雪坑里。要是有谁摔下去了,周围人就立刻把木棍伸过去,把绑腿撂下去,帮战友爬上来。被救出来的人,拍拍身上的雪块,又归队前进。

    ⑤山上云雾缭绕,山风卷着雪花迎面扑来,单薄的军衣抵挡不住风雪的吹打,脸上、身上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战士们冻得浑身哆嗦,牙齿打战,有的包着被子,有的裹着毯子,有的披着老羊皮,可都不顶用。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人们头昏脑涨,呼吸困难。这时候,谁要是坐下来歇歇,就会再也起不来了。因此,大家拼尽力气,互相搀扶,艰难前进。

    ⑥在中央纵队的行列中,一位名叫江良兰的战士突然倒下了。同志们赶紧上前扶起他,一摸他的身子,已经冰凉了。大家含着热泪,在冰雪上刨了个坑,安放下战友的遗体,用雪埋起来。

    ⑦一位连指导员,左手拉着一个小战士,右手扶着一个患病的战士,三个人在风雪中顽强地前进。因为风雪太大,连饿带冻,有病的战士迈不开步子,渐渐地连站也站不住了。指导员搀扶着他,一步一步地前行。快到山顶了,一阵猛烈的风雪迎面扑来,那个有病的战士一个踉跄。指导员和小战士赶紧把他扶住,发现他脸色苍白,呼吸急促。他望着指导员和小战士说:“指导员,你们走吧,不要管我了!”

    ⑧指导员连忙说:“不,不管怎样,我们要一起翻过雪山,继续革命!”

    ⑨那个战士两眼噙着热泪,摇摇头吃力地说:“你们快走吧……这里不能久待呀,要不然……”话未说完就昏迷过去了。

    ⑩指导员望着茫茫无际的白雪,心想: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背着他走,即使是一寸一寸地往前挪,也要挪过山去。指导员脱下自己仅有的一件夹衣,披在已经昏迷的战友身上,然后把他背起来,带着小战士,继续向上爬去……

    ⑪战士们终于爬到了山顶。这时候天气突然转晴,阳光照射在晶莹的白雪上,特别耀眼。战士们举目远眺,千里冰雪,一片光明,再低头俯视,一条长龙,坚定前行。

    ⑫红一方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翻越了大雪山,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继续北上抗日。                                                        

       (有删改)

    (1)、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踉跄: 

    (2)、“为了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共同北上抗日,纵有千难万险,也得翻过山去!”这句话写出了
    (3)、读文章第④-⑩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红一方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这里的“重重困难”指(多选)
    A.战士们军衣单薄,抵挡不住风雪、寒冷。
    B.天气寒冷,到处都是雪。山上云雾缭绕,山风卷雪扑面。
    C.这里地形险峻,左面是深厚松软的雪岩,右边是陡峭的雪壁,中间是硬滑的积雪。
    D.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人会头昏脑涨。
    ②读第⑥-⑩自然段,从对战士们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中我们能体会到

    (4)、文章既整体写了红军爬雪山时的艰难,又具体写了爬雪山过程中连指导员帮助战友的事例,这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1935年,长征即将取得胜利,毛主席满怀豪情,挥毫写下了《七律·长征》,将这万里征程中的万般艰难,举重若轻地化为了不朽的英雄诗篇。请你帮乐乐按竖式书法的格式将《七律·长征》补充完整,工整地写在下方的格子里。

        

    ·

  • 19、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盐是人们饮食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也是维持人体生理平衡的必需品。如果缺盐,将会引起恶心、腹泻、心律不齐、肌肉痉挛等症状。

    【材料二】

    盐吃多了身体会很受伤。吃盐过多,人体感到渴,会多喝水,这些水分子很快进入血液,使血压升高。吃盐会增加尿液中钙元素的排出量,老年人由于味觉减退,吃的饭菜会更咸,而膳食钙摄入不足会导致老年人骨质疏松。吃太咸的食物会让组织脱水,更容易出现咽炎,也会降低黏膜对病毒和细菌的抵抗力。研究证实,盐吃多头痛也会随之而来。盐吃多,多余的钠要从肾脏排出,这就会大大加重肾脏的负担。

    【材料三】

    烹饪时晚放盐。因为晚放可以比早放用盐量少一些,但同样能达到咸味的感觉。还可以放一点醋,能强化已有的咸味。要限制含盐调料,因为很多调味品和配料都含有盐分,如鸡精、油、豆瓣酱、海鲜汁、虾皮等。另外,使用低钠盐既可以降低摄盐量,又不影响咸味感觉,同时有效增加了钾摄入量。

    (1)、材料一主要讲 ;想了解 , 我们可以阅读材料三。
    (2)、由材料二可知,吃盐过多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如:会使血压升高、、容易得咽炎、容易头痛、 。
    (3)、判断下面的说法或做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烧菜时放盐,先放与晚放,咸味的感觉一样。

    ②为了控制好血压,爷爷已经有两个星期烧菜不放盐且不吃含盐的食物了。

  • 20、阅读课内选段,完成练习。

    丁香结(节选)

    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第1自然段中加点的“渗过来”能否改为“透过来”?为什么?
    (2)、题目“丁香结”中“结”的深层含义是(   )
    A、丁香形成的疙瘩状的东西。 B、许多簇不同颜色的丁香花簇拥在一起。 C、丁香的花苞。 D、人生中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情。
    (3)、丁香引发了作者的联想。细读选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4)、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解开生活中的“结”的。
上一页 43 44 45 46 4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