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强强概括出了下面语段的主要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阅读名著,也要用与之相匹配的方法,设身处地去体会更为复杂丰富的价值观念,使我们对世界与人性有更多理解,而非有更多偏见,也使我们的心灵更加细腻敏感。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不断用时代精神去重新理解、阐释名著,赋予其新的价值与意义,使其不断生长,焕发出勃勃生机,常读常新。

    A、阅读名著既要沉浸共鸣,更要与时俱进。 B、阅读名著不要用与之相匹配的方法去阅读。 C、阅读名著要赋予名著新的价值与意义,自己理解就行。 D、阅读名著只要不断重新理解,不用顾及名著本身的价值。
  • 2、芳芳分享的关于《海底两万里》的梗概,最适合用来完成的任务是(    )
    A、在图书漂流活动中,向其他同学推荐一本散文集。 B、《海底两万里》有许多版本,在分享会上向同学推荐你最喜欢的译本。 C、在学校读书月的“童心向党·智慧悦读”主题活动中写倡议书。 D、读完《海底两万里》后,在读书分享会上和同学分享这本书的内容。
  • 3、读书分享会上,兵兵分享了几个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下列句子与其他三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他大吼了一声,大山都抖了三抖。 B、笑声如阳光,驱走人们脸上的阴霾。 C、这块地方没有巴掌大,不能盖房子。 D、两个孩子获救,让镇上的人泪水如雨,洒了一地。
  • 4、下列句子是读书分享会上同学们的读书感悟,其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世界文学宝库中总有一些常读常新的不朽之作。 B、《鲁滨逊漂流记》就是这样一本令人感到无限惊讶的书。 C、读名著时,我会对书中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但评价角度不会太单一。 D、通过网文方式解读名著,使我们对文学名著作出了标签化、道德化的粗暴判断。
  • 5、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六年级(1)班的“漫步外国文学名著花园”读书分享会上气氛热烈,让不喜欢阅读的同学也跃跃欲试。徐华说:“倍感凄凉的鲁滨逊经过自己的心理宽尉 , 用理智对自己的处境有了焉知非福的想法。”李甜说:“镇上的人们认为以汤姆为首的几个孩子是一帮乌合之众 , 太调皮了。”陈强说:“虽然尼尔斯低声请求猫咪帮忙找小狐仙,可还是无济于事 , 猫咪教训了他。”方莉说:“鲁滨逊的‘按照商业簿记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如实记录了我所遇到的幸与不幸’这一方法,帮助她度过头晕目眩的无聊日子。”

    (1)、下列词语中的“晕”字与语段中“头晕目眩”的“晕”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头转向
    (2)、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宽尉 B、凄凉 C、理智 D、无聊
    (3)、段中的句子“按照商业簿记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如实记录了我所遇到的幸与不幸”中的“贷”的意思是(    )
    A、推卸(责任)。 B、借出或借入。 C、饶恕。 D、指借出或借入的款项。
    (4)、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镇上的人们认为以汤姆为首的几个孩子是一帮乌合之众,太调皮了。 B、虽然尼尔斯低声请求猫咪帮忙找小狐仙,可还是无济于事,猫咪教训了他。 C、倍感凄凉的鲁滨逊经过自己的心理宽尉,用理智对自己的处境有了焉知非福的想法。 D、六年级(1)班的“漫步外国文学名著花园”读书分享会上气氛热烈,让不喜欢阅读的同学也跃跃欲试。
  • 6、根据情境中的拼音,在横线上规范地写出词语,欣赏外国文学名著的美妙。

    《海底两万里》中印度采珠人遭到鲨鱼qīn xí , kǒng jù一下子笼罩了这个dǎo méi的采珠人。尼摩船长英勇救援,他手拿短刀刺入鲨鱼腹部,企图kòng  zhì它。鲨鱼死命dǐ kàng , 可最终还是被人们杀死。

  • 7、在周末的读书会上,你需要介绍一本自己读过的名著。请你选择一本自己最喜欢的名著,并对这本名著的故事内容进行概括,写一篇故事梗概。

    要求:情节内容完整,语言流畅,表达准确;450字左右。

  • 8、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要是读者知道我是怎样制造这些陶器的,一定会感到又可怜又可笑。我不知用了多少笨拙的方法去调和陶土,也不知做出了多少奇形怪状的家伙;有多少陶器因为陶土太软,吃不住本身的重量,不是凹进去,就是凸出来,根本不能用;又有多少因为晒得太早、太阳热力过猛而晒裂了;还有多少在晒干后一搬动就碎裂了。一句话,我费了很大的力气去找陶土,找到后把土挖出来,调和好,运回家,再做成罐子。结果,我工作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才做成了两只大陶罐,样子非常难看,简直无法把它们叫作罐子。

    最后,太阳终于把这两只大陶罐晒得非常干燥、非常坚硬了。我就把它们轻轻搬起来,放进两只预先特制的大柳条筐里,防备它们破裂。我想以后就可以用它们来装粮食了。

    但这些容器只能用来装东西,不能用来装水放在火上烧。一次偶然,我生起一堆火煮东西,煮熟灭火后,忽然发现火堆里有一些陶器的碎片,被火烧得像石头一样硬,像砖一样红。这一发现使我惊喜万分。我对自己说,破陶器能烧,整只陶器当然也能烧了。

    我当然不知道怎样搭一个窑,就像那些陶器工人烧陶器用的那种窑;我也不知道怎样用铅去涂上一层釉(yòu)。我把三只大泥锅和两三只泥罐一个个堆起来,四面架上木柴,在泥锅和泥罐下生了一大堆炭火,然后在四周和顶上点起了火,一直烧到里面的罐子红透为止,而且十分小心不让火把它们烧裂。我怕它们烧熔了,就慢慢减小火力,那些罐子的红色逐渐退去。我整夜守着火堆,不让火力减得太快。

    到了第二天早晨,我便烧成了三只很好的陶锅和两只陶罐,虽然谈不上美观,但很坚硬;其中一只由于沙土被烧熔了,还有一层很好的釉。

    这次试验成功后,不用说,我不缺什么陶器用了。但我必须说,这些东西的形状,是很不像样的。大家也可以想象,因为我没有办法制造这些东西,只能像小孩子做泥饼,或像不会和面粉的女人做馅饼那样去做。

    (1)、短文的第1~2自然段写的是鲁滨逊 , 第3~6自然段写的是鲁滨逊。你印象最深的故事情节是
    (2)、断下列说法的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有多少陶器因为陶土太软,吃不住本身的重量”中“吃”的意思是承受、禁受。

    ②“因为我没有办法制造这些东西,只能像小孩子做泥饼,或像不会和面粉的女人做馅饼那样去做”是比喻句。

    ③“我工作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的意思是说“我”工作了接近两个月的时间。

    (3)、第3自然段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4)、留意文中描写鲁滨逊烧制陶锅、陶罐时运用的表示动作的语句,以及“我对自己说,破陶器能烧,整只陶器当然也能烧了”的心理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鲁滨逊的性格和品质。
  • 9、____

    ①空中传来了阿卡的鸣叫声,可是尼尔斯再也听不懂她在说些什么。“这是怎么回事呀?难道大雁们说话的腔调全变啦?”他心里茫然不知所措。

    ②他朝他们挥舞自己的尖顶小帽,沿着海岸大步奔跑,嘴里高喊:“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③然而,这样做似乎使得雁群受到了惊吓,他们飞上天空,朝海面拐过去。这时他总算明白过来了!大雁们不知道他又变成人了,他们认不出他来。他再也没办法把雁群呼唤到自己身边了。

    ④尽管男孩为自己终于变回人形而兴高采烈,然而他觉得就此要同自己最心爱的伙伴分道扬镳,不免黯然神伤。他坐在沙滩上,双手捂紧了脸。

    ⑤过了半晌,他又听到扑扑的翅膀扇动声。原来是领头雁阿卡大婶,这时候男孩一动不动地静坐着,她就敢飞得离他近一些。蓦地,那熟悉的身影使她豁然开朗,她终于看清楚并认准了他是谁。于是,她便降落在紧靠着他的小岬角上。

    ⑥男孩喜出望外地欢呼起来,他把阿卡紧紧地搂在怀里。别的大雁也都围了上来,用喙在他身上摩来擦去,在他身边挤来挤去。他们叽叽呱呱地叫不停,似乎都在表达他们的由衷祝贺。他也不停地对他们说着话,感谢他们带着他进行了一次奇妙的旅行。

    ⑦可是大雁们都骤然沉静下来,而且从他身边缩了回去,他们警觉起来,似乎想说:“要小心哪,他是一个真正的人啊。”

    ⑧于是,男孩站起身来,走到领头雁阿卡面前,他爱抚着她,还轻轻地拍拍她,又依次抚摸和轻拍那些从最初就同他在一起的老雁。

    ⑨然后,他就离开海岸往内陆走去。他踏上堤岸,转身看那雁群。一群大雁却悄无声息地朝前飞去。男孩站在那里脉脉深情地目送他们远去,心里无限惆怅,似乎在盼望能够再一次变成大拇指一样的小人儿,再紧随着雁群飞过陆地和海洋,遨游各地。

    (1)、文节选自《》。
    (2)、通读短文,给本文拟写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3)、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采取了“变形”这一艺术手段。变回人之后,雁群不同的表现使尼尔斯的行为或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你提取关键信息,填一填。

    雁群的表现

    空中鸣叫

    雁群受到惊吓,飞上天空

    阿卡和雁群认出男孩

    雁群沉静下来,变得警觉

    大雁悄无声息地飞走

    尼尔斯的变化

     

    兴高采烈又黯然神伤

    (4)、联系短文及名著,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文第③自然段中,雁群们受到惊吓是因为尼尔斯变回了人形,大雁们没有认出他。 B、短文中尼尔斯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恢复正常后的喜悦,又有对雁群的不舍。 C、第⑦自然段中大雁们仍然对尼尔斯保持着警惕,说明他们从始至终都没相信过尼尔斯。 D、第⑧自然段描写了尼尔斯抚摸大雁时的动作,从中可以看出他和大雁们的关系十分亲密。
    (5)、照样子,试着结合名著的具体内容评价尼尔斯。
        阿卡是雁群的领头雁。她飞行经验丰富,具有领导才能。在她的带领下,大家朝着拉普兰飞去。她对尼尔斯关爱有加,引导尼尔斯成长,还曾摒弃偏见,收养过一只名叫高尔果的老鹰,是一只非常有见识、心胸宽广、富有爱心的大雁。
  • 10、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在本单元中,跟随外国文学名著的脚步,我们认识了的鲁滨逊,认识了的尼尔斯,认识了的汤姆·索亚。
    (2)、《鲁滨逊漂流记》全文处处紧扣一个“险”字,按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回到英国等故事情节。
    (3)、《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骑鹅旅行记》是一部享誉世界的童话作品,作者是(填国家)的塞尔玛·拉格洛芙;《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美国作家
    (4)、人们常说:“读书须用意,。”有时别人的一句话就点醒了你这个梦中人,这时你可以对他说:“。”一旦和某个人接触久了,你就能了解他的品性,正如古人所言:“。”
  • 11、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院子里各个角落和暗洞你不是都很熟悉吗?(改为陈述句)
    (2)、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探月开启新征程!请发挥想象,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现场工作人员高兴、激动的心情表达出来。
    (3)、下面是不同译者笔下《骑鹅旅行记》中的句子,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①他有一张老皱无须的脸,身穿黑长袍、齐膝短裤,头戴宽边黑帽。

    ②他长着一张苍老而皱纹很多的脸,但是脸上却没有一根胡须。他穿着黑颜色的长外套、齐膝的短裤,头上戴着帽檐很宽的黑色硬顶帽。

    我更喜欢句 , 因为

  • 12、下列关于写作品梗概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琪琪:先读懂内容,把握脉络;再筛选概括,合并成段;最后锤炼语言,连贯表达。 B、林林: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的情节,只保留主要人物所做的与故事情节发展相关的事情即可。 C、阳阳:在筛选概括的时候,应保留“主干”,去除“枝叶”,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各个章节的内容。 D、瑶瑶:为了连贯地写出作品的梗概,写作时不能有任何补充的内容。
  • 13、下列阅读名著的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书中人物的评价,我们要和大多数同学保持一致,不应该有特别的看法。 B、评价人物的角度要集中在主要方面,重点认识人物某个方面的特点。 C、我们可以从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的句子,看出一个人物的性格。 D、名著中关于非主要人物的描写,可以略读,不用特别在意。
  • 1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现在开始认真考虑我的处境。 B、他已经完全忘了他现在是多么弱小无力。 C、因为我收罗了这么多东西,所以缺少许多,比如墨水。 D、同伴们在乘小艇逃生时都死在海里,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海岛边。
  • 15、下列对描写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大概是一场梦,一种幻觉吧!”他想,“过一会儿我肯定还会再变成一个人。”(心理描写) B、猫突然一跃,径直朝他扑了过去,把他摔倒在地,跳到他身上,前爪按住他的胸口。(动作描写) C、那是一只大黑猫,脖子下面有个白斑点。他的皮毛平滑,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神态描写) D、那些鸡没完没了地叫着:“他活该!他活该……”(语言描写)
  • 16、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鲁滨逊流落到一座可怕的荒岛上,没有重见天日的希望。 B、汤姆只要一跟人说起他探险的经历,就滔滔不绝 C、我们虽然刚刚输了比赛,但是依然心平气和地祝贺对手获得胜利。 D、你虽然这次比赛得了一等奖,但不要太骄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 1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制     B、    天翻地 C、霉     D、款    责无旁
  • 18、读语段,完成练习。

    走进名著的世界,就像参加一场盛大的精神yàn huì____。鲁滨逊 liú luò____荒岛,没有(yān yǎn)奄dài bì____,克服最初的 kǒng jù____后,他制造工具,(xù  chù)养牲(xù chù),在艰难的____中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尼尔斯变成小人儿后,逃过猫锋利的(quǎn fèi)牙,经历过狐狸的追捕,在骑鹅旅行的过程中他 pāo qì____了往日的种种恶向往自由,喜爱探险,在山洞迷路时,汤姆仍然能够lǐ zhì____思考,沉着地带着小伙伴走出____……shū jí____滋养心灵,让我们在____中能够坚强前行。

    (1)、给语段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根据拼音写词语,注意把字写美观。
    (3)、下列填入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处境     困境     逆境 B、情境      处境     困境 C、境遇     逆境     困境 D、处境     境遇     逆境
    (4)、下列对语段主要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读名著就像进入新的世界。 B、读名著能够认识许多人物。 C、读名著能够获得精神力量。 D、名著中的人物形象鲜明。
  • 19、“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都沿袭着各具地方特色的节日习俗。你的身边有哪些独特的节日习俗呢?你是否参加过令你印象深刻的习俗活动?写一写。

    要求:写出习俗的特点,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题目自拟,450字左右。

  • 20、文学类文本阅读。

    农家过年

    中国人过年,农村和城市大有不同,尤其从前的农村,过年别有一番韵味。

    每年一进腊月,就开始准备过年了。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煮香喷喷的腊八粥。腊月二十三,要做祭灶饼,用麻糖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剃头要赶在二十七,“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贴对联是很讲究的,“二十八,贴年画”,大门、二门、屋门贴什么,墙上、树上贴什么,都是按规矩进行的。

    经过一番忙碌,终于到了除夕之夜。一家人聚在一起做年夜饭,最热闹的是包花边饺,有素的,有肉的,有包硬币的,还有包糖的。吃到硬币饺子的人是最有福气的。吃完年夜饭,大家围着火盆坐在一起,开始熬年夜。从家事年景到天下大事,拉家常,话人生,直熬到小孩子犯困打盹儿。刚过凌晨就此起彼伏地响起了鞭炮声,迎接新春的到来。大人们早早打开大门,叫作“开门进宝”。各家父母再三嘱咐小孩子不能乱问,不能多说话,免得说出不吉利的话,这增添了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

    大年初一,主要是向长辈拜年,除了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之外,还要依次向家族的近支远门拜年……大人们三五成群去村中长辈家拜年,送去新春问候。小孩子们也不懈怠,穿上新衣给长辈磕头作揖,当然最让他们高兴的是可以得到压岁钱。刚过门的新媳妇则要按照亲疏远近去认门,当然也免不了户户请吃,直吃得新娘子笑口难合。

    初二到初四,是走亲戚的时间。闺女回娘家,外甥看舅舅,三乡五里,路上行人如织,穿梭往来。春节的身影还没走远,元宵节又飘着雪花赶到了。漫天飞舞的洁白雪花,伴着红艳的灯笼、红艳的对联,再加上儿童们花花绿绿的衣服,融合成一幅“农家喜庆图”。乡民们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跑旱船……各种喜庆热闹的活动接连不断。大街上卖“糖人”的,卖“琉璃响”的,卖“猴上树”的,卖各种花灯的商店生意红火。

    新年过后的一个大正月就这样踏着欢乐匆忙的脚步走去了,人们祈盼来年会更好。

    (1)、读完短文,请你填一填。

    腊月初八

    做祭灶饼

    腊月二十七

    剃头

    贴年画

    除夕之夜

    大年初一

    向长辈拜年

    初二到初四

    元宵节

    (2)、本文在写作时使用了详略结合的手法,其中详写了春节期间这三天农家过年的情形,略写了其他几天的情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呢?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从第2自然段的描写来看,从腊月初八开始,人们为了过年而变得忙碌起来。 B、从第3自然段“包硬币饺子”“开门进宝”等习俗中,可以体会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第4自然段通过描写大人拜年、小孩子拜年、新媳妇认门这三个场景,生动地表现了大年初一热闹、欢乐、和谐的节日氛围。 D、第5自然段中作者通过描写猜灯谜、赏灯、舞狮、走亲戚等活动,突出元宵节的热闹。
    (4)、从短文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贴对联是很讲究的”,过年贴对联时,文文不小心把对联放乱了,其中有一副对联的上联是“国泰民安逢盛世”,请你帮她找出下联:(    )
    A、接财接福接平安 B、风调雨顺颂华年 C、红梅正报万家春 D、岁岁平安福寿多
上一页 41 42 43 44 45 下一页 跳转